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初中语文课学生主体参与引导策略研究
2022-11-25刘会强
刘会强
(金寨县特殊教育学校 安徽六安 237300)
根据我国最新发布的聋校义务教育相关课程标准规定,在聋校语文课堂上,要让聋校学生充分适应自身发展以及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要全面体现以人为本,让聋校学生有面向未来的勇气和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针对初中阶段的聋校学生,相比较小学阶段的聋校学生而言,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有了较大的发展,随着聋校学生年龄的逐渐成长,他们的性格会越来越独立,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在心理上也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这些自主意识为学生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上主动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所以,教师要调整“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特别是针对聋校这样一群特殊的学生,要更加有方法有耐心,以聋校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注重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而实现聋校初中语文教学目标。
一、聋校初中语文课堂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方式太落后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聋生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误判,在传统的聋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讲学生看的模式普遍存在,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也完全按照教师事先设定好的进行,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笔者在这里简要概括一下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1]。首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虽然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但教师“一言堂”还普遍存在。传统教学非常注重尊师重道,并且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把学生看作被动的学习个体。即使加入了新课改,也还是容易忽略学生的学习需要。其次,由于聋生缺乏听力,导致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偏差,教师会因为他们的这些缺陷而产生聋生需要过分照顾的心理,有些教师把这一缺陷和聋生的思维落后联系在一起,想当然地以为聋生不能独立思考,无法一个人学习,认为聋生的学习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才可以完成,当教师过多地替代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教师的这种教育方式就失去了引导作用,从而制约了聋生的发展,聋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都会慢慢下降。最后,理论学习不深入,教师观念转变不够。很多教师在初中聋校语文课堂中不能正确理解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观念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作为主导者,学生应该作为教学课堂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相辅相成。但是由于聋生的听力障碍,影响了语言以及智力的发展,甚至会引起心理和人格的缺失。因此,教师就要承担更多的聋生学习的职责,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人们会把重点放在对教师的关注,而忽视了聋生的参与以及聋生是否学习到有效的知识。另外,还有一些教师存在保姆心态,习惯性替学生解决所有问题,时间久了以后,聋生会缺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
(二)师生缺乏互动以及沟通不及时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交流学习成果的重要活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里,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必须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2]。由于聋生的听力障碍,给教师和聋生的交流沟通增加一定的难度,容易造成信息沟通不及时、不准确的情况,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就无法第一时间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3]。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在教授的过程中给出学习信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课堂学习形式来获取新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发现学生是否掌握相关学习内容,并且可以对教学方法及时做出调整,对不同学生的差异要求做出不同的调整方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聋生都是通过视觉进行知识的获取,然后再把这些知识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输出,缺少了听觉的辅助,这样的信息本身就不够完善,聋生在表达时受到语言的限制,更多的都是靠着视觉来进行,聋生的视觉信息承载过重,从而降低信息接收效率。
(三)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这里讲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意志品质等。这里不难看出非智力因素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4]。虽然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没有直接参与,但是非智力因素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了一定的调整作用,成为维持学生有效学习的动力。聋生学习不只要靠智力因素,还要靠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教师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只单一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聋生而言,由于受到听力障碍的影响,以及听力障碍引起的思维差异和语言差异,会增加聋生的学习难度,同时,缺少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也会给聋生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在聋校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机制关注度不够高,聋生的学习机制还停留在学习水平以外的位置,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情绪不够稳定,缺少耐心。由于聋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再加上本身存在的语言障碍问题,不能把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就算有良好的学习机制,也无法充分表现出来。学习是一门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活动,由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够风趣,因此,聋生在课堂上没有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更加突出了学习的困难。重视非智力因素,是对聋生的一种弥补,由于聋生先天不足以及语言障碍,有了非智力因素的这一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可以帮助聋生由劣势学习者转变成优势学习者。传统的聋校教育模式对于聋生学习兴趣以及培养聋生顽强的意志等优秀品质都不够重视,无形当中加重了聋生的缺陷和不足。
二、聋校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5]。对于聋校学生而言,培养好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聋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探究和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聋校学生主动参与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和经验作为引导,并将课堂知识与自身已掌握的知识相结合形成新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学习习惯,采用“激活旧知,新旧交替”的教学策略,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点,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完成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比如,教师在教人教版聋校语文第二册第十九课《乌鸦喝水》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讨论:如果你是乌鸦,你会想出什么办法?通过民主讨论后对相关的知识点做出梳理,在学习新的章节内容时,把整理好的有关知识内容和新的知识点进行对比,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讨论整理过相关知识点,课堂上就会十分主动,带动课堂学习氛围。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自行分组,进行讨论。经过一系列的讨论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注重培养聋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可以提高聋生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情境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对于聋校初中学生而言,由于他们自身存在听力上的不足,使得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变得非常困难,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并非像普通学生那般容易。基于这种特殊的教学条件,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让聋校学生学有所成[6]。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聋生自身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对事物进行感知,通过自身对事物的感知来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更加适合聋校学生的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联想周边的事物,把自身学习知识与周边事物客观联系起来。同时,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而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所教的知识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比如,教师在教人教版聋校语文第十七册第七课《草原》这一章节时,通过情境模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感知,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然后,让学生联想自己身处草原的感受,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彻底放松身心,调整心态,为后续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让他们自己主动进入学习氛围,就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根据课堂教学需求,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机会
在聋校最新课改中提出,聋校语文课堂要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展开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学会运用知识[7]。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提出问题并且主动解决问题,使其成为语文课堂的学习主体[8]。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比如:教师在教人教版聋校语文《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这一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学,然后再带学生到计算机教室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并且熟悉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发现,计算机的功能除了文章介绍到的以外,还有很多没有介绍的新功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且适当给出指导,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动手操作带来的学习成果,激发学习兴趣。根据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教师必须首先让学生自学,在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进行实际动手操作,才能获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加上教师在课堂的引导作用,学生可以主动思考、讨论问题,并得出相关结论。
(四)营造好的课堂氛围,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聋校初中学生应该是一群活力四射的少年,但他们却身患残疾,由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以及生活圈子的局限性,在课堂学习中,有些学习内容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学生缺乏切身体会,难以形成情感认同[9],针对该问题,教师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中,主动探究知识和技能,以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10]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结语
教学不应该只是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而应当注重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体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中。要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的课前准备至关重要,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因材施教,充分理解尊重学生,关注聋生的需求。教师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学会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学生提供可以表现自己和学习知识的舞台。学生只有参与学习过程,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提高聋校初中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