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与当代价值

2022-11-25◎郭

理论探讨 2022年3期
关键词:小人论语君子

◎郭 凯

1.曲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曲阜273165;2.唐山学院 文法系,河北 唐山063000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君子文化延续着我们的民族血脉和精神气象,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原典《论语》根据德性境界将人格划分为圣人、贤人、君子、小人等四个不同层次,其中孔子论述最多、最为关注的就是君子这一层次的人格,因为孔子认为君子是普通大众经过努力与奋斗完全可以达到的。君子一词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07次,在《论语》全部20个篇章中都有出现,由此可见君子在《论语》中的地位。君子是指与小人相对的道德高尚的人,“德”是君子最为关注的,而不是“位”。《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非常丰富,其含义基本分为两种,即有德有位的君子、有德无位的君子,可以看出“位”并不是《论语》中君子概念关注的重点。“君”的本意通过《说文解字注》的解释可知:“君,尊也。此羊祥也,门闻也,户护也,发拔也之例。从尹口。尹,治也。口发号。此依韵会。又补一口字。尹亦声。”[1]从中可以看出,君,从尹,从口,天下至尊。从“尹”,就好像是一个人的手里拿着权杖,是一个拥有权力的人;从“口”,表示通过发号施令拥有权威。“君”是指拥有权力、治理国家的人,君子的本意是指有地位的人,后来演变为主要侧重有德性的人。

本文从《论语》文本出发,从精神特质、个性品格、心理素养等不同维度挖掘君子人格,对以往《论语》君子人格的解读予以丰富和延伸,以激活其新的生命力。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诸多挑战同时摆在我们面前,我们首先要做好本国的事,重视国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君子、争做君子的良好氛围,保持君子的生活态度,培养君子的胸怀,以个人修养的提高来促进社会的和谐、文明与进步。

一、从精神特质维度看《论语》中的君子人格

在对《论语》中君子这一层次人格进行解读时,从精神特质维度的探究是不可忽视的内容,本文将其概括为以下两种典型的精神特质。

(一)从境界上看:坦坦荡荡

一个人是否为君子,胸怀很重要,境界很重要,坦坦荡荡的为人胸怀与人格境界是一位君子所应当具备的,正如《论语·述而》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2]何谓君子坦荡荡,就是内心纯洁,言语、行事都不畏畏缩缩、蝇营狗苟,而是意志气质坚定、光明磊落、脚踏实地。《论语正义》中注解:“君子坦尔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竞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愁府也。”[3]意思是说君子胸怀宽广,没有私心,也没有过多的私欲,就会心境敞亮,心怀坦荡。我们常说的“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其实也是君子坦荡荡的一个注脚。与之相反的小人又是怎样的境界呢,那就是“小人常戚戚”,因为小人整天钻营自己的小圈子,为了名利而奔忙,对于自己的利益得失非常计较,在这样的心境下往往因利所困、为名所累,整日满脸愁容、猥猥琐琐。

关于君子应该具备怎样的胸怀,《论语·子路》中还提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其实这句话也是君子坦坦荡荡的意思,“君子泰而不骄”指的是君子要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君子只有心胸坦荡,做事光明磊落,心存规诫,才会问心无愧,遇事沉着冷静、游刃有余。小人则正相反,正如程树德《论语集释》引《论语传注》所说“矜己傲物,惟恐失尊”[4],只能是“骄而不泰”。

君子坦荡荡,说明君子勇者无畏、不忧不惧、内省不疚,无论顺境、逆境,君子均能泰然面对。同时,这种坦荡还表现在君子的高境界上。《论语·宪问》中就提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即君子的精神归宿是修身、明礼、达仁,而小人的关注点是最基本的生计,二者的志趣不同,有高低之分。《论语·卫灵公》中有“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即君子在乎的是道义,小人在乎的是生计。

(二)从气质上看:文质彬彬

君子在胸怀上坦荡磊落,在气质上应表现出怎样的状态呢?那就是“文质彬彬”。《论语·雍也》中说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就是朴实无华;“文”可以理解为华美的纹饰;“野”意为粗狂;“史”本意是史官,这里引申为有些虚浮[5]。“文质彬彬”可以理解为文饰与质朴相得益彰,这就是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气质。

