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河南省粮食物流SWOT分析*
2022-11-25宋福香
詹 珺,宋福香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0003)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疫情爆发导致全球粮食危机,部分粮食出口国纷纷采取粮食保护措施停止对外出口。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根据疫情以来的种种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储备尚处于充足阶段,但在国外疫情形势仍旧严峻,国内疫情虽然基本稳定,但呈多点散发态势的现状下,仍需通过优化粮食物流结构、结合大数据引入智慧物流等有效措施,实现粮食物流的安全保障。
河南省作为我国粮食产量第二大省,承担稳定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根据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河南省2019年粮食总产量为6 695.4万t,2020年为6 825.8万 t,2021年 6 544.2万 t,单位面积产量2019 年 6 237.2 kg/hm2,2020 年为 6 356.2 kg/hm2,2021年为6 075.0 kg/hm2。通过数据对比发现,疫情对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影响不大。在疫情期间,河南省粮食的安全保供对我国粮食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此利用SWOT分析方法,研究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河南省粮食物流的发展态势,从而提出应对目前困局的建议与措施。
1 新冠肺炎疫情下河南省粮食物流的SWOT分析
1.1 优势(Strengths)分析
(1)口粮型粮食产量大。河南省2019年、2020年小麦产量分别为3 741.8万t、3 753.1万t,约占我国小麦总产量的30%,玉米产量为2 247.4万t、2342.4万t,约占我国玉米总产量的9%,水稻产量分别为512.5万t、513.7万t,约占我国稻谷总产量2.4%。三大主粮在全国粮食产量中占比较高,能够有效避免疫情突发导致的粮食储备不足,做好了基础粮的保障工作,同时为周边邻近省份提供有力的粮食支持。
(2)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交通的便利性。河南省地处中原,接壤省份有河北省、安徽省、湖北省、山东省、陕西省及山西省6个省份,其中大部分省份亦承担我国粮食种植的重要任务。地理位置的优越为粮食物流提供了基础条件。在疫情突发的情况下,能够迅速调度周边省份的粮食储备,便于各省之间粮食资源的整合,为粮食保供提供便利的条件。
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河南省拥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省内贯通的京九、京广、陇海等铁路运输线路能够覆盖我国东西南北的主要物流运输线路,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沪陕高速、大广高速等主要高速物流线路21条,辐射周边各个省份,郑州港是国内大型的航空枢纽港。铁路、公路、航空的便利条件为粮食物流的安全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的过程中,已逐步打造成“空、陆、网、海”四条跨境物流通道[1]。 在疫情期间能够利用自身地理优势和交通便利优势,并通过现有的较为发达的物流网络,迅速完成粮食调度,实现粮食保障,快速送达疫情地。
(3)粮食分级防控落实到位。为有效落实“十三五”规划中“藏粮于地”的技术战略,河南省自上而下积极落实粮食分级管控和分级负责制度,采取“村保乡、乡保县、县保市、市保省”的方法,积极落实粮食产量的稳定,做到“手中有粮,遇事不慌”。分级防控制度的落实,便于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各级粮食的流通和监管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同时对疫情突发时期,上级部门协调疫情地粮食供给,为粮食物流有序开展起到保障作用。
1.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1)农村地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截至2019年,河南省小麦机械化收割率已达到99%,三大主粮机械化收割率达到80%,但后续运输至家庭存放点采用的仍是传统的三轮车、拖拉机等高成本、低效率耗时耗人较为落后的物流模式。河南省内各地市间口粮型粮食产量不平衡,极易导致因物流配置不合理造成疫情发生地市粮食紧缺、邻市粮食充裕但短时间内无法大规模集中调配的问题。粮食收割的时候,虽然机械化收割率很高,但落后的装卸运输方式,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很多家庭需要在外打工人员停工返乡,这样给农民工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和费用开支[2]。粮食收割期间如遇疫情,各地流通政策收紧,返乡政策加码,为粮食收割后的装卸带来了巨大压力。在粮食运输过程中,粮食常使用编织袋、麻袋等简易包装存放,这种粮食包装方式极易导致粮食在物流和储藏过程中发生虫害、鼠害和霉变。此外,绝大多数农户的粮食在进入市场前,会将粮食存放于家中。这种落后粮食储存方式,虽满足政府部门在统计储粮数据时“藏粮于地”的政策导向,但常因保存不当、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导致粮食损失严重。
(2)粮食深加工意识薄弱。粮食的深加工能够解决粮食不易储藏,易霉变、易发生病虫害的问题,同时能够加速粮食的流通,粮食的流转和利用率以及粮食的商品价值和经济属性大大提高,使农民有效增收,同时减少了粮食浪费。但河南省较发达省份粮食深加工产业渗透力度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农民大多数仍采用传统的储粮方式直至粮食进入市场进行流通,对粮食深加工的认识度低,接受度差,导致粮食流转比例低,粮食浪费比例高,农民收益受到限制。在疫情呈点状散发态势的现状下,各省通过筹建大型的粮食深加工和仓储物流中心,解决粮食损失和粮食物流调配的一系列问题,但此举措需要长期的政策支持和持续的资金投入,短时间内仍无法解决粮食深加工水平落后的问题。
