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策略研究
2022-11-25王叔琴
王叔琴
(甘肃省永靖县刘家峡中学,甘肃 永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为了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开始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来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下文重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围绕养心修德、以乐娱心展开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一)养心修德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德行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如何对德行进行修养是我国营造良好价值观环境以及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德行来源于内心,如何不被纷杂的社会环境中的不良习气所沾染,能够独善其身,需要养心修德,需要具备良好的德行。在儒家哲学观念中,养心修德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必备的一项修行,这一修行不仅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与人交往,指导学生如何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可见,这种以养心修德为重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为学生指点迷津,帮助学生塑造刚毅的品质,在困难面前勇于挑战、战胜自我。
(二)以乐娱心
中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多的源自学习带来的压力,因为找不到宣泄情绪的方法与途径,加上学校、教师、家长对其心理问题不够重视,导致其心理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儒家文化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可见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利用音乐教育来帮助人们陶冶内心、滋养心灵。而现代社会中,心理医生也经常用音乐来帮助心理疾病患者舒缓压力,放松心情。对青少年群体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音乐教育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融合。教师在对青少年开展心理教育的同时,可以充分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音乐教育经验,有效利用音乐教育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的压力,进而实现内心郁结的合理排解,降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概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包括诸多方面,如珍爱生命、感恩,学会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控制情绪,增强抗挫折能力,修身自省、慎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扬起自信的风帆,博爱,学会承担责任,拥有从容、达观心态等。学习国学经典,可以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方和精神楷模。“仁爱”“和为贵”“恕道”等思想都是期望人与人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和谐共融。《格言联璧》中说:“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这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了行为准则。张廷玉“六尺巷”的故事也是“和”的思想的有力践行。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阐明了“人和”之重要。“中和”的思想,客观上对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国学博大精深,我们要善于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形成健全之人格,成为国之栋梁。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策略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前提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通过对大多数学校的调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不够。许多学校仅从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入手,对学生进行有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亟待改进。
课前,教师先让学生坐直,然后双手平放,放松,轻轻闭上眼睛,听古筝演奏的古典音乐。让学生笼罩在静谧、丰富和博大精深的古筝乐曲魅力之中,消除一些奢靡、浮华、烦恼和杂念,理清思路,投身课堂,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平静、轻松、舒适的学习氛围。
影响学生智力水平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校园环境,它在帮助学生集中思想、启发思想方面起着促进作用。更让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与智慧的火花不断碰撞。有的教师以朗读为教学主线,或以故事为载体,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动嘴、动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动的童话故事能让学生进入无尽的遐想中,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一些教师运用比较、分析和评论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思考和引导学生辨别是非,从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洞察力。然而,大脑是人的主要精神器官,是人智力的物质基础。智力和心理力量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需要个人坚持不懈地实践,不断提高的。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流在无形中能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对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和提问、自由探索和评价、自由学习和应用、努力创新、自由反应调节、自由总结和推广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献检索博大精深。学校应取其精华,鼓励学生,影响学生,使中国古代文献检索的精神植根于中学生的血液中,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丰富和提高他们的性格魅力。
例如,孔子认为“诗兴、礼立、乐成”是指诗能感知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仪可以约束人们的言行,使人们独立自主;歌曲可以感染人们的灵魂,从而使人们在道德上更加完美。因为孔子主张文学可以培养完整的人性,所以君子应入孝、出博爱、信诚、爱众、善仁。
有了这种良好的品德,我们还需要担心他们的道德和心理发展吗?由此可见,中国古典文学对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量。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思考和传播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关系,以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了德育的蓬勃发展。它能缓解中学生的精神问题,帮助中学生增强意识、开阔胸怀、提升品格,对克服心理疾病、疏通心理障碍具有更大的意义。因此,心理健康与文言素质教育密不可分,共同发展,共同作用。
(二)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使其能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作用
1.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努力营造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到家庭教育和班级文化环境的保护,教师和学校要努力创设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活环境,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我们不仅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早学、学好。越早了解经典,就越有效率。文化积淀越深,个人修养越温和。它确定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探索性、自主性和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思想和素养的发展。
2.要实现课程多元化
近年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方面,山东和杭州都做得很好,并逐步建立了完善的阅读体系。汕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起步较晚,教学方法相对简单。简单的实践方法,或简单的启蒙教学方法,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浮出水面,但同时也会给学习者带来新的学习压力,发展成为机械的阅读和记忆。
除了选择《道德经》《论语》《孟子》《周易》等中国的古代经典外,我们还可以选择白话文经典。表现形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如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赛,或在校园知识广播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或者建立一个网络平台,让中学生谈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四、结语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比较脆弱的时期,因此其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加强。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深入融合当前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现状,并提出了几点策略,希望能够帮助青少年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困境,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修身养性、求智正心,与人交往时能博爱、宽容,实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