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三河牛在呼伦贝尔地区奶牛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022-11-25王秀文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三河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

王秀文

(海拉尔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三河牛因产于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西麓额尔古纳市的三河(根河、得耳布尔河、哈布尔河)地区而得名,是中国培育的乳肉兼用品种。三河牛品种繁多,有西门塔尔牛、西伯利亚牛、俄罗斯改良牛、后贝加尔土种牛、塔吉尔牛、雅罗斯拉夫牛、瑞典牛和日本北海道荷兰牛等,分别为复杂杂交、横交固定和选育提高而形成。1986年9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将该品种正式命名为“内蒙古三河牛-乳肉兼用品种”。

1 概述

1.1 呼伦贝尔市优良的自然资源,为三河牛品种培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呼伦贝尔大草原独特的自然资源为三河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物资保障。呼伦贝尔市位于东经115°31′~126°04′、北纬 47°05′~53°20′。年平均气温2.4 ℃,无霜期100~110 d。年均降水量为300~400 mm,多集中于6~8月份,雨热同季。全年积雪200 d左右,1月份全年气温最低,春季多风少雨。土壤多为栗钙土,地形开阔平坦,草甸类型属于半干旱草甸草原,天然牧草植被以禾本科碱草为主。由于呼伦贝尔市属于高寒地区,冬季严寒漫长,青草期短暂,约为全年的1/3。为了充分利用青草期昼夜放牧,5~10月为放牧期,其余时间为全舍饲饲养,形成了半集约化的饲养方式。三河牛具有耐粗饲、易于放牧、抗寒和适应性强等特点。

1.2 呼伦贝尔丰富的家畜品种资源,有利于改良三河牛性能

呼伦贝尔的家畜遗传资源极为丰富,拥有中国黑白花奶牛(也称荷斯坦奶牛,乳用品种)、西门塔尔牛(奶肉兼用)和三河牛(奶肉兼用)等优良品种奶牛,具有繁殖力高、肉质鲜美、有害基因频率低、耐严寒和抗逆性强等优点,在奶牛繁殖中表现出了良好的遗传性能,形成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呼伦贝尔农垦谢尔塔拉农牧场有限公司,是内蒙古三河牛的培育基地,曾获得周恩来总理颁发的“培育三河牛奖状”和内蒙古自治区三河牛育种奖。公司现有三河牛规模化牧场3处,其中第一牧场为三河牛育种核心群,是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第三牧场为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家畜繁育指导站-国家级重点三河牛种公牛站。

2 三河牛的培育历程及种群发展现状

2.1 三河牛培育阶段

2.1.1 引进阶段(1898~1949年)。三河牛的血统由多个外来品种牛与当地蒙古牛无系统杂交改良和自群繁殖而成。

2.1.2 计划杂交改良阶段(1950~1960年)。经历了初期的整群、登记测定、选育和扩繁,初步确定了育种方向。

2.1.3 核心群选育提高验收阶段(1961~1986年)。以谢尔塔拉种牛场为核心,坚持“以本品种选育为主,适当导入外血为辅”的方针,建立起良种登记、母牛繁殖性能测定、种公牛遗传评估和后裔测定多项档案资料,开始有计划、系统地进行三河牛选育工作。

2.1.4 核心群繁育阶段(1987~2001)。有计划、有目的地导入乳用和肉用牛血缘,提高三河牛的生产性能。在三河牛育种委员会的指导下,在谢尔塔拉种牛场集中了三河牛原有核心群中最优秀个体组建了新的育种核心群,开展核心群育种工作。

2.1.5 选育提高及新品系培育阶段(2002~2020年)。在2002年科技部重大支撑项目 (奶业专项)、“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及2018自治区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等项目支持下,实施了以原核心群为主、分散饲养群体为辅的开放核心育种策略,进一步完善了牛群的乳用(DHI)和肉用性能测定体系,优化了三河牛育种规划并初步形成了三河牛选择指数,利用遗传评估等育种技术辅助选育,使三河牛的遗传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利用三河牛性控冻精和基因组选择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了三河牛种群质量和数量大幅度提高。

2.2 三河牛种群发展现状

2.2.1 种群规模。2020年初,呼伦贝尔市地区三河牛存栏近10万头,有基础母牛6万头。其中,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存栏6万头,有基础母牛3万头。

2.2.2 核心群及种公牛存栏规模。呼伦贝尔农垦谢尔塔拉农牧场有限公司是国家唯一的三河牛培育基地,现存栏奶牛3000头,年可培育后备母牛500头。其所辖的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家畜繁育指导站为国家级重点三河牛种公牛站,现存栏规模350头。