在《论语·颜渊》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卫国大夫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意思是君子只要做好质朴的一面就可以了,又何必要那些不必要的虚浮的修饰呢。孔门弟子中非常有成就的子贡认为:“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子贡不同意棘子成的观点,认为君子应该文质彬彬,同时还打了个比方,说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本来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剪掉外面带有纹饰的毛,不就没有区别了吗,所以文与质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据记述诸子言行、体现儒家哲学思想的《说苑·修文》记载,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即平时不在意自己的穿戴,但他是很质朴的人,办事很简洁、利落、高效,孔子觉得他也是很有优点的人,只是有些地方处理得不好,因此就想找他聊一下,因为“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6]498。孔子去找子桑伯子,子桑伯子的门人还很不高兴,并且问子桑伯子:“何为见孔子乎?”子桑伯子回答:“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6]499意为我们还觉得孔子繁文缛节呢。按照孔子的标准,子桑伯子“质美而无文”,无文则野,不能算是最理想的气质状态。

二、从个性品格维度看《论语》中的君子人格

(一)从为人处世原则上看:从容中道

在《论语》中论述了很多关于君子的为人处世原则,从容中道的精神特质是其中很明显的为人处世原则之一。从容中道,就是为人处世恰到好处,无可无不可,无过无不及。

从容中道,要求君子从容不迫地做到事事合乎道义。在从容中道的个性指引下,君子为人处世合理,不必勉强,与人交往时往往讲究群而不党。如何与别人相处是门大学问,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必须与别人相处、交往。无论古今,在社会中大家应团结起来,形成合力,但不能为了小团体的私利干出蝇营狗苟之事,要以义合,而不是以利合。正如《论语·颜渊》中曾子提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意思是君子应该以文化素养、文章主张为标准和媒介来结交朋友,同时朋友之间要在德性上相互提携、相互促进,使得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得到提升,这才是结交朋友的正确方式。在《论语·子路》中,孔子也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实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在如何与他人相处上,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还说了一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即君子不应有嫉妒心,而应盼着别人能发展得越来越好。费孝通先生也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君子,期盼着别人好,向别人去学习,大家一起进步,这才是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

君子这种从容中道的品格在义利观上也有体现。义,“义者,宜也”(《中庸》),原指的是“适宜”的意思,后来代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与“义”的原意相对应,具备从容中道品格的君子在任何时候都处变不惊、从容泰然,不会被任何所谓的是非得失牵动分毫。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意思是君子做事,考虑的是原则义理,小人做事,考虑的是利益得失。当然,《论语》体现的“先义后利”思想并不否认利的作用,《论语·里仁》篇就讲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即物质利益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生活的基础。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强调对待老百姓要“庶之,富之,教之”,即先富裕起来再进行教化,认为生活上的富足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在《论语·述而》中,孔子也说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在孔子看来,如果能获得财富,即使像市场管理员那样不是很体面的工作也可以去做,可见孔子对于利并不排斥,但孔子的主张是:“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即物质上的富裕、财富上的丰富,不能建立在违反道义的基础上。无论是财富的获得,还是贫贱的消除,都必须以道得之或失之,君子一刻也不能离开仁义道德。

(二)从日常行为看:勇而有礼

在君子的个性品格中,勇而有礼同样十分重要。勇而有礼指的是在面对困难和险境时,不害怕、不胆怯,有原则、有章法、有分寸,努力解决困难。孔子曾说勇者不惧,即君子的勇从来不是莽撞也不是蛮干,而是以自己的原则为底线,以礼乐为约束,智、仁、勇三达德结合,做到智勇兼备,努力提升自我,勇敢地去找寻走出困境的方法,而不是一腔孤勇、忽略智慧、丧失原则。

在《论语》中,关于君子之勇的论述主要有“勇而无礼则乱”(《论语·泰伯》)、“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恶勇而无礼者”(《论语·阳货》)。综合起来,意思是勇不代表勇敢,也可能让人鲁莽。就像《论语·里仁》中所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即只有那些仁德之人,才真正理解爱恶的真谛。勇就像一幅做工精良的锦缎,如果描绘上美丽的图案就是精美的艺术品,如果装饰上恶俗的图案就是有害的东西,白白浪费了这幅精美的锦缎。一个人拥有勇气、办事果敢是好事,但必须在礼乐的约束与指引下才会走上正途。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说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即真正的君子人格应该是智仁勇结合的人格,没有疑惑、没有忧患、无所畏惧。

