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2022-11-25胡小玮
胡小玮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3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将 “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这无疑是立足战略高度对我国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高校辅导员不仅是思政教育的先锋队, 还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引路人, 身处高校 “立德树人” 工作的第一线与最前沿。 在 “立德树人” 新形势下, 辅导员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变化, 这无疑对辅导员工作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因此, 高校辅导员亟需从目标、 理念、 角色、 实践四大维度出发, 在系统思维的支持下于 “大思政” 格局中找准职业定位, 在回应 “问题导向” 的诉求中彰显职业能力, 在转型发展中凸显职业价值, 既要忠于初心、 源于现实, 又要着眼未来、 破解难题, 在精准的职业定位中有所作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促进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落地落实落细。
1 “立德树人” 的思想内涵
要深入探究 “立德树人” 的思想内涵, 必须追根溯源, 中华民族是极为重视德性的民族, 道德也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内核, 《周易》 坤卦有言: “君子以厚德载物”, 强调人要树立厚重的德性与端正的品行, 并在现实生活中持续提升道德修养, 唯有如此方可承载起万事万物。 从我国漫长的历史文化来看, “立德” 一词古已有之,《左转》 一文有言: “太上立德, 其次立功, 其次立言。” 可见, 古人早已将 “立德” 视为人生成就的第一高度; 而 “树人” 一词最早则出自“管子·权修”: “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 “树人” 乃教育这一百年大计的最崇高目标。 古人强调的所立之德乃四维和八德、 所树之才则是兼具“仁、 义、 忠、 信、 勇、 谋” “九德” 的贤才,“立德树人” 乃是二者的 “合成词”, 该思想在我国沿袭了数千年之久, 随着历史变迁, “立德树人” 的具体内容有所演进, 但本质内涵始终如一, 即要树立德行, 培育于社会于发展有用的人才[1]。
“立德树人” 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还是当代中国的最强音, 是高等教育的突出主题与根本任务。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的重要论断,赋予 “立德树人” 全新的时代内涵, 并将其思想内涵提升至战略高位[2]。 “立德树人” 被视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其紧密围绕着 “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两大关键问题, 指明了教育的根本方向、 途径与内容, 即以 “树人” 为方向, 坚持育人为本, 以适宜的教育发展、 改造、塑造人; 以 “立德” 为基本途径, 坚持德育为先, 以正向教育引导、 感化、 激励人; 教育的内容要在传授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为基础上, 以核心价值观规范、 要求、 提高人[3]。
2 新时期 “立德树人” 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
辅导员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领航者与学生工作的管理者、 引导者, 还是学生思想道德的示范者、 学业生活的服务者, 其既要做好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 又要推进党团与班级建设, 加强班级日常管理, 确保学生学习状态与日常生活秩序井然, 还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 因此, 辅导员在实现高校“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提出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 职责要求、 能力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 “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 三大哲学问题的提出, 进一步丰富了“立德树人” 的内涵意蕴, 指出 “立德树人” 乃高校立身之本、 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 并从宏观目标、 方法论双重视角提升了 “立德树人” 的高度, 这无疑明确了辅导员工作的根本宗旨与要求, 要求其紧密围绕 “立德树人” 基本目标, 对高校人才培养进行精准定位, 深层次解读 “为谁培养人” 这一关键问题, 掌握好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权与领导权, 将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 另一方面, “立德树人” 内蕴 “三全育人” 的基本要求, 强调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这无疑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及辅导员工作职责提出了新要求, 既要求其能够对各方育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通过借势、 推广,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又要求其始终坚持 “以人为本” 思想不动摇, 从思政教育及大学生认知规律出发, 将学生各阶段发展需求精准衔接, 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还要求辅导员站位更高、 立足更远、 持之以恒、 持续发力, 以言传身教、 公平公正的姿态解决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困难, 提升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此外, “立德树人” 呼吁构建相互协同的育人格局, 只有构建“同向同行” “协同育人” 的 “大思政” 格局,方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 这要求辅导员要增强协同、 服务两大意识, 既要其他教学管理队伍分工协作, 提升工作效率与专业化水平, 又要发挥育人纽带与协助作用, 协调好各方各环节, 凝聚育人合力[5]。
3 “立德树人”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转型发展的路径
“立德树人” 新形势下, 高校辅导员无论是传统工作目标、 工作理念, 还是工作内容、 工作方式均暴露出诸多不适性, 亟须在日趋丰富的理论内涵的支持下, 加快推进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的持续更新及工作目标、 要求及方式不断优化,因此, 本文从目标、 理念、 角色、 实践思维视角, 建构与 “立德树人” 新形势、 新要求精准契合的辅导员工作新内涵, 推动辅导员工作的转型发展。
