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教育的“脆弱”与人性培养的“治疗”
——玛莎·C.努斯鲍姆大学通识教育思想研究
2022-11-25常艳芳
常艳芳,回 宇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美国政治哲学家玛莎·C.努斯鲍姆聚焦社会正义理论,致力于社会公共事务,通过对人类生活核心领域的深刻观察分析,以学术争锋来表达和捍卫学术观点,在公共生活领域和学术界均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针对罗尔斯正义理论未能很好解决的两个问题展开研究:一是如何把“教育、健康关怀、政治权利和自由等这些平等的公民权利延伸到那些身体和心理不健全者”;二是“如何把正义和有尊严的生活条件延伸到世界上的所有公民”(1)玛莎·C.努斯鲍姆:《正义的前沿》,朱慧玲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扉页。。努斯鲍姆以此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展开其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变革思考,在通过对现有社会契约理论进行系统反思的基础上,发展出基于能力的替代理论。由于美国社会公共价值观的转变,教育模式背离民主投入市场怀抱,努斯鲍姆运用其在哲学、伦理学和古典学等方面的学术底蕴和广博学识,创造性提出了教育的“人类发展模式”,即自由选择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人类发展教育模式” 预示着人类共同体所应追求的正义是世界整体的正义,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公平正义问题,以及精神生理缺陷的人对关怀的需求,这种“人类发展教育模式”“是民主制度和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公民所不可或缺的”(2)玛莎·C.努斯鲍姆:《功利教育批判:为什么民主需要人文教育》,肖聿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年,英文版序2。。从工具理性的角度说,“人类发展教育模式”理论超越时代冲突的力量,具有长久的稳定性并获得民众的支持。面对功利教育的弊端,努斯鲍姆建构了培养人性的大学通识教育变革之路,并以此展开其教育正义探索之路的呐喊与思考:教育的公平正义如何解决?教育对于寻求有尊严的生活会产生何种助力?人性培养的正义标准如何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全程?
一、人文主义的实践进路:努斯鲍姆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取向
现代大学通识教育承载着培养合格公民综合素质的任务。西欧中世纪大学都是专科性质的大学,学生上大学学习法律、神学、医学或者哲学等,是直接为社会培养医生、教师、律师和神职人员等的专业教育。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追求知识本身和培养公民素质,是为了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而设置的公共课程。为了回答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是如何培养合格公民以及大学通识教育的进展状况这些问题,努斯鲍姆深入美国高等院校,对包括公私立、存在宗教背景差异、规模有大有小、分布在城区或乡村的不同类型的四年制院校进行了调查研究。从调查中发现美国高等教育的日常真实状况:“教师和学生都在为人类多样性的各种问题努力寻找解决办法。”(3)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李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前言2。关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达成三方面比较有共识性的观点:一是对学生全体和全面的培养;二是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活;三是发挥公民的责任以及行使公民权利。但是,美国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却并未能深刻理解通识教育的这些目标使命,尤其是“有些院校虽然也号称‘通识教育’,却以职业技能教育为重,把对人的综合培养放在次要地位”(4)玛莎·C.努斯鲍姆:《寻求有尊严的生活——正义的能力理论》,田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28页。。针对大学的管理者和教育者缺乏思考和建构通识教育培养人性的目标要求,努斯鲍姆认为,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正成功的教育所培养的人能够对所有人平等相待。因此,大学通识教育的真正目标应从三个维度重构:一是培养学生活跃的批判思维,使学生在博览群书中获得探求真理的动力,敬畏真理而非局限书本;二是在深刻思考中反思自我,超越“以为自己有学识而自鸣得意”的被动境界(5)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20页。;三是要尊重不同于我们的生活世界。为此,努斯鲍姆主张以学习非西方文化的方式来审视西方优越的假设(6)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131页。,批判了美国社会单一的精英群体的高度政治化,以“政治正确”破坏传统价值观。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正在发生的变革趋向体现在:更多关注非西方民族和美国少数族裔的历史与文化、女性经历与成就研究等主题,这些新关注点成为高等院校文科课程的新内容(7)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前言2。,这预示着对学术成就的传统标准和公民权的传统标准的重塑,因为大学需要文化传承,文化传承需要课程建设,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无法理解自己和他者的传统,“公民要想适应这个复杂而互信依赖的世界,就有必要学习范围更广的新知识。若想很好地解决困扰我们的经济、政治以及与人有关的问题,我们就不能不了解另一半世界的传统,否则代价惨痛”(8)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100页。。
