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非遗和生活“链”起来

2022-11-25

东方企业家 2022年9期
关键词:遗传技艺文化遗产

不久前,央视一条有关苏州沧浪亭“‘非一般的展厅’——七夕非遗民俗活动”的视频报道,为全国人民带来了一段难忘的非遗七夕云游之行。节目中呈现的昆曲、皮影戏、江南丝竹、太仓滚灯等非遗展演,苏州泥塑技艺的非遗互动体验,苏绣、苏扇、木版年画等非遗技艺的衍生品展示和非遗文创市集等,样样都让观众大呼过瘾。事实上,现在每逢传统节日,各地都会因地制宜地开展此类非遗活动,还有一些地方会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把非遗相关的商品推“出圈”。

华夏文明,闪耀今朝,无数传承一路走来,为我们留下了浩瀚的宝贵财富,但曾几何时,有些文化遗产一度失去了原本的活力。随着文化遗产保护成为社会普遍共识,非遗也在与时俱进中获得了新的能量,在与现代生活越发紧密的连接里,绽放出了更为迷人的光彩。

有学者指出:“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就是古为今用,在守正中创新,使其走进百姓生活。”非遗拥有悠久的历史,蕴含厚重的文化气息,这是其内在的神韵之美。然而,非遗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从古至今,始终随着百姓的生产生活实践缓慢变化。新时代的非遗创新,应该既保留文化内涵,又增添时代色彩。

因而,我们看到如今的非遗保护,更多地开始以“非遗+数字”“非遗+文创”“非遗+文旅”等多种与新产业做结合的保护形式与大家见面。但这种“新保护”,变化的是形式,其背后的内涵却始终未变。在“潮”和“新”当中活起来的非遗,每一次精彩亮相,都是大众对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更是诸多非遗传承人、守艺人渴望非遗技艺走进大众视野、走出“濒危”困境的重要尝试。

本期封面故事我们就讲述了这些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他们用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以及应时而动、守艺创新的进取精神,让我们看到非遗技艺是如何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逐步回归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最终深度嵌入到文化产业发展,继而迸发出新时代的鲜活生命力!

猜你喜欢

遗传技艺文化遗产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Tough Nut to Crack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