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2022-11-25文苕
文 苕
乖,与“和”相对,为不和之气、邪气;戾,指灾祸、疾病。意思是说,和气能给人带来祥瑞、健康,不和之气会给人带来灾祸、疾病。
流行示例
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清·李汝珍《镜花缘》第71 回:“至于手足至亲跟前,总以和睦为第一,所谓‘和气致祥,乖气致戾。’”蔡东藩《后汉演义》第54 回:“那一班油头粉面的妖娆,及口蜜腹剑的腐竖,已是愤恨异常,竟与这窦武陈蕃,势不两立了!俗语说得好:‘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医学意义
“和”既是中国哲学的理论核心,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平、和谐、调和、中和、协和、平和等,皆谓之“和”。在中医学中,中和思维是最基本的方法,中医认识论中的“天人合一”、治疗原则上的“执中致和”、药物应用上的“补偏救弊”等,无不是中和思维的具体应用。中医学认为,“和”是生理状态的前提,不偏不倚、不卑不亢、不多不少,当机体处于中和状态时,健康就有了保证。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的原本就是和气;同样道理,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的基础也是和气。不和之戾气,是疾病发生的条件,当机体平和的生理状态被破坏,出现失衡、偏激,或过于左而呈现太过、有余,超越人体的正常承受能力;或过于右而呈现不及、不足,不能够满足人机体的生理需要,必然会引发各种病理状态和病理过程。“和气致祥,乖气致戾”,这是俗语说的;“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这是元代医家朱丹溪说的,拿朱丹溪的论述与俗语中的话相比,后者显然有专业性质的升华之感了。如前所说,“中和”能保持身体健康,“失和”会导致疾病发生,那么治病的手段当然应当是调“失和”为“中和”,即求得机体的相对平衡,中医把这种基本方法称为“执中致和”。它是人类在长期同疾病斗争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对付疾病的积极手段,是体现人的因素促使矛盾转化的一个作用过程,实质上就是整体观念下的辨证施治思想,亦即中医治疗学的理论核心,对中医的继承、创新工作不能背离这个根本。
相关链接
根据邪气致病的特点,中医学把邪的存在、性质分为三种性状,并据此提出三套应对的祛邪方案:对于肆虐横行之邪采取抗邪之法,即是与病邪的抗争,属于对峙战;对于坚顽难化之邪采用化邪之治,可以理解为对邪的改造,属于持久战;对于体外之邪施以拒邪之举,就是把邪驱逐出国门,属于速决战。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中医就没有灭邪的欲望和可能。生活中还有因为不小心而自己伤了自己的情况发生,激烈的正邪交战中怎么可能排除正邪之间相互伤亡呢!只是杀灭邪气的原则,不是中医学体现出的主题。由此我们联想到对中医学特色、优势的认识和界定的问题,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是颇值得思考的。如中药的杀菌灭毒功能是否是中医的强项?中医对肿瘤治疗的优势体现在哪里等。现代一些研究过分把中药杀菌灭毒的作用视为砝码宣扬,并作为普遍法则在疾病治疗中推广,这既不是治疗疾病的唯一手段,也不是中医实现理想疗效的主要手段,更不是实现先进的综合医学模式的全部手段。西医研究的对象是病,治的是人生的病;中医研究的对象是人,治的是生了病的人,不能把二者的不同观念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