培养相互理解的“世界公民”的大学通识教育目的观。阿马蒂亚·森强调培养具有“想象力、同情心和道德承诺”的“世界公民”的重要性(9)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序4。,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发展,推而广之,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类的发展,而人类生活发展指标和人类生活品质的标准,需要多元化的路径和指标来衡量与判断(10)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前言9。。深受阿玛蒂亚·森思想影响的努斯鲍姆认为,通识教育应该以培养世界公民为目标,不受传统习俗的束缚,使思想获得自由,思维机敏而敏锐,发挥世界公民的身份作用(11)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前言9。。大学通识教育通过非西方文化教育来培养人性,以对本民族文化认识的“自知之明”来替代既不了解本国文化也不了解他国文化的“无知”。与此同时,接受过非西方文化教育的学生,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会简单化地只看表面,“他们会质疑、调查以及探索”(12)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134页。,只有在对文化问题具有基本的了解,在理解人性差异的基础上,才能深层次地理解彼此的文化。因为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理解人性差异的品质是公民至关重要的品质,这种品质不可能仅靠个人经验而获得发展。鉴于美国在政治、商业、工业、环境及人权等各方面理解他者的失败所造成的损害,努斯鲍姆认为,通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自由的和自治的公民,“我们必须而且也能够通过通识教育促进理解;教育如果不接受这样的挑战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教育”(13)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134页。。因此,在获得美国人文基金会提供的研究项目后,为了准确反映大学院校通识教育的总体情况并公开发表评论,努斯鲍姆以访问教授的身份到十所高等院校访问、体验,在每所院校以给教师和学生上公开课的方式访问三天,在实证研究中发现美国大学生和大学院校的多样性,通过对不同院校的通识教育进行“丰富充实的描述”,特别呈现了“在不同院校生活的感受,让读者能清楚地思考正在发生的变化”(14)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134页。,以此为研究基础,主张通识教育要培养的人是整全的人而非单向度的人。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对真理有所贡献来拓展通识教育的使命。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引导学生珍视家庭和尊重传统,对在国内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群体,大学校园能够为学生搜集不同的案例,并为进行苏格拉底式辩论做好准备和提供条件。因此,大学通识教育主要“致力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出能够真正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论辩的人们,而并非只是一味地唇枪舌剑”(15)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序2。。大学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是寻求更多可能性,激励学生善于追问缘由并积极生活。为此,努斯鲍姆推崇苏格拉底式教育:“教育的发展不是靠老师的灌输,而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学生自己的信念。”(16)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6页。大学通识教育应该引导青年学生重新思考美国流行的价值观,为理性而进行申辩和探索,追求教育的公平且能反思生活,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并不能削弱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坚持,批判地对待权威与书本,正如塞内加曾经通过信件警示学生,“……在你与书本之间留点空间吧”(17)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8页。,要理性对待“名著”中的智慧,独立思考为追求真理做贡献,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仅仅依赖于书本权威和求助于老师,要想在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之路上走得更远,就需要做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主人。
建构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大学通识教育共同体。美国学生对自己所接受的文化教育充满反叛,渴望寻找替代之物,而且在美国学生身上普遍存在且影响深远的一种倾向,就是尊重他者文化但采取不加审思的态度。针对这种现实情况,努斯鲍姆批评了美国青年学生不愿意评价不同于己的、他者的价值观和信念的趋向,大学通识教育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对待异文化,真正的尊重并非没有道德标准,对其他国家公民生活方式“不能用同一种标准来衡量。这是另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18)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21页。。因此,美国大学通识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如果想要拥有优秀公民必需的感受力和坚定,那么他们急需为跨文化评价打好坚实的基础”。