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染病学》网络授课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2022-11-25逯青霞李素和吴方毅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传染病医学生思政

逯青霞 李素和 吴方毅 张 丹

(1.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2.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00;3.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全面推进《传染病学》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进行课程思政设计,依据课程性质明确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强化其内容和资源建设;转变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融入思政内容;同时强调以人才培养效果去评价《传染病学》课程思政建设,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性质

《传染病学》是为适应我国医学专业教育改革需要而开设的医学专业教育必修课,研究传染性疾病在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和规律,明确其诊断和防治。《传染病学》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集预防、治疗和保健等相关知识于一体;其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对于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尤其在处理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传染性疾病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课程目标

《传染病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医学生在传染性疾病方面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综合分析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了解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深入理解如何尽快控制传染病、预防和消除传染病。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适时渗透思政教育,努力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提升,实现知识学习与个体生命成长相统一[1]。

(三)课程体系

本课程主要包括七部分内容:总论、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原虫及蠕虫感染性疾病。总论介绍传染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传染病的概念、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及国家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和管理方法;各论以常见病原微生物种类分别介绍常见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学改变、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预防。

二、德融教学设计及内容

(一)由传染病发病引发医学生思考职业使命和责任担当

在人类社会不断更迭进步的历史过程中,一些烈性传染病如天花、霍乱、鼠疫给人类带来了重大灾难,时至今日,结核病有卷土重来之势、艾滋病又在不断蔓延。虽然随着医学科学尤其是以“预防为主”的全国卫生防疫及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病死率显著降低,但随着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传染病疾病谱也在发生改变,如高致病性禽流感、耐药结核病等新发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与生命安全的新敌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面临比过去更加严峻的历史使命。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医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作为医学生,要经历在校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然后步入临床实习,毕业后进行规范化培训,再之后才逐步进入临床工作,以后还需要不断的进修学习。国家给医学生提供如此多的学习平台,就是要把医学生锻造成“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的精兵强旅。

(二)适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1.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消灭了天花和丝虫病;后脊髓灰质炎病毒野生株、白喉杆菌也基本被消灭;通过给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大大减少新发感染;对肺结核患者免费筛查,并提供全程抗结核治疗药物;对艾滋病患者予以“四免一关怀”政策[2];我国建立的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已成为全球标杆;对于新发突发传染病及时有效地控制;等等。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府为人民。在相关章节的授课中,从这些传染病的防控历史入手,比较国内外传染病防治措施,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党和政府对卫生事业的重视和取得的成效,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坚定制度自信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遭遇“血吸虫病”侵袭,当时毛主席就是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挂在心头,积极号召“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攻坚克难,终将瘟神送走!2003 年的“非典”,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受住考验,渡过了难关。目前新一轮的新冠肺炎疫情快速席卷全国之际,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同抗“疫”,越是在艰难困苦和紧要关头,越能体会到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感受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磅礴伟力,感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鲜明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坚定的原则立场。

3.坚定文化自信

在宋朝,中医就使用人痘来预防天花,比欧洲使用牛痘预防天花早800 多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通过查阅古代文献《肘后备急方》,从“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得到灵感,提取出青蒿素,挽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引导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中华民族优秀中医传统文化的精髓[4],同时结合时代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

1.突出身心健康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离不开生命教育[5]。在讲授艾滋病攻击人体免疫系统时启迪学生尊重科学规律、正确对待生命和健康;讲授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时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生命的价值、健康的意义,不断增强健康意识、提高自我管理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不断培养健康行为,提高身体素质!同时应用专业知识更科学地去护佑人民大众的健康!

2.坚定职业取向,正确定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真正认识了最可敬的人——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在疫情发生后,他们第一时间带队奔赴武汉;还有不但成功研制新冠疫苗,而且还是疫苗的第一个接种者的陈薇院士;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和国士的担当。医护工作者们与时间赛跑,日夜奋战,铸就了战“疫”前线的坚强堡垒。这次疫情给我们每一个人上了一课,这个时代也为我们医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6]。这些德才兼备、无私奉献的科研人员才是我们应该追逐的光!

(四)重视人文关怀,努力搭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在医疗工作各环节中医务人员都需要和患者及家属展开语言、身体及心理的交流,把“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作为医学的理想模式,自觉提高人文关怀意识[7]。在介绍艾滋病的发病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的蔓延趋势及高校学生发病的情况时,引入“人人平等”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会平等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体现人文关怀;正确理解心理治疗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如何展示关爱之心。

(五)启发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本领

陈薇作为中国首席生物武器防御专家,长期致力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新型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究,带队抗击过SARS、埃博拉病毒。新冠病毒暴发后,陈薇院士团队成功研制出重组新冠疫苗。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生,以各位先辈为榜样,专心治学、努力培养创新意识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六)及时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结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鼠疫、埃博拉及新型冠状病毒存在野生动物作为中间宿主传播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构建人与自然、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共生关系,倡导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提升保护野生动物的生态文明意识,养成遵守秩序、加强环境保护的担当意识,提升医学生的科学素养[8]。

(七)联系实际开展法治科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是我们医学生必学内容。当前正值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全民遵纪守法对于维持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医学生更应该切实增强纪律意识和法治意识[9],理性看待特殊时期的防控举措,自觉配合各项防控工作,如隔离观察、不聚集、配合体温检测、出门戴好口罩、按时上报健康状况等,同时力所能及地进行健康宣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早日赢得这场战斗的全面胜利做出应有的贡献。

(八)加强网络文明教育,增强网络素养

作为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新时代的医学生应该理性分析问题、明辨是非,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和良好的舆论环境。我们现在通过网络连线、隔空对话来实现日常的教学任务,广大师生都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10]。

为了充分体现教育形式创新,我们还探索利用新媒体开展网络征文、短视频等网络作品创作活动,提高网络资源供给质量,持续加强舆论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科学运用网络的能力。

三、德融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一)启发式教学法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多章节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承担医务人员的角色,启发学生感受和分析在日常的学习和医疗工作中的体会,利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践行医者仁心、医者仁行!

(二)案例教学法

该课程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有代表性的临床案例引导学生逐步建立科学、严谨的临床思维,不断探索医学的发展,在传染病的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不断突破和创新。

(三)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结合所学内容适时开展情境模拟训练,在模拟的医疗情境中让学生深入分析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感受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落实人文关怀;在共同完成任务时培养学生的协同工作意识和能力。

(四)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经常结合课程内容开展主题讨论,借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加深了学生的自身价值观和医学道德素养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

为了更好地实现线上教学,利用钉钉、雨课堂、腾讯会议等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线上教学指导,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独特的优势,实现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能批判性、研究性的学习。

四、教学评价及效果

(一)教师德融教学目标实现情况

在德融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传染病学防治知识,科学融入医学人文素养,通过相关案例或德育故事深入浅出地加以引导,实现了德育内容与传染病学理论的科学、自然和密切结合。同时也在德育内容讲授中注意把握尺度,以专业理论讲述为主,以德育内容支持为辅,适时渗透,通过网络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我们的医学生。

(二)学生德融课堂收获情况

通过将德育内容与传染病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紧密联系,有效实现了德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紧密自然和科学融合,同时有效实现了两者教学效果的相互促进。学生们普遍反映受益匪浅,通过德融课堂教育,有力促进了他们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又获取了医学人文素养的基本道理和行为准则,使他们更加喜欢自己的专业,更加自信、更加具有正能量。

停课不停学,隔空不隔爱。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纵使病毒猖獗,我们也要不断创新教育思路,提高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式,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现已春暖花开,期待我们校园再聚首!

猜你喜欢

传染病医学生思政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