山东省高粱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2022-11-25李国瑜丛新军赵娜李国清
李国瑜,丛新军,赵娜,李国清
(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泰安 271000)
0 引言
高粱[Sorghum bicolor(L.) Moench]又称蜀黍,起源于非洲,是世界上第五大谷类作物,在中国已有5000 多年的栽培历史[1]。高粱属C4 作物,光合效率高,具有高产稳产的特性,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等抗逆性[2-3],在平原、山丘、涝洼、盐碱地均可种植,具有食用、酿酒、饲用、能源、青贮等多种用途,开发潜力巨大[4-5]。建国初期中国高粱种植面积约有939 万hm2[6],之后随着全球绿色革命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高粱的主要用途逐渐由食用变为酿造加工,农业地位也逐步从由重要的旱粮和经济作物转变为杂粮作物[7],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18年,中国高粱种植面积约61.88 万hm2,年总产量约290.94 万t,年进口量约79.47万t,其中酿造加工的比例最大,占总量的80%,其他用途如饲料(10%)、粮食(5%)等占比较少[8-9]。
近年来,随着中国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供给侧结构的改革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10-11],越来越多的名酒企业开始重视酿造品种的选择和生产基地的建设,探索出“品牌+品种+产地+农户”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给中国高粱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12-15]。另外,一些地区以甜高粱、牧草高粱作为青贮喂养奶牛以及用于制作糖、酒精、纸浆、味精、纤维板等相关产业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6-17]。山东省的高粱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研究通过分析山东省高粱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提出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以期促进高粱产业的蓬勃发展,对提升高粱产品竞争力、延伸高粱产业链、增加种植户效益、助力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18-20]。
1 山东省高粱产业发展现状
1.1 高粱的种植面积与产量
中国高粱种植区主要有东北主产区(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等)、西南优势区(四川省、贵州省和重庆市等)和华北补充区(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南省等)[2]。山东省地处华东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中北段,21世纪初期的高粱种植面积在3万hm2左右,年产量约8万t。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细粮作物的增加以及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高粱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逐年减少,其中2007 年出现了断崖式下降,幅度分别达51.14%和54.70%,到2019 年全省高粱种植面积为2267 hm2、总产量约6844 t,分别为2000 年的7.93%和8.61%。高粱平均单产则稳中有升,由2000 年的2.78 t/hm2提高到2019 年的3.02 t/hm2,增幅达8.51%(数据采自山东省统计局统计年鉴)。
1.2 高粱的主要分布区域
2019年,山东省16个地级市中,滨州、东营的高粱种植面积较大,分别为752 hm2和548 hm2,占全省种植面积的33.17%和24.17%,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如沾化、垦利等地;潍坊种植面积排在第三为399 hm2,占全省的17.60%,主要集中在高密等地;其他各市除济南、淄博外,高粱的种植面积均不足100 hm2,青岛、威海、德州等地更是不足10 hm2。滨州、东营、潍坊的高粱的总产量位列前三,分别为2948、1324、896t,占全省高粱总产量的43.07%、19.35%、13.09%。
1.3 高粱品种的选育情况
山东省从事高粱研究的单位有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心、滨州市农业科学院等少数几家单位,收集保存的高粱种质资源约1300余份,农艺性状、抗性、籽粒品质变异类型丰富,为高粱育种提供了良好的种质资源。近年来育成的高粱品种如‘济梁1号’、‘济甜杂2号’等,具有株型紧凑、株高适中、淀粉含量高、产量高且稳定、抗蚜虫和穗螟、适于机械化收获等特点,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部分地区种植的‘龙杂11’、‘吉杂123’、‘红缨子’、‘丰抗4号’等专用品种及各种农家品种正逐渐被新育优质品种所取代[20]。
1.4 高粱产业的市场环境
图1 1999—2019年山东省高粱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
图2 2019年山东省各地级市高粱种植面积及产量分布
截至2020 年底,山东省高粱种植相关企业有942家,企业数量低于贵州省、内蒙古自治区,位列全国第三。高粱生产成本主要包括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的费用以及机械、人工、土地的使用租赁费用等,不同种植区之间差异较大,价格幅度在7200~20250 元/hm2[2]。受2019 年中美贸易谈判持续反复及高粱种植面积减小、产量下降的影响,部分酒企为保障原料供应,大量采购市场余粮,提高了交易价格且波动较大[21-22],高粱价格由2019 年初的2.06 元/kg 涨至年中的2.28 元/kg、10 月涨至顶点达2.58 元/kg 并于2019 年底回落到2.31元/kg[23]。
2 山东省高粱产业发展趋势
2.1 新的发展机遇促进高粱产业快速发展
中国正处于“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农业农村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粱等杂粮的市场需求及农户种植意愿均会持续增长,山东省高粱种植面积将趋于平稳,同时积极促进新的高粱规模化生产基地和加工原料供应基地的建立,以保持高粱产业快速增长、发展的良好势头。
2.2 高粱价格稳中有升
2019年山东省高粱产量同比下降了约35.18%,基层农户惜售粮源,市场上货量不足,粮商收购囤货推高了高粱毛粮成本,使得高粱成交价格的重心向高价偏移。当前,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贸易摩擦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下游酒厂及供货商将持续采购上货以保证原料供应,预计未来的高粱价格将稳中有升。
2.3 消费比例、订单化生产比例有所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粮食安全和食物保障已经发展到保障每个居民基本营养需要的新阶段,市场消费结构发生了改变,高粱深加工产品的比例将不断提高。另外,高粱生产体系日益完善,朝着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优质优价和最低收购价策略的实行,将有效推进高粱的订单化生产,以销定产,实现农户、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的合作共赢。