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应该仅仅采用单一的、本国的道德评价标准,大学通识教育有责任培养优秀公民应该具有的感受力和坚定性,为跨文化评价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与此同时,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与变革还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与努力,即大学学术共同体应通力合作,因为人的幸福是在社会关系中获得的,一定意义上,学术人的幸福也应包括与其他学术职业人的共同合作与生活,进而营造学术界的正义环境。为此,遵循大学学术传统,为学术人谋求合作的可能和建构必需的正义环境。只有建构了尊重学术尊严的学术环境,才可能更好地奉行遵守学术规范的美德,才可能激发生命的勇气和智慧。学术共同体内部自发的学术资源“适度缺乏”的状况,一定意义上,这也是一个优势,学术资源的欠缺与不足使合作成为必需。因此,要想获得富有成效的学术冒险,就存在不可避免的失败风险(19)玛莎·C.努斯鲍姆:《正义的前沿》,第19页。,这使得大学通识教育跨学科研究与合作成为必要与可能,进而使大学通识教育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得以彰显。
二、功利教育的“脆弱”: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世界语境与时代困境
功利教育以追求经济成功为目标,但是,全世界的商业公司若想盈利,都需要致力于建设有责任感的公司文化,商业文化意识到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对商业价值的重要意义,经过专门训练的想象力对于科技创新、经济健康运行和国家繁盛起关键作用。因此,“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商业领导人都大力支持人文教育”(20)玛莎·C.努斯鲍姆:《功利教育批判:为什么民主需要人文教育》,新版前言11。。人文教育提供了我们理解生活的价值,从艺术、哲学、文学等更广泛的角度理解人文学科的固有价值。当下,美国大学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境,由于终身教职岗位欠缺,导致很多学术职业人离开了自己所热爱的学术职业。努斯鲍姆超越了象牙之塔,直面美国社会现实问题,以批判功利教育的姿态所做的反潮流之举,彰显一位公共知识分子的独立见解与学术胆识;发挥其从小接受的教育中所凸显的批判性思维、思想见解和想象力的价值与意义,敢于挑战主流思潮和批判学术名家的经典理论;反对精英哲学,批判一切自诩为精英的东西,避免成为那种“只有物质需要、没有精神需求的人”,在反精英中成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精英代表”(21)转引自玛莎·C.努斯鲍姆:《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青聿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年,译序,第3页。。
人文教育处于功利教育盛行的世界语境之中。努斯鲍姆借用惠特曼的诗人裁判作为国家和时代的平衡器,进而提出诗性正义,主张大学通识教育的平衡器是拒绝沉默并追求自由,追求理性优秀并具有人性能力。从总体上讲,努斯鲍姆对美国的高等教育给予很高的评价,“美国的高等教育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22)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前言3。,众多才华出众的青年教师全身投入到各种不同的院校中,对培养公民的各种难题展开批判性思考,虽然当下美国高等院校的在职学者非常努力,但是,有限的精英学校不再是最优秀教师和学者的聚集地,杰出的学者和教师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等学府之中。美国大学通识教育领域呈现出不断反思高等教育的使命并为之努力奋斗的趋向,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以激励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对重大问题进行辩论,引导学生投身研究和探索问题等诸多变革。不同程度上,大学通识教育正在改变着教育现实,通过艰难长久的努力,高等学校内部彼此敌对的态度正在逐渐减少,这些逐渐改变的通识教育实践成为教育研究的合理选题。但是,透过这些繁盛的现象,努斯鲍姆提出其深层次的困惑与疑虑:能够过上有尊严、有意义的幸福生活是全人类的梦想和追求,如何将社会正义延伸到世界上所有的公民,包括身体和心理不健全者,如何将非人类的动物纳入社会正义体系之中?已故巴基斯坦的经济学家马赫布卜·乌·哈格在1990年发布的关于国家富强和教育发展的报告,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首份《人类发展报告》,能够慰藉追求发展的每一个心灵。该报告强调解决发展问题需要新的理论方法:“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在于其人民。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去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人民在其中可以得享长久、健康且有创造性的生活。但在追求物质和金钱财富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忘记了这一朴素却强有力的真理。”(23)玛莎·C.努斯鲍姆:《寻求有尊严的生活——正义的能力理论》,第1页。正如哈佛大学哲学和非洲裔美国研究教授瓦米·安东尼·阿皮亚的父亲,在临终留给孩子们的信中所提醒的,“……要铭记自己首先是‘世界公民’……无论他们身处何地,都应该反思世界是否因为他们的努力而变得更好”(24)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137页。。因为在今天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中,接受教育仍然是通往机会之门的重要通道;而性别不同,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获得尊严尊重方面,在一些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努斯鲍姆主张,“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同意要为全世界公民提供一种基本的能力水平”。她的世界主义观念“是一种综合性的伦理学说”,这种综合性的伦理学说与政治性相结合,成为其政治哲学的基础,因此,努斯鲍姆的世界主义的实质是一种能力进路,即人类的“根本的忠诚应在何处”。一个人即使不是世界主义者,也会同意应该帮助“所有人获得一种基本的能力水平”(25)玛莎·C.努斯鲍姆:《欲望的治疗:希腊化时期的伦理理论与实践》,徐向东、陈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页。。