(3)农户信息技术落后。截止2021年底,河南省农村移动网络实现乡镇、农村热点区域全覆盖。但是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留守的绝大多数人群呈现文化程度低、年龄两极化、接受新技术难等特点,导致粮食流转程度低。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不能通过网络将实际粮食状况汇总上报给上级部门,使得粮食物流受到限制,导致粮食流转更加困难,甚至面临储粮变质发霉、无法进入市场流通、损失严重的情况。
1.3 机遇(Oppertunities)分析
(1)国家加大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国务院发布 《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建设规划(2015~2020年)》中提出,该阶段的建设重点包括打通粮食物流通道,提升粮食收储和供应保障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尤其是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强调政府引导,企业加入,市场跟上等多方面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在疫情期间,更是调动中央、地方、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肩负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责任。
(2)社会力量在疫情期间对粮食流通的辅助作用增强。自疫情发生以来,各地粮食应急供应能力,粮食物流能力都遇到了较大的考验。国家对疫情期间粮食物流达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疫情当前,粮食保供成为粮食安全的底线。在疫情期间,社会力量包括各大企业、组织、个人纷纷加入资源调配工作中,有效利用互联网将原本因疫情暂停的粮食物流调动了起来,快速有效的解决了疫情地农户粮食的流转问题,同时保证了疫情地口粮型粮食的供给。
(3)粮食“智慧物流”持续推进。截至2019年7月,中储粮智能化粮库管理系统已覆盖900多个库点,成为全球粮食仓储行业中最大的物联网,较好地实现了流程可控性、数据可追溯性和远程可视化管理[3]。粮食智慧物流的投入,解决了粮食流通过程中品种、数量等相关信息的采集,为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疫情期间对各地市间进行粮食调配提供了帮助,使粮食顺利流通。
1.4 威胁(Threats)分析
(1)疫情呈多点散发态势,粮食流转仍存在问题。由于国外疫情持续高发,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依旧严峻。通过各方努力,目前国内疫情呈现多点散发,周期短,清零快的特点。在疫情早期通过及时排查疫情来源、阻断传播途径、适当限制出行避免交叉感染,使疫情能够在短时间内稳定并快速进入低增长阶段。大部分省市周边基本都建设覆盖有智慧粮食仓储物流中心,能够为疫情地快速解决粮食调配问题,但同时也带来疫情过后粮食配比过剩,难再次形成流转,导致粮食浪费的问题。此外,当出现一省多地市疫情同时发生,仅通过本省进行粮食调配无法满足疫情期间粮食的供给和粮价的稳定。需要上级粮食管理部门对各省粮食进行合理调配,以解决疫情期间的粮食供应问题。
(2)“产-销-储”环节衔接程度差。河南省省内粮食产量虽高,但目前仍面临着产地与储粮点、收购点、销售点,四点距离远、信息同步慢和流通不到位的特点。虽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了“智慧粮储”、“智慧物流”系统,但仍受限于当地供应链不够完善。
2 建议和措施
2.1 加强以组织领导为核心的粮食物流体系建设
在原分级管控的基础上,成立由省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领导任组长,其余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粮食物流体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订符合全省省情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粮食物流体系建设规划,下属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落实、发挥好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同时引导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积极投入体系建设当中。
2.2 加大粮食物流建设的经济投入力度
粮食物流基础设施薄弱,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来建设。除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外,还需要适当的资金支持。加大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鼓励社会资本的加入,争取地方银行的信贷支持,全面保障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尽早解决以应对疫情突发引发的粮食物流问题。
2.3 加大粮食“智慧物流”网络覆盖范围
持续推进粮食物流信息化全覆盖,加快实现粮食物流信息化、自动化、科技化。建成粮食物流全过程可追溯、流程可控制、部门可监管的粮食物联网体系,以应对疫情突发时解决粮食的调配、粮价的稳定以及疫情过后余粮重新入库等问题。
3 结语
粮食物流的发展是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解决粮食物流面临的问题,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新冠肺炎疫情下,河南省粮食物流面临新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通过SWOT法,对新冠肺炎疫情下河南省粮食物流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疫情应加快建设适合河南省粮食物流体系,加大粮食物流建设的经济投入力度,加速推进粮食“智慧物流”的进程等机制,更好地应对疫情对河南省粮食物流的冲击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