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思考
2022-11-25邓庆庭
邓庆庭
(永安市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三明 366000)
核心素养通常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与终身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是教育领域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小学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在此期间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仅能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与防范意识,也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思想素养。通过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既能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涵,还能培养小学生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这对小学生今后学习与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意义
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仅能培养小学生优良的人格素养与思想品质,使其深入了解法治的力量及高尚道德的影响,还能帮助学生认知更多的法律法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发展学生身心健康与德育的主要载体,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为有效的手段。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期间,教师不注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且忽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导致小学生思维发展受到了一定局限性。而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能够及时转变自身传统的教育理念,从法治观念、心理健康以及道德品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全方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促使学生在情感、能力及知识等方面得到综合发展,从而达到学生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有效提升的目的。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念落后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理念落后的问题。多数小学教师都较为重视语数外等学科,对于道德与法治、音乐、体育等学科缺少重视,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难以有序开展。同时,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期间,只注重小学生的卷面成绩,忽略培养小学生的学科素养,且对于课程备课、讲课等方面的精力投入不足,使得小学生缺少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动力,这对整体课堂教学质量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学生学习被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未明确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使得小学生学习较为被动。传统课堂教学期间,主要以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缺少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思考与交流,导致学生无法深入探究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就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况而言,因部分教师教学经验较少,相关的教育活动未形成适宜、科学的教学理论体系,使得教师在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时,难以充分满足小学生的实际认知需求,这不仅为有序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也无法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1]。
(三)教学方法单一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通常为填鸭式、灌输式等,该种教学形式不仅过于乏味、枯燥,也难以激发小学生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欲望,这并不利于提高小学生核心素养。同时,教师只一味讲解理论知识内容,忽略学生实际吸收情况,导致小学生的学习思维与学习能力难以得到较好培养。
(四)与实际生活脱节
在小学教育教学期间,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学科,其中包括生活常识和法律信息,能为小学生健康生活与发展提供一定帮助。然而,就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教学情况而言,部分教师未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得学生时常出现无法深入理解知识的现象,这不仅降低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也难以满足小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2]。
三、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及时更新自身教学理念,加强对课堂教学的重视,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十分重要,既能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也能使其更加高效、轻松地掌握品德知识。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改革学生学习被动的现状,使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得到较好培养。由于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自主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都有待提高,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激发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知欲,并依托问题导向教学法,为学生营造自主思考的机会与空间,使其在思考与学习中能不断提高自身理解能力,以此达到拓展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例如,在讲解“生命最宝贵”一课时,道德与法治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与父母交流沟通,了解自己在成长期间是否做出过危险的举动,并说出你认为生活中哪些事情是十分危险的”教学问题,让学生能依托教材知识,通过实践的形式回答教学问题。如此一来,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课堂教学内容的积极性,也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另外,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应及时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核心素养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能更加清晰、直观地明确课堂重难点知识,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充分发挥小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使小学生能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为培养其良好的核心素养夯实基础。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期间,多数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能一味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这使得学生学习思维发展受到了束缚。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越来越多教师明确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也更加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学习能力与发展特点,适当组织趣味性的小组学习活动,让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应的话题讨论与作品制作等环节。同时,教师还可依托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增强学生课堂体验,集中小学生学习注意力,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例如,在讲解“应对自然灾害”相关内容时,道德与法治教师便可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关于水灾救灾的视频,并根据视频中展示的救灾信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灾害防御方法。如此一来,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所学知识,还能开阔学生知识眼界,这对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三)丰富教学方法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创新教学方法,以趣味性、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满足小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十分活跃,传统课堂单一的讲解方法难以调动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因此,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及时改革与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集中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确保学生能全身心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如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性格特点,将学生分为各个学习小组,组织学生依据教材知识排演相应的小短剧,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同时,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可合理利用图画、动画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在讲解“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课时,教师可通过拟人化的动画小视频,向学生形象、生动地呈现人们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地球环境造成的危害。在小学生大致了解低碳生活相关概念后,教师可把学生分为各个小组,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低碳行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能更好地掌握低碳生活的相关知识,逐步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思维意识,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得到较好培养的目标[3]。
(四)联系实际生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打破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高。通过引导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合理运用在实际生活,不仅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将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感悟,促使学生学习思维与学习水平得以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较为贴近,所以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与班级共成长”一课内容时,教师可多观察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将学生上自习、课间休息的情况拍成照片,在教学期间为学生呈现,让学生能直观了解自身平时的学习状态,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向学生询问“自习课中谁的表现最好呢?为什么?”让学生明白保持公共环境安静的重要性。通过该种联系实际生活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素养,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学生今后综合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将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得以完善。
(五)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思维,进而为提升小学生综合学习水平奠定基础。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理论性强、教学知识枯燥等特点,其实不然,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知识通常围绕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所开展,其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一定帮助。同时,核心素养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需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趣味性、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集中注意力探究教学知识,并合理利用自身所学知识正确解决和分析教学问题。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需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教学内容,营造相应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例如,在教学“我们小点儿声”一课时,教师可提前录制生活中大声吵闹、喧哗的视频,并向学生提出“通过观看视频内容,你有什么感想?”有的同学说视频过于吵闹,根本听不清在讲什么,这时教师便可导入新课内容,让学生明确在学习环境或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不对的。如此一来,既能从思想层面升华学生道德修养,也能培养小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4]。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仅能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强化小学生的思想素养与政治素养,也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涵。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学理念落后,小学生学习被动,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以及缺少实践活动等问题,这对课程教育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应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及时更新自身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丰富课程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有效创设课程教学情境,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得到较好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