功利教育的无力与人文教育的贫乏。功利教育导致了想象力的贫乏和数字思维的僵化,其直接的恶果是:“它们能遮蔽人们真正的需求和对人们丰富性的关注,尤其会忽略对那些弱者同情的关注。”(26)玛莎·C.努斯鲍姆:《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丁晓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代译序,第18页。杜威认为通识教育应该培养“思想的接受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训练有素的辨别力,没有阶级偏见、宗派偏见或党派偏见,有激情,有信念而不狂热。”(27)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168页。因此,大学通识教育的使命之一是让学生建构这样的理念:世界各民族各种族之间以勇敢而积极的态度相互理解与相互依存,让学生做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工作的准备,并在公共生活中负有重大责任。未来掌握在自己手里,了解人类发展的困境,保护自己的未来并为之奋斗。但是,即使以追求真理为校训的哈佛大学,作为精英分子的俱乐部,也曾经发生过黑人学生被排除在新生宿舍门外、犹太裔本科生在招生中的被限制名额事件;这表明哈佛大学自相矛盾的特点,但是,哈佛大学之所以是一所世界一流学府,在于其“致力于增进理解,引导人们追求真理”(28)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147页。,真理具有普遍的价值,赋予人们权利而非压制人们。努斯鲍姆认为,种族主义是由于缺乏想象力造成的,哈佛大学培养人追求真理和相互理解,但是曾经滋生的种族主义,是想象力缺乏和功利教育乏力的例证。努斯鲍姆批判了美国人文教育的贫乏和在文化对话方面的不足:美国虽然地域辽阔,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隔遥远,但是,美国有时忘记了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她尖锐地指出与欧洲人相比较,美国人尤其封闭和无知,“目前为止,对于培养能跟遥远文化进行良好交流的公民,美国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英语是经济、科技和世界商业活动中的首要语言,这一突出地位很容易使美国人以为学会另一门语言不会有什么益处”(29)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102页。。因此,大学通识教育如果缺乏批判性的思考,就无法进行真正的对话。努斯鲍姆坚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通识教育模式,鼓励青年学生对社会问题展开独立思考,“学生们现在并不是在真空中学习逻辑分析”(30)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4页。,而是从批判质疑的角度,剖析报纸媒体上的观点,对医学、法律和体育界的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展开辩论,以此为基础,进而对政治和宗教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
通识教育面临的各种现实挑战和发展的诸多不确定性。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选择、课程形式均受到挑战,因为“院校和学生的多样性使教师倍感压力,为此要进行创造性思考并且花时间进行课程发展”(31)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286页。。如何让学生明白,讨论和辩论并不是枯燥的工具,这会对大学生活乃至日后的学术生活产生影响。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提升教学策略和变革教育目标,大学通识教育需要将课程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相统一,学生如果课前准备充分并愿意遵循教师的指导,教师在课程教学方面能够尽职尽责,“那么这一方法最为奏效”(32)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34页。。当下,大学通识教育的最大难题是如何面对无知,无知往往认为自己的方式最合理自然,从而导致无视他者的存在。大学通识教育如何让学生明白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的发展状况?需要让学生首先学习和了解一个以往并不熟悉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获得基本的认知,从而看到自身的局限性。努斯鲍姆承认,“为同一类型的精英阶层建立绅士教育比较容易。而要把背景极为不同的人们培养成复杂的世界公民则困难得多”(33)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285页。。因此,为培养世界公民的课程目标没有可以套用的统一模型,一般而言,通识课程设置完备的高等院校,一定拥有优秀的教师团队和丰富的物质资源,熟悉本校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相关背景。在大学通识教育中,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世界意识和世界立场,为培养学生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相关知识,课程设置与教学需要做的,就是通过课程教学与实践体验,引导学生选择对世界更多、更全面的了解(34)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215页。。一定意义上,大学通识教育教学优秀与否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个性化与创造性,但是,在现有的大学通识教育教学中很难展现。因为考试决定了学校的未来发展与教育安排,一切无法带来优秀成绩回报的师生交流形式都被课堂教学所排除。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目标,或者是被扩大市场份额占有,或者是致力于保障就业,而人的“想象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都似乎是无用的饰物,人们甚至越来越鄙视它们”(35)玛莎·C.努斯鲍姆:《功利教育批判:为什么民主需要人文教育》,第171—172页。。