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轻人为何会患“空心病”

2022-11-25

东方企业家 2022年9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空心患上

100多年前,德国人威廉·冯特建立了现代心理学,并逐渐形成了对病理的分类诊断和治疗的科学疗程。一般情况下,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都可以通过药物、心理咨询进行治疗(严重的甚至会用电抽搐疗法)。

如今,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似乎没那么容易靠老手段来解决了。有这么一个案例:一名北京大学新生,第一学期考了全院第一名。但之后他数次尝试自杀,四年来,住院、吃药,所有治疗手段都用尽了,却不见好转,最后只能放弃学业。

有心理专家认为,如今药物等疗法对类似的年轻人的心理疾病疗效是有限的。这种精神疾病被称为“空心病”,症状很像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却根本无法治疗。

那么,哪一类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最容易患上“空心病”呢?

有专家对有过强烈自杀倾向的孩子做了一个分析,调查样本不多,总共38个,但居然有50%的孩子来自教师家庭。

在大众印象中,教师最了解教育的逻辑和本意,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有人认为,教师在教育子女时,喜欢发号施令,批评更是家常便饭。子女由此产生了很强的挫败感,这样的家庭关系和成长背景容易把子女塑造成一个缺乏自信、自我评价很低的人,进入社会后,挫败感就会被放大,进而出现极端行为。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自杀不能仅仅看作是个人选择或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当一个人和社会的联系发生异常和脱节时,就容易选择自杀。

每个国家的教育制度,都是一套完整且截然不同的大框架,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规范,它是由国情、资源、历史、价值观等因素决定的。

“读不了好的小学,就无法考上好的中学,读不了好的中学,就考不了重点大学”,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一种社会共识,淘汰甚至在初中阶段“考不上好高中就读职高”就开始了。

在这样的社会框架下,普通人的容错率实在太低了,所以一个家庭,在没有绝对财富实力的情况下,要小心翼翼地为子女做好详细的人生规划。

显然,教师比普通家长更清楚教育的“捷径”,知道如何让子女“鱼跃龙门”,在未来拥有一份体面的职业并走上成功之路。

只不过,充斥着成年人视角的规划本身,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场灾难。

因为空洞、机械和缺乏温暖的量化考核目标,并没有解释个体“存在的意义”这个命题,我到底在为谁活?这个世界到底和我有什么关系?

这也是那些高考状元、优秀学生进入中国顶级大学后,患上抑郁症、“空心病”,乃至产生自杀倾向的根本原因。

教育究竟为了什么?如何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如果说要把人生“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对孩子来说,什么是美好的事物?又该如何浪费?

这是人生在世需要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问题。悲哀的是,很多优秀的孩子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被剥夺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权利。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空心患上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唤醒心灵的【空心圆】
侨眷帮扶让空巢老人不“空心”
患上上尿路结石,是选择输尿管软镜手术还是开放手术
为什么竹子是空心的?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精神疾病康复护理注意事项
空心人
爸爸总说孩子没出息 阳光男孩最终患上强迫症
"直升飞机"父母让孩子患上了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