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及进展

2022-11-25吴玉华

今日健康 2022年1期
关键词:较为理想椎管硬膜外

吴玉华

(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贵港,537100)

分娩是特殊的生理过程,且分娩的时间长,分娩疼痛等级高,在分娩过程中,产程过长,产妇可能由于过度通气等,导致耗氧量增加,导致宫缩乏力、产程延长、胎儿低氧血症等情况出现。分娩镇痛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进行镇痛,以有效减轻患者分娩疼痛,助力分娩顺利推进。近年来关于分娩镇痛研究越来越多,对中国分娩镇痛服务现状进行调查显示,非药物性分娩镇痛、椎管内分娩镇痛等方式应用较为广泛[1-2]。通过分娩镇痛可以有效镇痛,助力产妇顺利生产。

1.分娩镇痛的重要性

1.1 分娩疼痛的原因分娩疼痛是常见生理现象,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疼痛的原因同胎儿经过产道时对组织的牵拉、子宫肌肉强烈收缩有关。一般分娩疼痛出现的主要原因:(1)产道受压迫。胎儿在生产过程中,在胎儿通过产道的过程中,产道受到压迫后,使得宫颈、子宫下段、会阴部、阴道出现牵拉、损伤等,增加患者的痛感;(2)子宫肌阵发性收缩。子宫肌纤维出现撕裂或者纤维拉长,导致子宫血管受压明显增加,子宫组织出现缺氧、缺血等情况,激惹神经末梢,产生疼痛感觉;(3)产妇焦虑、紧张、惊恐等,使得产妇儿茶酚胺、皮质醇、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出现害怕—紧张—疼痛综合征,且由于交感神经兴奋,使得产妇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影响到产妇的体外敏感性,降低疼痛阈值,加剧产妇出现的疼痛。分娩疼痛对产妇生产影响大,当前产妇对其认识也在逐渐增加,因此对分娩镇痛的需求越来越高[3]。

1.2 分娩镇痛的必要性分娩疼痛对产妇产生的影响大,且由于疼痛存在,产妇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过度换气等情况,使得耗氧量明显增加,容易引起产妇出现呼吸性碱中毒,引起氧离曲线左移、血管收缩等,影响胎盘血供,导致产妇与胎儿出现低氧血症。恰当科学的分娩镇痛,可以有效减轻产妇的应激反应,改善胎儿的血供情况,确保母婴安全。陈易、史永强、郭蕾等人[4]研究中,分析分娩镇痛对母婴结局影响,结果显示,对新生儿结局无影响。文献说明分娩镇痛方式不会伤害婴儿,且此种方式可以有效改善产妇疼痛情况,为分娩过程的顺利推进提供支持,应用价值高。另外,分娩镇痛还可以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2.分娩镇痛方法

分娩镇痛方式多种多样,给产妇选择多样的分娩镇痛方式提供选择余地。目前在分娩镇痛选择上,以椎管内镇痛、吸入镇痛、药物镇痛三类镇痛方式为主,分娩镇痛效果均较为理想。

2.1 椎管内镇痛椎管内镇痛是当前分娩阵痛中应用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此种方式应用于自然分娩过程中对分娩产生的影响小,且当自然分娩失败后,还可以继续用于剖宫产麻醉,属于分娩镇痛中应用效果较为理想的一种镇痛方式。张俊、洪啸天、鲍静影[5]研究中,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行椎管内分娩镇痛的效果,结果显示与N 组比较,E 组和C 组第二产程时间明显延长;镇痛后E 组和C 组NRS 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与E组比较,C 组NRS 评分明显降低。文献研究证明椎管内镇痛方式,可以不增加出血量以及产钳助产,不降低阴道分娩率等,应用价值高。椎管内镇痛方式多样:(1)腰硬联合分娩镇痛。腰硬联合分娩镇痛方式镇痛可以任意延长,应用广泛,且此种镇痛具有镇痛药量减少、起效快、较少发生低血压等特点,适用于可行走式分娩镇痛。(2)硬膜外分娩镇痛。硬膜外分娩镇痛是分娩镇痛中应用效果较为理想的一种方式,此种方式可以应用鞘内注入、单次硬膜外腔注入的方式进行麻醉,整体起效快、操作简便。但硬膜外分娩镇痛方式,在分娩全程镇痛上效果有限。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容易出现尿潴留、低血压等并发症。(3)可行走式分娩镇痛。可行走式分娩镇痛方式是一种新型的镇痛方式,此种镇痛方式可以在镇痛后,让产妇在适当下床活动,容易被产妇所接受,但关于此种方式的安全性依旧是研究重点。陈志芳、成晓燕、孙晓琴等人[6]研究中,观察可行走分娩镇痛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显示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Apgar 评分上,观察组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可行走式分娩镇痛方式,可以确保产妇及婴儿的安全,缓解产妇疼痛。(4)自控硬膜外持续镇痛。自控硬膜外持续镇痛是指通过自控按钮装置同硬膜外腔导管连接进行自动输液药泵麻醉方式,此种麻醉方式可以根据产妇镇痛的需求,自动调整按钮注入镇痛液,适用不同产妇需求。此种镇痛方式具有可调节性、有效等特点,在提高产妇自尊心理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且自控硬膜外持续镇痛,在镇痛中,不需要麻醉师额外增加剂量,可随时调整输液速度,减少麻醉师的工作负荷量。朱丹[7]研究中,分析无痛分娩应用舒芬太尼PCEA 镇痛泵给药的临床效果,结果提示三组产妇鞘内给药起效时间,有效作用时间及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比较,与A 组比较,B、C 组产妇镇痛起效时间缩短,最高感觉阻滞平面上移,B、C 组首次PCEA给药时间延长;三组产妇鞘内给药后不同时点有效镇痛情况的比较;与A 组比较,B、C 组产妇鞘内给药后5~30min 时有效镇痛率升高。