对所有学生而言,学校课程的人文色彩日渐消逝,主宰一切的教学方法是死记硬背和应对考试。因此,通识教育的未来发展前景堪忧,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努斯鲍姆认为,因为人们“越来越有兴趣的是职业教育而非通识教育”(36)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287页。。毋庸置疑,在当今重视经济发展的时代,职业教育受到更多的重视,人文课程的缩减,人文系教师人数的减少,一些文科院校已经开始转型为职业教育,这一切都是不争的事实,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兼容并包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受到轻视。努斯鲍姆担心地指出,“人们如果没有学会如何运用理性和想象就进入一个包括了各种文化、各个群体以及各种想法的广阔天地当中,那么无论他们在职业教育上的准备多么充分,就个人和政治层面而言他们都是赤贫一族”(37)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287—288页。。
三、人性培养的“治疗”: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变革的人文路向
我们生活在一个利益驱动和渴望国家取得经济成就支配的时代,经济增长成为公共政策成功的重要表现,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利润只是公共政策的一种工具表达方式,而人是最重要的。因此,努斯鲍姆认为,与一般的各国政策目标一致,“全球发展的目标也是要让民众过上充裕和有创造性的生活,发展他们的潜力,营造一种他们的平等人性尊严所要求的有意义存在”(38)玛莎·C.努斯鲍姆:《寻求有尊严的生活——正义的能力理论》,第128页。。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整体发展和人的个体发展都应是发展的真正目标。毋庸置疑,国家GDP和人均GDP是人类生活发展的模型之一,是衡量人们生活品质的指标之一,无论现在还是将来,这些路径和指标都会得到广泛运用并成为发展的衡量标准。与此同时,人们也会越来越意识到人类生活品质的衡量标准只是人类生活发展的模拟,衡量标准需要进一步丰富,以便敏锐和准确地反映人类发展的真实现状和现实诉求。为此,努斯鲍姆强调,大学通识教育能够为有尊严的生活带来希望的理想追求与现实价值,大学通识教育变革的人文路向能够为公共言论中赋予正义声音以机会与可能。
大学通识教育培养世界公民的人性培养方案。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素质、有批判精神和有想象力的世界公民:一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素质的公民,了解事实并掌握推理能力;二是要教育学生成为有丰富想象力和关爱之心的人;三是培养学生成为超越狭隘视野的公民,理解与自己存在差异的人,理解人们所处的不同环境,超越狭隘认识以丰富道德想象力(39)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前言15。;四是在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最重要的道德和政治价值观本质进行深入和充分的讨论,从而引导学生获得一种理性认知(40)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40页。。不同文化的相遇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教师在培训、研讨和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想象力能跨越文化的界限,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到:在那些让我们产生分歧的差异之中,存在着某些人类共同的需求和目标,这方面的教学十分重要”(41)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69页。。为此,努斯鲍姆强调,致力于培养世界公民的“教育应该是多元文化的……这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熟悉很多不同群体的基本历史和文化知识……意识到文化差异对于增加彼此的尊重非常重要,这是进行对话的重要基础”(42)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54页。。针对美国大学文化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变化,例如,学科领域广泛涉及了政治、历史、经济、哲学、音乐、文学和宗教,美国大学生曾经专注于西方传统的课程,现在已经开始学习更多地以东方文化为主题的课程和非西方文化,“即便是仍以‘西方’为重点的课程,往往也包含了比较的视角”(43)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100页。。为此,努斯鲍姆提出人性培养的治疗方案,坚持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价值主张,在教育中所有学生都应得到平等尊重,而且提出应“更加尊重多种不同类型的公民的(不管他们是否具有宗教信仰)良知的观点”(44)玛莎·C.努斯鲍姆:《欲望的治疗:希腊化时期的伦理理论与实践》,导论第9页。。因此,一定意义上,大学通识教育是让人的思维和认识获得某种程度的解放,本国文化是人们表达生活和情感的一种主流方式,但同时我们也要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多样化和差异性的世界。
人文学科培养学生对他人苦难处境的理解感受力。一定意义上,追求真理并分享真理,对差异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是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标志。努斯鲍姆强调人文学科的重要地位与社会价值,特别是在大学教育阶段,学生的专业无论是哲学、工程学还是物理学,所有文科基本课程都应包括培养世界公民的教育。因此,与培养批判性思维一样,“学生应在更高程度上发展自己作为世界公民的才能”。针对大学教育愈益专门化的明显趋向,大学生对自己不熟悉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尤为必要,“……要求他们(学生)深入地了解那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45)玛莎·C.努斯鲍姆:《功利教育批判:为什么民主需要人文教育》,第117—118页。这并非意味着要求所有学生去学习和掌握世界上所有主要国家的全部知识,基本的做法是深入学习某一种不熟悉的传统和文化,让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学会应该怎样提出问题,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应用到对世界其他国家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和学习上,学生将来的职业或业务有可能与其所学习研究的国家有关,这将进一步彰显大学通识教育与变革的价值与意义。