2.4 高粱新品种、新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杂粮产业创新团队成立5 年来,科研专家开展了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繁育、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产品加工及设备研制、示范推广及开拓市场、品牌塑造及文化挖掘等方面的基础性工作。研发了专用高粱新品种、提升了管理栽培新技术、开拓了产业发展新模式,能够满足高粱生产区域广、生态条件复杂、栽培方式多样、用途广泛等产业需求,通过示范与推广将有效促进高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 山东省高粱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地位持续降低,生产条件较差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其他优势作物和特色产业对高粱生产造成了巨大冲击,种植区域逐渐由平坦肥沃的土地向干旱、盐碱、瘠薄的地区转移,种植面积小且不连片,缺乏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也造成农业部门在统计高粱种植面积和产量时误差较大,相关数据往往低于实际生产情况。
3.2 专用品种少,不能满足产业及市场需求
国际上高粱主要用于饲料,而山东省生产的高粱虽然也有饲料用途,但绝大部分还是用于酿酒,诸多饲料厂家对高粱青贮的认识不够,多用途的专用品种较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市场拉动力不足,影响了高粱产业的发展。
3.3 栽培管理技术不成熟,机械化程度低
高粱生产的科技水平还十分有限,高粱节水耐盐碱等潜质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掘,水分和养分的利用效率较低,农户种植大都采用手工工具,配套的农业机械少,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对于播种时期、留苗密度、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更是掌握的不够全面,使得高粱产量普遍偏低。
3.4 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制约产业发展升级
中国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的粮食并不包括高粱等杂粮作物,使得高粱得不到政府部门足够的重视,导致高粱产业缺乏政策、资金支持以及有效的组织管理措施,市场价格下降或上涨幅度较大,限制了农民的增收,造成种植积极性下降,也使得企业的投入意向不足。
3.5 龙头企业少,品牌效应不突出
近年来,山东省高粱加工企业数量虽有所增加,但大多规模较小、没有配套的生产基地,带动能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一些企业的基础设施老化、技术工艺落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影响了品牌农业的发展。另外,部分业户的生产经营理念落后,注重眼前利益,缺少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品牌创建和保护意识较弱,限制了品牌形象的提高和知名品牌的打造。
4 山东省高粱产业未来展望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高粱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
政府在扩大优势产业的同时要加强对高粱产业的政策倾斜力度,因地制宜优化生产布局,鼓励良种繁育和基地建设,引导高粱生产由零散化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同时,鼓励创办高粱专业合作社及加工企业,从订单帮扶、土地入股、折股量化等运营模式方面进行扶持,提高生产效率、延伸产业链条,营造政府、企业、社会共同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4.2 产学研相结合,实行人才激励机制
在高粱生产优势地区,组建强大的高粱研发创新团队,营造良好、优越的科研环境,开展高粱品种繁育、配套技术集成、加工产品研发及其示范推广的前瞻性研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建立奖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和挖掘人才潜力,维持和提升高粱产业的竞争优势,推动山东省高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3 新品种、新技术相配套,加速高粱育、繁、推一体化
广泛收集、引进优异高粱种质资源,建立种子储存库和数据库,完善精准鉴定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传统育种技术优势的同时加强与分子辅助育种、单倍体育种、EMS 诱变育种等技术手段的融合,提高育种质量、加快育种进程,选育出满足不同加工产品需要的专用高粱新品种。针对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及繁育的优质新品种,开展配套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降低劳动成本,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另外,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在高粱关键生育期面向农技推广人员、种植大户、生产企业开展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等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
4.4 优化产品类别,加强品牌培育与宣传
以社会消费需求为导向,注重多功能产品、副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研发,适度增加高档精致产品的类别,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新三品”,以品牌覆盖带动高粱产业发展。深入挖掘品牌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开展宣传推介活动,提高社会对高粱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带动高粱产业发展。
4.5 调整产业结构,创新产业融合模式
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调整种植结构,走“科研院+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道路,增加优质、绿色、安全、价值高的产品比例,促进高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精细化发展高粱产品加工工艺,延长产业链、强化价值链,打造集农业、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积极运用“互联网+”创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全面提升高粱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