3.1 目标转型: 从 “经验型” 框架向 “专家型”模式转型
自辅导员制度创立以来, 其经历了继承与建构、 规范与整合、 转型与创新三大历史阶段, 在如今这个 “转型与创新” 阶段, 辅导员工作的转型发展已然取得业界共识, “专业化、 职业化、专家化” 理念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 该目标的重心聚焦于打破传统带有任务性、 盲目性的经验框架, 建构突出主观能动性、 针对性的 “专家型” 模式[6]。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要求高校要从根本上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转型升级, 构建一支思想素质高、 业务能力过硬、 结构科学合理、 兼具创新与奉献精神的队伍, 同时要紧密围绕 “立德树人” 新形势、 新任务、 新要求, 加快推动辅导员从传统管理事务中抽身开来, 向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方向转型, 突出其专业化与职业化特征, 面向学生教管专业建构创新型辅导员团队。 此外, 高校要结合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的要求, 细化人才选聘的条件与责任, 明确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可行性思路与针对性举措, 加强辅导员队伍教育培训, 培养一专多能型、 社会工作者型、 多重角色型辅导员队伍, 使之更好地肩负起铸魂育人、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时代青年[7]。
3.2 理念转型: 从 “管理权威” 向 “人本主义”理念转型
新形势下, 辅导员工作理念的转型根植于社会大环境、 工作对象及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 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管理权威逐步消解, 沿袭传统管理手段进行思政教育已然无法满足新形势要求, 甚至适得其反, 因此,亟须加快辅导员工作理念由传统的 “管理权威”向 “以人为本” 转型。 一方面, 辅导员要结合现代人才标准, 明确大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 时刻跟随时代步伐, 不断更新学生工作理念, 在 “人本主义” “客体参与” “刚柔并济”等思维的支持下, 从大学生健康成长与专业发展需求切入, 聚焦其成长成才, 通过引领、 指导、干预、 调节、 沟通、 训导等多元方式手段, 打破大学生精神困境与思政育人难题; 另一方面, 辅导员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 将思政育人视为满足个体生存及发展要求的主体性生命活动, 实现由“社会需求” 到 “现实个体” 的转向, 以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为基点, 思考思政育人工作的各项问题, 克服并修正传统思政育人过于追求理想化、 形式化、 教条化等弊端, 进一步突出思政育人的 “人本” 价值[8]。
3.3 角色转型: 从 “管理服务者” 向 “引领者”角色转型
高校辅导员身份具有多重性, 然而, 在 “立德树人” 新形势下, 多数院校辅导员均面临着管理者话语权失势、 服务者力有不逮、 教育者身份淡化等问题, 为了扭转这一现状, 关键是要加快推动辅导员工作角色由传统的 “管理服务者” 向“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 转型。 一方面, 针对辅导员角色转型所面临的角色定位不清、 越位、 缺位、 虚位、 冲突等问题, 明确辅导员所承担的至少九种职业角色, 并从高校职能结构中明确其无可替代性, 对既有角色身份进行精简, 重塑辅导员 “师者” 身份, 打破其行政管理者定位; 另一方面, 要明确辅导员特定的职业身份及其相应的专业化知识、 技能要求, 使之面向学生成长成才需求, 提供全面立体的引导、 教育与服务, 使之由传统事务管理型向 “全科专家型” 转型, 既要做好政治引领、 道德引领、 文化引领,又要深化学生对全球与国内发展大势、 中国特色与国际对比、 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 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正确认识[9]。
3.4 实践转型: 从 “经验导向” 向回应 “问题导向” 转型
一直以来, 辅导员工作实践均面临着量大面广的现实难题, 呈现出盲目性、 事务性、 边缘性等典型特征, 为了适应 “立德树人” 新形势、 新要求, 辅导员要打破立足 “经验导向” 开展工作实践的传统, 向立足 “问题导向”、 回应大学生现实诉求的方向转型。 一方面, 辅导员要认识到大学生思维观念、 行为模式多元易变等特点, 立足思政教育的根本, 面向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开展工作, 同时要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分类,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践问题相结合, 依循 “立德树人” 目标不断变化教育主题, 从课内到课外、 从校内到校外、 从实体空间到虚拟网络空间, 依托多元场域下丰富的育人资源, 汇聚思政教育合力, 促进学生生涯发展; 另一方面, 辅导员要积极创新工作方式, 既要广泛涉猎教育学、 心理学、 管理学等学科理论知识, 解决学生思想困惑、 回应学生现实需求, 又要擅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 掌握与思政教育现代转型相适应的教育、 咨询、 辅导、 管理方式与艺术, 使思政工作活起来, 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0]。
4 结语
综上, “立德树人” 是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强调通过立师德、 树学德达到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的。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 “立德树人” 工作的前沿实践者及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先锋战士, 理应主动肩负起 “立德树人” 的重要使命与艰巨任务, 结合 “立德树人” 新形势、 新要求, 加快推动辅导员工作目标由 “经验型” 框架向 “专家型” 模式转型、 工作理念由 “管理权威” 向 “以人为本” 转型、 工作角色由 “管理服务者” 向 “引领者” 转型、 工作方式由 “经验导向” 向 “问题导向” 的诉求回应转型, 切实做到“因事而化” “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 从工作目标、 工作理念、 工作角色、 工作方式四大维度出发, 全面加快辅导员工作的转型发展, 使之能够更好地应对 “立德树人” 新形势下可能面临的新情况、 新问题, 持续探索高校思政工作新形式、 新方法, 为当代大学生铺筑成才之路, 培育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全方位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