有尊严的生活意味着具有理性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叙事想象力。尊重人的理性与人性,追求自身的幸福而不侵犯别人的幸福,这是有尊严的生活和最高的幸福。努斯鲍姆提出的人类发展的能力进路,不仅关注世界的整体发展,同时还为世界发展而进行追求正义的教育安排,“人们……在眼睁睁地看着这个世界上的残忍与不幸、幸福与友善,并试图思考要如何构建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系列至关重要的、内在于人类尊严观念的核心权利将会受到保护”(46)玛莎·C.努斯鲍姆:《正义的前沿》,第246—247页。。为此,其能力进路不仅仅局限于拥有各种权利和资源的人,还将人性培养的治疗方案投向更普遍的人类世界,特别是给予精神或生理有残障的人的权益以关注。在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世界中,生命没有或者尽可能少地受到挫折;有精神障碍的人能够成为各种权利选择的参与者,尊重他者尊严的能力,这才是对能力进路最好的理论解释和实现理由。因此,在培养公民的理性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的基础上,努斯鲍姆将叙事想象力作为公民的重要能力进行培养。叙事想象力就是“对于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人,能够从该人的立场考虑问题,阅读此人的故事时能够予以理解,明白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下可能会产生的各种情感、渴望和欲望”。这种尊重他者的叙事想象力不仅具有建设性,也具有批判性;对不同于自己的他者进行判断,不仅要依靠获得认同的共同标准、个人的标准和喜好,还要“从他人的角度来理解世界”(47)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前言11—12。,这种负责任的评判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以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与我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会让我们意识到包罗万象的社会才是真实的社会。
四、结 语
大学通识教育主要发挥使学生获得丰富而有意义的人生成长的重要功能。一定意义上,努斯鲍姆为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变革所发出的呐喊主要基于其教育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身上的理性分析和道德判断的能力,尊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道德选择。大学通识教育所追求的自由和想象力,是对人的内心意识的尊重和人的自由表达的尊重;大学通识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知识交流、创造与传播的功能,承担着对日益多元化的学生与学者团体负有倾听他们心声的责任,并以此来丰富充实思想交流与碰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在探索通过人文学科对学生增长学识、开阔视野和塑造品格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进行了多样的尝试(48)甫玉龙、于颖、申福广:《大学通识教育比较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20年,序第2—3页。。努斯鲍姆的大学通识教育思想对于在学术发展上依然年轻的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而言,有以下三点启迪可供借鉴:一是大学通识教育课堂是批判思维形成与批判性探讨的理想所在,大学通识教育所营建的教学环境与学术氛围,是对学生的思维、精神和身体进行陶冶与训练,让学生在掌握技能过程中充分享有理性的自由;二是大学通识教育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相遇,我们追求学术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中国学术百年的追寻中,我们虽然仍然存在未能解决的问题——学术成果的繁多并不能真正说明我们已经实现学术繁荣,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中杰出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仍然未能满足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但是,培养全面发展和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已经成为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共识;三是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与发展正处于开创文化自觉和学术自信的新发展阶段上,处于世界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大背景下,立足新时代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对于东西方教育文化交流互鉴的原则与标准,大学通识教育还是应该坚持以了解和立足中国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逻辑,来展开借鉴、评论和考察。因此,东西方的教育与文化交流与互鉴,必须要尊重彼此的历史与传统,“了解彼此,而不是彼此抵触”(49)玛莎·C.努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第1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