2.2.3 泌乳性能。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谢尔塔拉农牧场第一牧场三河牛育种核心群平均单产6.5 t/年,乳脂率4.2%,乳蛋白3.42%,干物质13.5%。

2.2.4 产肉性能。18月龄阉牛经短期育肥屠宰率为55%,净肉率46%,育肥期日增重1.1 kg以上。

3 三河牛选育情况

3.1 种公牛培育及改良工作

3.1.1 继代公牛培育情况。以三河牛核心群种子母牛为依托,做好三河牛选种、选配及培育工作。严格执行个体选配计划,做好系谱筛选、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测定,优良小公牛转第三牧场进行重点培育,2014年至今为牧业4旗培育小公牛1420头。

3.1.2 品种推广情况。按照扩繁改良计划,为农垦集团各农牧场及海拉尔区周边旗县改良提供技术支持。采取提供所需优质种公牛冻精细管和出售特培公牛等技术手段推广优良品种,目前已选配改良当地牛2万余头。

3.1.3 后裔测定情况。按照集团下发的《关于印发三河牛种公牛后裔测定实施方案的通知》[呼垦办字(2019)173号]精神,于2020年选定5头三河牛后裔测定公牛,在三河牛扩繁场苏沁农牧场、拉布大林农牧场、特泥河农牧及核心场谢尔塔拉农牧场实施后裔测定工作,2020年1600头三河牛能繁母牛参配。2021年后裔测定冻精200剂/头发放任务已全部完成,共发放1000剂后裔测定细管冻精,并配套印制发放各类后测表格,建立健全和完善了配种、产犊、体尺和体重等记录工作。

3.2 核心群工作

第一牧场为三河牛核心群,于2014年投入使用。目前存栏牛3000头,其中成母牛1500头、青年牛500头、育成牛400头及犊牛600头。泌乳性能方面,2021年第一牧场总产奶8000 t,其中三河牛单产22.5 kg/d。

3.3 其他工作

3.3.1 实施DHI测定工作,为核心育种场管理提供技术支持。自2008年开展实施DHI测定工作,累计采样6万头次,其中2021年采样牛只5089头次。按照DHI采样流程,技术人员每月集中采样1次奶样空运到北京奶牛中心,奶牛中心将DHI报告及时反馈给牧场,及时指导养殖生产。

3.3.2 规范体型评定,为选育提供基础数据。2020年与乳肉兼用牛培育自主创新联盟合作,对三河牛的外貌评定标准进行了统一规范,并邀请国家奶牛体型鉴定专家围绕三河牛体型结构、尻部、肢蹄和泌乳系统4大部分进行了培训指导,共测定种公牛站及核心育种场牛821头,2021年同步进行了生产性能测定工作。

4 三河牛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粪污资源化利用缺乏支撑服务

严格按照粪污处理工作标准进行改造升级,多为自行解决,在控制减排、清洁生产、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方面缺乏专业性指导。受行业发展市场因素的制约,规模化牧场养殖效益不明显,企业压力大,而粪污处理设施投资大,运行费用高,建议上级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倾向粪污资源化利用补贴,发挥呼伦贝尔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和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天然优势,打造循环农牧业,促进经济增长。推广种养相结合的经营模式,畜禽粪肥污染物再利用,粪肥一部分还田再利用,一部分改建密封储存罐进行发酵,减少环境污染,使畜牧业循环发展。

4.2 三河牛保种及育种工作

随着三河牛被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作为奶业振兴重点推广品种,对三河牛育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上级政府及主管单位出台更多三河牛专项扶持政策,给予三河牛育种工作更大的政策、资金、人才和项目支持,助力提升三河牛种源数量、质量及扩繁速度。

4.3 打造奶业产业链条

呼伦贝尔市乳品加工企业实力不足,缺乏拉动力,收购奶价低,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效益,应当引进实力强的乳品加工企业,建立企业+专业户(合作社)奶业收购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链接机制,保障集约化牧场养殖效益。

4.4 加强良种繁育与推广

结合呼伦贝尔市资源条件和畜牧业养殖基础,打造内蒙古三河牛品种,健全三河牛良种推广体系,加大品种推广力度。加强种公牛繁育基地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扩大优质种群规模,完备优质种公牛的各项性能测定记录,严格种畜监管。

猜你喜欢

三河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
不同外血比例对三河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三河一山”绿道成为新的“打卡地”
舌尖上的呼伦贝尔
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市1958-2004年夏季降水量变化的研究
闫锡聪
挑战极寒
呼伦贝尔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脱钩关系分析
内奸
游唱在呼伦贝尔的脊背上
内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