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意蕴、形成机理与时代价值

2022-11-25

理论建设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资本主义道路

蔡 苗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世界展现了破除盲目照搬照套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桎梏和规避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弊端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进一步阐释以下三个问题: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意蕴?何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机理?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意蕴

内涵意蕴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问题。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在整体历史观视域下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框架和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这五个现代化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揭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方向路径。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3]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不是由某一个主义规定的,更不存在一个万能模板,可以简单套用,关键在于是否适合本国国情。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想一个都不能少地实现现代化、走向现代化、享有现代化生活,必须从我国人口基数大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如何开辟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普惠性现代化道路,辩证处理巨大人口规模与有限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解决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先富群体与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规模巨大的人口基数也是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大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巨大的人口红利,实现现代化的跨越式积累,形成超大规模市场,使14亿人口成为催生创新创造的丰沃土壤,进而成为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动力和不竭源泉。因而,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应辩证地看待人口规模巨大的特点,奋力解决其所带来的难题,进而充分发挥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马克思指出,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4],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实现共同富裕。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之间的联系,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审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标准之一。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更是以具体行动践行“逐渐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把防止两极分化作为重要的政治原则,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更是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当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障碍,如城乡融合发展仍任重道远、农村发展还不充分、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就业民生短板问题尚存,可以说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想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唯有以实际行动解决具体问题。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另一个基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应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发展了的生产力可以使人的物质生活富庶、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标准,但无法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作为灵与肉二重性存在的人,只有实现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平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强调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5],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6]324。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类型的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进入新时代要进一步消除影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动态平衡发展的一切障碍。必须在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推动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坚定不移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唯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7],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巍然耸立的目标。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念和生态哲学,传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基因,力求破解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人类中心主义弊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提升到战略高度上,将“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21的绿色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中,科学提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8]20的战略目标和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在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指导下,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等。但“美丽中国”建设无法一蹴而就。党和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绿色经济制度、环境保护体制,守好绿色生态底线。人民需要着力提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践行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循环经济的理念。唯有勠力同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而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下开始探索现代化道路,这种切身感受使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可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做全球和平发展的坚定维护者,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能称霸”[9]。进入新时代,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在国际关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遭遇严峻挑战的当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10]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永不称霸”,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诺言。从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奉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政策,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坚持走多边主义之路到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实际行动促进世界缩小信任赤字、弥合发展鸿沟。这些举措无不凸显了我们一以贯之的和平发展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通过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客观判断而选择的道路,也是中国现代化道路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基本特征。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机理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党和人民的百年奋斗和持续探索,是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代化道路的方向引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6]197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基础,关键在于它不仅为人类勾画了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图景,指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而且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一,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论述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理论基础。不同于黑格尔将世界历史的演进看作“绝对精神”抽象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认为资产阶级在资本的驱动下“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11]566,指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资本主义生产力极大发展和人类交往关系革命的必然结果。但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现代化的根本决定力量是生产力而非社会制度形态,而且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以差序性格局[12]为基础的现代化,它在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血腥和暴力。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由于其自身存在的二律背反,并不能成为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普世范式”。在马克思晚年的书稿中,他坚决反对简单地将西欧现代化模式变成齐一性、均质化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提出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多元路径的可能性。这一理论的提出为中国在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同时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方向引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破解“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困境的正确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11]526,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须结合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国情,把解决不同时期社会的实际问题和发展目标作为逻辑起点进行理论创新,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性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独特经验相结合,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相结合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指导党和人民探索出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发展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理论成果,指引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进入新时代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回答做好“第二次赶考之路”的时代问卷提供了思想指南。

