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师范类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22-11-25尹浩浩
尹浩浩 黄 婧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137)
近年来,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故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非常必要。尤其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关教育部门需要创新教育模式,大量培养综合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新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模式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一、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
产教融合最先源于网络,但是随着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增加,国家开始注重将产教融合与教育事业相互联系,打造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致力于发展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因国家的重视提升了知名度,不少教育专家对产教融合的含义做出了解释。产教融合是指高校提供人力资源,满足产业的发展需要,实现共赢的一种合理方式。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产教融合模式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引入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1]。国家当前不仅注重素质教育发展,而且也开始关注高职教育。当前新兴产业的兴起对综合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旺盛,产教融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为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平台,满足了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产教融合模式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部分高校选择了产教融合模式,将传统教育模式与产教融合模式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在采用产教融合模式的过程中,高校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注重理论知识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产教融合根据程度可以划分为完全融合、部分融合以及虚假融合。学生不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还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高校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产教融合模式正在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产教融合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据产业的发展需求高校开设相关专业。为了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将眼光放在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中。高校可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选择人才培养方式,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在课程教学中,高校可以聘请专业教师向学生讲述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运作过程、企业岗位、企业结构以及企业文化。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企业的经营与运作过程,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产业融合模式可以促使学生与高校、企业、社会的共同进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专业人才可以为产业的创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影响高职师范类人才培养与探索的因素
在当前社会中,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一)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师范类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表现在师资力量、专业开设、校企合作等方面。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以及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但是就目前来看,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相关高校缺乏专业教师。教师的理论知识渊博,但是实践性有待考量。高职师范类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技能培训,只有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教育培训才能取得成功[3]。但是高校如果选择重新招聘专业教师,新教师缺乏教育经验,无法适应新环境,会降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效率。在高职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对当前产业发展需求的关注度较低,专业开设方面存在局限性。而且就目前的市场状况而言,企业倾向于选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才。对于企业而言,产教融合模式培养人才周期比较长,企业投资成本高,且无法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部分高校进行高职类人才培养中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忽视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因此,学生缺乏具体实践经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产教融合模式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导致了校企合作力度低。企业一旦停止对人才培养的投资,高校就需要承担全部责任。
(二)教学理念落后
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历程时间长,在产教融合模式下,许多高校和教师无法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高职师范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不敢轻易尝试。众多高校不愿意承担风险实现教育理念的创新[4]。产教融合模式出现时间较短,大多数高校缺乏对高职师范类人才培养的了解,在传统教育模式观念根深蒂固的情况下未选择采用产教融合模式培养人才。大部分高校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无法让产教融合模式发挥应有的价值,不利于推动教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专业的技能型人才,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教学理念落后,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许多大学生无法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这与学校教育观念落后息息相关。倘若高校想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需要创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敢于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将产教融合模式运用到教育事业发展中。
(三)缺乏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可以丰富学生的经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理论知识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价值。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之下,学生将大量时间用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中忽视了实践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产教融合模式的普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产教融合模式下,高校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但是并未提供实践机会。学生初次步入社会,实践经验缺乏不利于他们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获得独特的优势[5]。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往往更重视人才的社会实践经验以及实践能力,理论知识丰富并不代表个人能力。高校需要为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发挥理论知识的实践价值。
四、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师范类人才的培养
(一)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高职师范类人才培养主要是为了满足各种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高校可以在产教融合模式下结合产业发展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工作。例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高校可以抓住机遇,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优秀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速度以及发展进程。培养专业人才需要立足市场需求,高校可以对当下热门产业进行了解,掌握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加大对专业人才的投资力度[6]。其次,高校还应该明确培养人才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课程的设置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教师可以和企业的代表人员进行讨论,决定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和专业技能。高校和企业共同作用,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与科学的管理制度,结合企业的发展情况,对人才培养做出具体规划,使教学内容贴近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情况,加强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在人才市场中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不仅如此,企业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具体实践能力。
(二)创新教学理念,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
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及消费观念。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有效改变,对此,高校需要加强对产教融合模式的宣传,让教师和学生意识到产教融合模式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传统教育模式虽然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但是它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不仅包括知识层面,还包括技能层面,传统教育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中,高校既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教育模式,又需要引入产教融合模式[7]。因此,高校需要结合传统的教育模式与产教融合模式,在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教师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力量,优秀的师资力量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高校可以加大对优秀专业教师的吸引力度,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创新教学理念,引进优秀师资力量可以推进产业融合模式的发展进程。教师需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的,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开展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涵盖企业的发展历程、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为了加深学生对企业的认识,教师可以举企业发展的具体实例为学生提供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三)加大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度
产教融合模式是以高校与企业为主体建立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在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中,高校需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工作,而企业需要为高职师范类人才的培养提供资金支持。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可以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为了推动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进程,需要加大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度,高校根据企业的实时发展情况对人才进行培养,而企业需要时刻关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效率,高校与企业需要携手,致力于响应国家号召,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8]。企业可以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人力、资金、平台等资源,激发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活力,为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发展动力,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为国家发展提供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可以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负责对产教融合模式的管理工作,在遇到困难时及时向高校与企业汇报并且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建立校企协同平台,汇集丰富的信息与资源。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登录校企协同平台,寻找需要的学习资源,节约了学生的时间成本,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校企协同平台的建设中需要高校与企业共同努力明确建设方向与建设目的,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校企协同平台是高校进行产教融合模式的重要载体。
(四)发挥高校独特优势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行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教育事业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关注对象,教育事业发展的质量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随着人们对教育需求的上升,高校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目前,产教融合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多所高校在产教融合模式出现时牢牢把握机遇,形成特色办学优势,吸引企业的注意与投资。高校应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提高高校在教育行业中的竞争力,高校不仅应在学校整体层面进行改革创新,而且要开设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大部分高校开始走向差异化竞争之路,进行深度产教融合。打造综合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的办学宗旨,高校开设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专业例如医学、计算机等吸引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只有培养独特优势,才可以加大高校的影响力。
结语
产教融合模式的出现改变了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模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产教融合模式为国家培养了技能型人才,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产教融合模式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产教融合模式的市场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