2.2 吸入镇痛吸入镇痛方式是分娩镇痛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方式之一,此种镇痛方式可以依据产妇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七氟醚、N2O 吸入方式进行分娩镇痛。N2O 吸入分娩镇痛首次应用于1881年,此种镇痛方式具有清除快、非侵入性、起效快、廉价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效果较为理想。N2O 吸入分娩镇痛上,可以通过抑制海马神经元NMDA 受体,促进多巴胺、内啡肽等天然镇痛物质的释放,有效减少产妇的疼痛感觉。同时,采用N2O吸入分娩镇痛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善产妇的焦虑与抑郁情绪,进一步增强镇痛效果。七氟醚在吸入镇痛上效果理想,此种方式同N2O 吸入分娩镇痛机制相似,此种方式可以抑制GABA 受体,有效起到镇痛效果。张亭亭、姚明龙、蔡恒宇等人[8]研究中,分析七氟醚吸入联合地佐辛对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剖宫产时镇痛效果及对寒颤预防,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麻醉后寒颤发生率为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产妇静息、活动时VAS 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在术后4h、8h、12h、24h 及48h 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无明显差异;苏醒期躁动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效镇痛时间对照组明显小于观察组,观察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43%。

2.3 药物镇痛分娩镇痛上药物镇痛方式应用较为广泛,通过相应的镇痛药物可以达到镇痛的效果,降低对产妇凝血功能产生的影响等,助力产妇顺利生产。目前全身类药物镇痛方式效果较为理想。常用的药物包括哌替啶、瑞芬太尼等药物。哌替啶是一种合成类抑制中枢神经的镇痛药物,此药物可以通过药物作用于产妇植物神经中枢,调节产妇宫缩,促进宫颈成熟,具有很好的镇痛效果。尽管哌替啶在分娩镇痛上效果较为理想,但此药物镇痛也存在一定不足,产妇使用后可能出现嗜睡、呕吐、恶心、呼吸障碍等情况,对产妇分娩产生一定不利影响。瑞芬太尼是新型人工合成的阿片类药物,此药物具有清除快、起效快等特点。尽管瑞芬太尼可以通过胎盘屏障,对代谢产生破坏,但此种方式对新生儿影响小,可以降低分娩镇痛对新生儿产生的影响。一般瑞芬太尼有效镇痛持续时间在2h 左右,产妇可以根据产程情况,应用在宫颈扩张后的最后阶段。另外,由于瑞芬太尼属于呼吸抑制剂的一种,在产妇应用此药物进行分娩镇痛的同时,还需要密切监测产妇的呼吸功能,以降低分娩镇痛对产妇产生的不良影像,确保产妇与婴儿的安全。王朋飞、储勤军[9]研究中,观察罗哌卡因复合瑞芬太尼对有无痛分娩要求产妇进行硬膜外麻醉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显示结果观察组要求无痛分娩新生儿Apgar 评分高,产妇镇痛评分低、总产程短及产后出血量少,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

3.分娩镇痛方案分析

分娩镇痛一直是改善产妇生产情况的重要措施,通过镇痛可以减轻产妇痛苦,助力产妇生产过程的顺利推进[10]。目前在分娩镇痛上可以选择的方式多种多样,为进一步确保分娩镇痛效果与母婴安全,可制定科学全面的分娩镇痛方案,以助力产妇顺利生产。首先,全面综合评估产妇分娩情况。在对产妇采取分娩镇痛之前,需要先对产妇疼痛耐受度、胎位、体质等情况资料进行收集,综合分析产妇的具体情况,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产妇分娩镇痛专属方案。其次,密切观察产妇分娩过程中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产妇采用分娩镇痛方式后,密切监测产妇呼吸、心率、血压等变化情况,记录产妇产程时间,一旦出现异常,需要迅速配合助产士、医生等,确保产妇生产正常。医护人员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还需要结合产妇的实际情况,适当给予产妇心理安抚等。

综上所述,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方式多样,可以根据产妇的情况选择椎管内镇痛、吸入镇痛、药物镇痛等多种方式进行镇痛,并在镇痛同时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变化,确保母婴安全。

猜你喜欢

较为理想椎管硬膜外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耐高温环氧树脂研究进展
海藻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
椎管内原发Rosai-Dorfman病的MRI表现(附4例报告)
喷他佐辛在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控制价值
硬膜外注射脉络宁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70例
针刺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在肥胖妇女剖宫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