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甘肃地区为例

2022-11-25成方圆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乡土历史资源

成方圆

(漳县第二中学 甘肃定西 748300)

从乡土资源的本质特征来看,指的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产生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历史资源的整合,无论其内涵发生怎样的变化,乡土历史资源都包含地方历史特征,人文景观、民俗民风和自然景观等。我国甘肃地区的历史资源能够反映出这一区域的历史沿革和风土人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使各类课程资源能够应用于历史教学阶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情怀等。

一、历史教学过程中可应用的乡土资源

(一)文本资源

在历史教学中文本资源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丰富的资源,其主要指的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文字或图片形式所展现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包含地图、档案资料、回忆录、人物传记,也可以包括地方志等各种资料[1]。从古至今,甘肃地区保留了大量的文本资料,无论是地方志还是区域石化类读本,都系统地介绍了这个区域的历史人物和风土人情,例如赵逸夫先生的《中国女儿节西和乞巧文化》描写的就是这一区域的典型节日。诸如此类的文献资源可以通过图书馆和文化馆来获取,并且这类文献资源的获取过程比较便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和其他资源共同完成取证。

(二)实体资源

实体资源指的是现存的古建筑、纪念馆、历史遗迹、博物馆等。我国甘肃地区是经典的红色遗址,陇南也是红军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这些建筑都见证了该区域的发展历史。

(三)风土人情

风土人情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民俗资源,二是文化资源。以民俗资源的眼光来看,当地的服饰就可以成为主要的民俗文化。一个地区的服饰是人类生活和智慧的创造性结晶,展现的是人类的生活和技能,我国民族服饰历史源远流长,并且有着历史传承特征,体现出时代烙印。例如早期人们只能以采集和打猎为主要生存手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衣服大多以树叶或兽皮构成;进入现代之后,服饰则源于现实生活进行了调整,甘肃地区人民的特定时期,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共同构成了新时期的服饰特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而饮食文化也被包含在风土人情的概念中,正如中国传统俗语“民以食为天”强调的一样。我国在传统节日方面非常关注饮食文化,并且从进入阶级社会开始时至今日饮食民俗呈现出越来越精致和系统化的特征,与中国人的精神价值追求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2]。

在人类的不同生存方式中居住是关键的组成部分,并且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具有地理特色的民族风格,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特征的居住建筑文化。部分建筑可以被认为是实体资源,但从建筑本身所体现出的文化风格,则是民俗资源的关键组成要素。

(四)信息类资源

信息类资源指的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所呈现出的历史特征,借助技术手段还原当时的历史特点,主要包括视频网站、音乐、图片资料等。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手段在课堂和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丰富了现有的教学内容,为了宣传地方特色,某些具有地理特征和文化特征的影视作品纪录片也开始产生。诸如此类的文化资源出现之后,能够帮助现代人群更进一步认识某个区域的发展过程,让乡土资源成为一种潜在的大众文化,普遍得到社会认可,并且这种生活标记有着特定阶段的文化意识,随着人类群体生活产生,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改变,也是历史长河中最为典型和具有适应性的文化内容。

二、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重视历史资源和课堂教学的深度结合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与历史有关的各类教学活动,都需要完成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所以围绕乡土资源所进行的课堂教学应该依托现有的资源来展开综合应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内落实教学目标,从多个环节入手进行改进和优化。

从课堂导入环节来看,导入过程中,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将教学的主题告知给学生,一方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完成内容的深入推进。在乡土历史资源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具有影响力的历史事件作为参考依据,然后通过对实物史料的分析以及各类历史资源的评估来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3]。例如在学习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知识时,就可以结合甘肃康县太平地区的一些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来引出内容主题——康县地区的确存在太平军的活动轨迹,这样一来就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穿插乡土资源。

而从实际课堂教学过程来看,乡土资源的引入不仅能够丰富教材信息,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加关注区域内的文化发展特征,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的引导作用。例如在整理乡土资源的基础之上,可以对原有的历史资源和人文资源展开综合评估。在学习到政治制度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就可以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来分析甘肃地区的发展历程,了解人们在物质生活和风俗方面所产生的变化。获取教学结果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汇报。

(二)主题探究

主题探究的核心在于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突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于学生的基本历史能力要求,让学生展开个性化学习。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被作为探究学习的主要载体,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给学生下发学习任务,然后开展学情分析和过程指导,把知识转化为探究结果。需要注意的是,乡土资源相比于教材内容能够更加便于让学生接受,所以将一个区域内的乡土历史资源作为主题探究活动展开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基于实体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环节中[4]。

