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创新实践,提高劳技课堂教学
2022-11-25卞文霞
卞文霞
(扬州市江都区大桥中心小学 江苏扬州 225211)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小学阶段最基础的课程之一,课堂教学中注重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相关的技术,实践的过程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性机会。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原则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有专用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大纲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可以对教材中的劳动技术课程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系统化地进行学习,学生会对劳动实践有全面认识,以后会积极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中,使得大脑更加灵活。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性很强,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劳动与技术课程要求在特定的场地上利用专门的设备和工具进行实践操作。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了解劳动的基本知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可以掌握相关的劳动技能。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动学生的大脑和思维,让学生对劳动有正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观念。
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结合实际的课程教学内容,遵循相关的教学原则:一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在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手脑并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的共同进步。二是遵循思想教育原则,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需要始终贯穿思想教育,让学生对劳技课有思想上的全面认识,教师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掌握劳动技能。三是遵循实际原则,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和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制约,要组织学生参与到力所能及的项目中。四是遵循综合教育的原则,通过各个学科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与劳动技术课程相关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将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与校外的农业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进一步促使校内与课外活动的有机联系和结合。
二、把握课程结构,优化教学过程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需要遵循教学大纲,使得教学过程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解,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人的情况,制订有效的教学方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到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从教学导入环节、指导过程、练习环节和最后的评价环节进行优化,使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进一步完善,提高实际的教学效率。
(一)重课堂导入兴趣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很容易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趣,相比其他学科,劳动与技术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很容易对此产生兴趣。作为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等,对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从学生好动的特点方面考虑,要利用实践活动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导入环节的内容如何有效设置才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可以是展示手工编制的实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对于高年级学生,很多女学生喜欢编织一些小物品,教师可以安排毛线编织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准备几种不同花样的毛衣进行展示,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将毛衣的好处讲给学生听,激起学生编织的兴趣,进一步引导和带领学生进入到毛衣编织的环节。
(二)重现场实际指导
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不然是达不到教学效果的。作为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让学生按照教材中的实践步骤一步一步进行操作,教师要给学生清楚示范,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操作,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手把手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步骤,学生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掌握对应的技能。
例如,在学习《钉纽扣》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上课需要用到的所有实践工具,有缝衣针、纽扣、碎布、剪刀和线团,这些都是该章节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东西。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到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出上衣和需要钉的纽扣,让学生知道纽扣是钉在上衣的什么位置,利用视频演示钉纽扣的过程,教师同时给学生示范,一步一步教学生,学生可以跟着教师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注意事项说清楚,让学生掌握钉纽扣的要点:线不能过长,很容易产生绕结;左右手怎样配合钉纽扣,让学生逐步操作,教师及时给予指导。教师讲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之后,让学生开始自己操作实践,将教师所讲的方法进行操作。最后完成钉纽扣实践操作活动之后,让学生说出个人的感受,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
(三)重课堂实践练习
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只有掌握实践操作步骤之后,加强练习才可以掌握对应的技能,技能的掌握是要有一个长期练习的过程,练习过程中会对学生的动作和心智有很大的提升。劳动与技术课程十分重视实践操作,只有掌握对应的实践操作技能,才可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反复加强练习才可以形成对应的技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使得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要将理论讲解的部分与练习时间合理分配,通常是按照1∶2 的时间比例进行安排,课堂练习过程中要将个人练习、分组练习等结合起来,可以使得练习获得一定的效果。劳动与技术课程中的很多练习都是需要个人不断练习才可以掌握对应的技能,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要领。小组练习的方式通常都是操作练习任务较多,但是实际应用到的材料和工具较少,要学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实践操作,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查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愉悦的氛围,让学生不急不躁,逐步进行操作练习,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四)重课堂教学评价
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会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联合应用多种评价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水平。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针对教学成果评价可以引入竞赛机制,这样会使课堂教学获得更多的收获,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结尾需要对知识和相关技能进行总结。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劳动成果,教师要及时给出评价,要肯定好的作品,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激励,让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对个人的操作技能进行检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也产生了要获胜的心理,会在实践操作中认真参与,快速掌握操作技能。
三、拓展课程内容,满足创新能力培养需求
(一)有效结合课外实践活动
劳动与技能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限制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延伸到课外进行练习,通过将教学内容与课外活动有机联系起来,会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课外活动技能。实际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劳动与技术课程需要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劳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仅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有一定提升,还会让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二)有效结合社会和家庭教育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可以与社会教育活动和家庭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利用劳动课时间和节假日的时间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上的公益活动中,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也会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劳动技能和本领。例如,5·1劳动节打扫卫生,3·12 植树节去植树等,有意义的劳动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劳动技能,还会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开动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对生活充满热情,会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与科技和文体活动的结合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深入到课外的实践中,才可以进一步达到教学目标。将劳动教育与文体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相关的绘画、编织等手工操作中,或者是可以参与到种菜、种草和养鱼等试验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到各项实践操作活动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大脑的灵活性,积极掌握相关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对生活的热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会有一定的激发。
四、注重实践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在设疑中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疑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教学中,只要学生提出疑问,就会有创新,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进行打击,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疑问,有效质疑,这样学生的头脑会越来越灵活,思维也会越来越敏捷,在提出疑问的过程中也会有相应的思考。只有教师积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灵活,也会敢于思考,敢于质疑。
(二)在合理想象中不断创新
劳动与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中,要从多个方面激发和鼓励学生积极想象,开动大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与创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需要借助教材上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不受任何限制,不能打击学生。
(三)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创新力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思维是处于思考和活跃状态,教师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完全展开想象,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另外兴趣的激发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进一步的提升。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处于对应的实践操作环境中,才会得到有效激发和培养。
五、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创设,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经验意识和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想象和思考,敢于提出个人的疑问,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例如,在《绣麻袋》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给学生展示自己绣的一些图案,有人物、动物和植物等,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树叶是怎么绣出来的?”当学生提出问题,说明学生有想了解的欲望,教师就可以进入到对学生的引导环节,教授给学生基本的方法,让学生准备刺绣过程中的基本的材料,想象一个自己需要绣的图案,这样交流沟通的过程,对学生来讲也是开动思维的过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主动参与到思考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六、改革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新课程标准教学中,倡导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应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激励学生动手操作实践,通过手脑并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传统的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最后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该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很容易固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这样不利于将学生个人潜能激发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各自的个性特点,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个人空间,让学生积极探究和发现,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就会享受发现的过程,对学生来讲是进步,会对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激发作用。
例如,在学习《彩塑小动物》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将自己做好的小动物拿给学生欣赏,学生看到这么漂亮的小动物,也自己动手操作起来,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发挥个人的想象力,而不是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标准去操作和实践。结果发现学生塑造出来的作品丰富多彩,色彩运用也非常恰当,这说明学生已经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自主探究的过程非常成功。
(二)变“浅层合作”为“深度合作”
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中,合作学习也是一门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有利于交换各自的思想,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是以兴趣为主,也可以根据材料组合。例如,在“栽培花草”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小组中的成员可以发挥各自的能力,提供各自的观点,将大家的观点组合在一起培育花草,有利于学生思想互换和观点交换、融合,帮助学生掌握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也会获得更多的经验。
综上所述,社会目前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需要注重从小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好这门课程,挖掘各种各样的素材,有效整合资源,进一步完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