(三)从危机处理原则看:反求诸己

君子遇事“反求诸己”,即出了问题首先从自身找原因,不强调客观理由,不抱怨别人,意在加强自我修养。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即君子注重个人素质能力修养,多从自身反省,而不像小人那样一味苛责别人。中国人的心理思维特性是向内用力,也就是向自己的内心努力,争取做到内圣,成为道德完人。《论语》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记录,如“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等,表述的都是要求自己的意思。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重要的是作为君子要积极主动地反省自己的缺点与过失,进而成就一个更好的自我。中国儒家经典《礼记·大学》里说道:“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7]这也是君子区别于小人的地方。《论语·学而》中记载曾子说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一个人应该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尽心尽力了吗?是否诚信待人?老师讲授的知识、老师阐述的思想学说践行了吗?仅仅反省自己只是最开始的一步,还要付诸行动,那就是知行合一,修养自己。儒家学说的特质是“修己安人”“内圣外王”,其中“修己”“内圣”是前提,没有一个道德高尚、胸怀气质俱佳、素质过硬的自身,怎么去影响别人,又怎么去治理社会。儒家特别注重修身,“修己”“克己”等概念是儒家文献里经常出现的词汇。张岂之先生认为在《郭店楚墓竹简·穷达以时》中有“君子敦于反己”一语,表现出对道德与德性的重视[8]。“修己”“克己”“反己”“慎独”等语义,其实是异曲同工之意。怎样去修身,《大学》里进一步论述到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就是如何修身的步骤与内容。

同时,君子的“求己”还表现在好学上。君子在知识与学问面前实事求是,认清自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学而》)。还要不耻下问,敏而好学,看自己要更多地看到自己的短处,看别人要更多地看到别人的长处,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些都是君子所表现出来的谦虚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世“求己”的个性品格。

三、从心理素养维度看《论语》中的君子人格

(一)乐观

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都强调凡事要乐观,快乐生活。乐观的心理素养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乐观意味着积极向上,凡事不怕艰难险阻。无论古今,攻坚克难、永不放弃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素养之一。《论语·学而》开篇就是君子乐观性格的充分体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认为自己一生都在追求社会和谐发展的真理,为了人民的福祉、政权的稳固、社会的大同,但如果还是得不到人们的认同,那么他也不难过。梁漱溟先生在《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一书中说到《论语》中没有一个苦字,都是乐[9]。孔子认为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可以看出孔子心里的快乐。“乐”是孔子生活之中最显著之态度。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粗茶淡饭,用自己的胳膊当枕头,家里穷途四壁,谈不上什么经济基础,但孔子认为这依然很快乐。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认为颜回虽然经济上比较困难,但依然很快乐,安贫乐道,乐观豁达,是一个贤达之人,这很了不起。当孔子和弟子们困厄陈蔡时,孔子依然弦歌鼓琴,没有被困难吓倒,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但孔子及其弟子们都将这些逆境中的困顿、物质化的匮乏所引起的外在的痛楚和忧虑统统化解掉,扬弃了外在之物的纷扰。他们意识到只有与天道合其德,获得真善美统一的自由人格,才能真正从内心体悟到乐在其中!“孔颜乐处”既成为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成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追寻的最高境界。同时,一个人的乐观不是盲目无知的不切实际的自我感觉良好,而是历经生活磨炼而体悟到的人生态度。

(二)恭敬

在《论语》中涉及君子的性格特征,其中必须具备的心理素养之一就是恭敬。《论语·季氏》中曾经提出君子有九思,其中“貌思恭”表现的就是一种恭敬的态度,指的是内心对于不同事物都拥有恭敬之心。真正的君子对待任何一个人所表现出的态度都是谦和、有礼,君子绝对不会傲慢,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恭敬的。《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的弟子在形容孔子时经常使用的词语是温顺、良善、恭敬、勤俭,所谓“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君子的心理素养包括君子内心对于不同事物、对于天命、对于圣人所具有的恭敬之心。一直以来“恭敬”都是君子所必须具备的道德特征,如果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缺少了对不同事物的恭敬之心,就难以成为真正的君子。