例如,在讨论的选题确定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历史资料,然后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其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展开预判和评估,最后让教师对整个探究活动课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例如,在学习到物质生活和习风的变迁这一部分的有关知识时,教学重点在于了解动荡中所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特征,要想了解该区域内的社会生活变化,就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收集历史资料和当时的照片、文字信息,必要时还可以采访区域内的老年群体和长辈,获取更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可以开展以乡土资源为主题的讲座和其他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知识获取过程更加系统化。甘肃地区有着很多能够开发的乡土专题资源,包括陇南文化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甘肃地区发动了影响深远的各类革命活动,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也要探究这些活动背后的红色文化与时代价值,再现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明确当代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三)借助信息化完成资源整合

历史教学可以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改进和探索,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信息化的乡土资源能够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重新”回到当时的时代,深入历史现场最大化突出乡土资源的价值所在。在学习到某些关键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搭建网络平台,让学生从网络数据库中获取资源,将其转化为学习成果,在自媒体高度发展和新媒体渠道广泛普及的时代下,学生可以自主获取关键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部分,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模块,强化对于教材类知识的理解和认知[5]。

三、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要求

(一)明确乡土资源的教学目标

作为历史教师,利用乡土资源辅助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特点,更重要的内容在于通过乡土资源的应用,让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历史学科挖掘的内容是史料信息,并且完成对史料内容的提炼和评估,而乡土资源除去历史特征之外还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教师在应用乡土资源时,可以将各种史料相互印证,让学生辨别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区别和联系,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历史学习中正确使用不同史料完成知识的求证过程。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应当承担起教育目标的落实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让学生具有爱国主义,能够遵纪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等优秀品质。虽然历史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但借助乡土资源能够有效突出学生在多个方面的学习要求,基于乡土教育的社会责任价值穿插文化信息。与其他内容相比而言,乡土资源呈现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我国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密切联系。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风俗方面的变化以及某个区域的社会背景,能够通过民俗意象来深入剖析社会变革的发展趋势,培养历史思维。

(二)提升历史资源利用率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乡土资源在课堂中的应用仍然非常广泛,相关专家学者也通过各类实践研究活动,不断提升乡土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历史教学活动的深度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所以教师也应该意识到资源选取和资源运用方面的具体要求。

首先,乡土资源是作为补充和辅助部分进入课堂,开发乡土资源的目的,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具有主动学习习惯,所以乡土资源在选择过程中应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而不是单纯为了教学效果来盲目应用乡土文化内容。

其次,从资源的使用方式来看,乡土资源的应用打破了常规的历史课堂角色定位,这表明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寻求创新,借助不同的途径,保障乡土历史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传授学生方法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后,则是要注重学生在资源探索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因为历史知识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过去,而是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统一体。这说明历史教学要以自身的学科特征出发,对现实展开反思和感悟,找到历史事件和现代文化之间的联系点,让学生在心中重演历史,把握过去和现在的关联。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途径获得真实体验,更好地发挥乡土资源的文化辅助作用[6]。

(三)注重乡土资源评价

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过程要立足于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目前的教育评价有两种典型的范式,一种是传统的量化教育评价,另一种则是质性教育评价,前者指的是以教师为主体,依靠考核数据体现教育活动的结果,而后者在评价主体方面进行了改进,任何与教育活动有关的部门和个人都可以成为评价过程中的参与者。根据现阶段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评价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既关注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灵活运用各类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展开定性和定量评估。因此对于乡土资源教学的评价内容要突出主体多元化特征,即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资源收集方法和研究成果,包括学生对于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参与意识等。通过此类活动,学生也可以掌握乡土历史知识并积累乡土文化,通过不同渠道充实历史素养,学会建构教材知识和乡土知识之间的关联,强化自身对于历史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作为学校和其他相关社会部门需要为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例如,可以利用甘肃区域内的博物馆这一重要的乡土资源强化馆校之间的联系,将博物馆中的人力资源和实物资源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工具。

结语

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高度关注,对于历史教学而言,乡土资源就是具有深入研究价值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乡土资源的文化气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并且在文化中具有传承性和稳定性的特征。在高中历史教学环节进行乡土资源的融入,对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和素质教育意识的作用突出,也能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猜你喜欢

乡土历史资源
亲近乡土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乡土中国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新历史
芬芳乡土行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