(二)文化基础: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式特征是由中华民族5 000多年文明积淀而成的,而其现代化特性则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形成的。掌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要抓住中华文化的精髓,把它们作为发展道路上的有机链条,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换羽新生的结果。唯物史观指出,解释历史发展的钥匙除基本的经济解释模式外,还有文化解释模式。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的差异性决定了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华民族5 000多年绵延不断形成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脉,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生态理念和道德规范影响着我们在道路上的选择和决定。“大同”“小康”的民族文化基因沿着历史长河蜿蜒而下形成了中国道路上的“和谐社会”“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等诸多理念;“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爱国情怀,使作为中国社会顶梁柱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延续,是中国人民在世界文化多元纵深发展中安身立命的根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底色。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成果。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二者交融扎根于中国大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诉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文化使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与“社会主义”深度融合的果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共鸣的成果。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是属于不同历史时代、文化空间、领域类别的思想精华,但二者在本质上有着共通性。在理想追求上,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国式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不谋而合;在价值取向上,强调大一统、秩序、集中的传统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建设自由人联合体”的目标相契合;在人民理念上,“以人民为中心”是对“民为邦本”的民本精神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人民理论的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通性使二者的融合成为可能,而中国道路正是在二者结合下探索出来的中国成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相互成就、共同发展,进一步深化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三)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大批有识之士前仆后继,拉开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的序幕。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洋务自强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及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继走上历史舞台,逐一经历了以器物、制度、文化为核心要义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学习过程[13]。然而,这些仁人志士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这些起义和运动也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目标。就在中国革命先行者彷徨无助之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送到了中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党和人民开始主动求索,探索适合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高度历史自觉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坚强领导核心。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以往工人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后深刻认识到,只有走无产阶级领导的道路,才能赢得社会革命的最终胜利。只有共产党是最坚决、最能代表全体无产者的根本利益,因为共产党人,“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4]。中国共产党自登上历史舞台,就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披荆斩棘、风雨兼程,挽救了民族危亡,建立了新中国,探索出一条正确道路。而作为中国道路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提高自身的理论创新意识、责任担当意识、自我革命意识,同时通过实践提升目标感召力、思想引领力、民心凝聚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和反腐败七个方面[15]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没有模板可照套,没有经验可照搬。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交织影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企图对中国拉起“新冷战”包围圈;从国内看,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美元,但是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环境资源约束趋紧、社会治理短板、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等问题。在这种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任务艰巨的国内环境下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第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对道路的艰辛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历史经验。历史表明,腐败懦弱的封建传统制度不可能改变中国遭遇西方列强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渗透的状况,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也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有从自身实际出发,才能走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然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反复比较、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中开辟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右倾机会主义者陈独秀和教条主义者王明使中国革命惨遭重创。在这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实地调查,总结革命的成功经验,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弊端,提出了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正确主张。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近代以来对中国道路艰辛探索的必然结论。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

中国关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其时代价值不仅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国内维度上,更是在世界范围内贡献了一条独立自主和平走向现代化的示范道路。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实践看,中国道路打破了资本逻辑宰制世界的牢笼,证明了现代化与环境、与人和谐共处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冲破了照搬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模式的束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版本”,拓展了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建构美好现代化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现代化的西方模式和苏联模式