中国人还经常把恭敬与礼结合起来,用礼来约束自己。礼的本质是敬畏之心,敬畏道德、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规则,一直以来,礼都是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没有礼,这个人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既无法做到条理性、秩序性、和谐性,也没有办法通过礼来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在《论语·颜渊》中,孔子就说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与君子内心所具有的恭敬之心不谋而合。

(三)性直

“直”也是君子人格中十分重要的心理素养。关于“直”这一字,在《论语》中出现了二十几次,并且结合每一次出现的背景,其含义不尽相同。

《论语·为政》中记载,哀公问如何才能让老百姓心悦诚服,孔子回答:“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里的“直”指正直的人,“枉”指的是邪恶的人。意思是人事安排必须服众,让正直的、有德行、有作为的人获得提拔,同时要疏远那些邪恶之人,奖罚明确,绝对不能善恶不分。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道:“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这个“直”也是正直的意思,即一个人应该正直,不正直的人也有一生顺达的,不过是侥幸得之,不是常态。在《论语·泰伯》中,孔子说道:“直而无礼则绞。”这里的“直”字应理解为耿直,和上文中的正直有所区别,这段话可以理解为耿直而不知礼的人容易偏激。“直”这个字包括正直、耿直、直爽等诸多含义,仔细品味,所指不尽相同。性直的君子人格启示当前的人们:为人要正派,做人堂堂正正,做事光明正大;拒绝丑恶行为直截了当,绝不含糊,不向邪恶势力弯腰;不虚荣,脚踏实地做人。

四、《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当代价值

《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君子人格,这些人格的价值与能量是历久弥新的,不仅可以为人们提升个人修养、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借鉴,还能使我们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践行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君子文化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塑造的理想人格,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所崇尚的优秀道德[10]。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品格就是勇而有礼。“两创”的核心理念是创,也可以说是变,创与变意味着要突破前人,需要我们具备勇的品格,要勇于开拓、勇于求变、勇于创新,在困难、阻碍、未知面前,不能妥协,不能退缩,不能停下探索的脚步,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地实现文化的创与变。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意味着继承,并且继承是创和变的基础与前提,这就要求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与变不能天马星空、任意改变,要尊重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有章法、有分寸,熟知里面的道理,要敬畏传统与前人的文化成果,这就需要好礼的品格。我们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怀有温情与敬意,因为文化不是无本之木,而是扎根在很深的沃土里面,如果不充分消化与吸收前人的优秀文化,就很难取得大的突破,也就无法完成转化与发展。

(二)引导树立正确义利观

当今社会存在过度追求功利、私欲膨胀、拜金主义等现象,导致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迷失,沉迷于权力、地位、名誉和金钱之中而不能自拔。在这种背景下,每个人更应牢固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物质面前不迷惑、利益面前不动摇,争做先义后利、心胸坦荡、性格直爽、不断探求内心德性的君子。正确义利观的培养是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要教导人们在利益面前心胸坦荡,不拿不义之财,不做亏心之事,心向光明,心态积极,勤奋工作,光明磊落,只有这样,个人身心才能健康,家庭氛围才能幸福,社会关系才能和谐。为了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人们要不断修养自己的德性,形成人人皆以修身为本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人们认识到德为本、财为末。同时,凡事要换位思考,反求诸己,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三)增强文化自信

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信心和决心至关重要,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有着悠久璀璨的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不曾中断过的文明,我们有自信的底气。面对西方文化侵袭,在保持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我们要做到君子人格中的从容中道。从容,就是不惧怕对手,敢于应对挑战;中道,就是无过无不及,客观理性对待,做到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全球化不仅指经济的全球化,还包括思想文化的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进入我国的国外文化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侵蚀着我们文化的健康。特别是一些境内外的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攻击,以偏概全,极尽歪曲、污蔑之能事,掩盖我们业已取得的辉煌成就,误导我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兴风作浪,唯恐天下不乱。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必须予以揭露,奋力回击,不让敌对势力的阴谋得逞。总之,面对国外的各种思想文化,我们要展现出从容自信的精神面貌,积极予以应对,既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也不畏惧敌对势力挑战,勇于反击,用正义战胜邪恶。

猜你喜欢

小人论语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指印小人来了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木勺小人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