近代以来,实现现代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冷战”时期的两大阵营,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一种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以资本逻辑为价值导向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另一种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高度集权化体制为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工业化的持续推进,资本主义现代化凭借“身位优势”逐渐成为全球现代化发展的主导模式。长期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只有走资本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美国学者福山更是直言西方国家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重点”和“人类的最后一种统治形式”。然而,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因资本主义固有弊端,必然造成资本与劳动、利益与环境、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之间的对抗。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企图规避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弊端,但其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病,造成经济活力低下、生产效率低迷,进而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西方现代化道路和苏联现代化模式的发展结果决定了中国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或者苏联的现代化道路,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弊端,明确了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实现资本与劳动、利益与环境、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共同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此外,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再版,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确立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没有完全照抄马克思主义经典现代化理论,也没有桎梏在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神话圈套中,更不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的简单照搬,它是“中国化”“现代化”“社会主义”有机结合的现代化,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总结本土经验的基础上,对已有现代化理论的超越,为世界上正在探索现代化或深陷“一元现代化”泥泞的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拓宽了世界迈向现代化的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具体举措中,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方面汲取了世界历史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和现代化历程中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是对以资本逻辑为价值导向的西方中心主义话语的解构,为世界的现代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环境资本化”的现代化发展魔咒。看似繁盛蓬勃的物质图景背后,“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困境悄然来临,促使人们开始思考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弊病。从根本上看,资本逐利逻辑与生态治理逻辑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无限扩张的资本和有限储存的自然资源是相互矛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治理方案最终是要为资本寻求无限增值和扩张的本性服务的。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牺牲生态环境相比,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生态自觉,注重以实际行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讲好中国生态治理故事。在治理主体上,摒弃资本主义国家原子式个人的生态治理行动,打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元协同生态治理主体;在顶层设计上,摒弃资本主义国家“浅绿”思潮引导下的生态治理制度缺陷,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在制度建设上,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方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生态文明保障法律,防止资本主义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依靠自发性、盲目性的自由市场运作的情况发生;在国际立场上,中国始终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协同破解全球生态环境赤字,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矛盾转嫁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规避了“人为物制”的现代化资本逻辑。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在创造“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6]277的生产力的同时完成了“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消灭了“自由和个性”[16]278。资本主义现代化造成的商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逐渐实现了“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个人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反而受到了“物的统治”,成了“异化的人”“单向度的人”“现代文明的囚徒”。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规避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中人的全面异化的弊端,朝着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的方向前进。在百年的实践进程中,从“重物轻人”“以物为本”的片面发展的现代化到“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17],中国以实际行动表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文化的人”与“发展的社会”共存的现代化。在经济维度上,提出了“切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政治维度上,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依法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在文化维度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的现代化营造了良好的精神环境;在生态维度上,开创了“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协同进化”的绿色生态发展道路,为人的现代化打造了健康的绿色发展空间。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贡献了建构“全球共享”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效规避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之殇,打破了“国强必霸”的霸权逻辑,创造了和平发展、和谐共享的新文明道路。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被裹挟纳入世界历史发展轨道后,中国就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无法脱离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影响。与此同时,中国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原罪”。“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6]275-276然而,这个“世界性”的现代化过程,并不是和平的历史转变过程,而是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6]276。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追求资本无限增殖与剩余价值绝对化成为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旨归,资本增长成为经济活动的唯一准则。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始积累是通过对亚非拉人民的殖民掠夺,“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是伴随隆隆枪炮声在非西方地区实现的。无论历史还是今天,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所奉行的绝不是共享性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而是通过对他国的征服和掠夺满足自己“卑鄙的贪欲”,实现自身现代化的霸权道路。这样的发展模式,注定会进一步加剧世界的不稳定和不和平。

基于对中国加入世界现代化发展版图之然和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之殇的认识,中国在艰难探索现代化道路、推进自身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念为解决人类发展困境和全球性危机问题作出贡献。坚持走和平发展、和谐共享的新文明道路,在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经验的同时摒弃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这既是对中华文明基因的传承,也是对近代中国现代化探索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人类命运与共的历史性趋势的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超越了既有现代化模式和发展理念,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主张各国群策群力,为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球共享”的世界现代化作出了突出的原创性贡献。在经济方面,表现为“资本”不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目的而是手段,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在政治方面,表现为中国在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同时,始终主张以“天下和合,和而不同”的理念处理国际关系,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化方面,表现为中国道路在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为推动全球共同发展提出了文明平等、和谐共生的文明价值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18]之所以能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根本在于:这是一条根植于本国实际,在充分吸收他国现代化经验教训基础上走出的新现代化道路;这是一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并且遵循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还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选择和面貌进程,更为繁荣世界社会主义、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中国贡献。

猜你喜欢

中国式资本主义道路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对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辛勤探索的力作
——《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基于国际理论家的视角》评述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中国式民主
运筹70年,中国道路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