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2022-11-25陈燕

今日健康 2022年1期
关键词:表面活性肺水肿肺泡

陈燕

(兴业县人民医院,广西玉林,537800)

近年来,有数据显示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不断上升,同时该病可在短时间内造成新生儿死亡,故对该病的治疗引起了广泛关注[1-2]。据统计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我国的发病率高达11%,其致死率达到了20%,好发于早产儿,该疾病无遗传性,孕妇患有糖尿病、早产、剖宫产均是该病的诱发因素[3]。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呼吸窘迫、体温不稳定等,若未得到有效处理患儿会出现面部青紫、气胸、氧中毒、死亡等情况[4]。有研究显示[5]给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合适的治疗可显著提升其存活率,多数患儿一般可完全康复且对后期呼吸系统的发育无影响。鉴于此,本文就目前我国临床对于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施行相关治疗的情况作以下综述,现报道如下:

1.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

体格检查:多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听诊可探查出胸骨左缘收缩期杂音,可闻及湿啰音,触诊可触及肿大的肝脏[6]。羊水检查:主要检查羊水内卵磷脂与鞘磷脂的比值,若比值高于2,可作为诊断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要指标之一[7]。X 线片检查:早期患儿双肺透亮度显著降低,多为网状影,后期主要表现为两肺不透明变白。血气分析检查:主要诊断患儿是否存在呼吸困难。另数据显示该病患儿早期多伴血钾升高[8]。

2.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

2.1 辅助呼吸治疗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是指选择性扩张肺内通气良好区域的肺血管,显著降低肺动脉压,减少肺内分流,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减少肺水肿形成的治疗方法[9]。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一氧化氮吸入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儿肺动脉压力、改善通气情况[10]。陈春明、关健强等人的研究[11]选取了30 例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样本,对其使用一氧化氮吸入治疗,结果发现治疗后患儿生存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传统机械通气治疗:它是通过机械装置,代替、控制或辅助患者的自主呼吸运动,但有研究发现该治疗手段在应对严重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效果并不理想,且治疗后患儿常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12]。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该治疗是通过往返运动的活塞泵、扬声器隔膜等产生正弦波,使气管内的气体产生高频往返运动,从而将气体主动送入和吸出气道。该治疗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具有较大优势,在保持肺泡持续处于膨胀状态的同时,避免了肺泡由于反复塌陷导致的肺损伤[12]。朱道谋、钟丽花等人的研究[13]选取了36 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了分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通气治疗,结果发现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在实际应用中效果更佳且安全性更强。

2.3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药物治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蛋白,其主要作用主要包括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的顺应性、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防止肺不张、防止肺水肿等,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对于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14]。有研究[15]选取了20 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作为研究样本并对其进行分组(观察组、对照组),分别对两组采取大剂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及小剂量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的恢复效率更快,症状缓解时间更短。另外有研究[16]将盐酸氨溴索联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结果发现两种药物联合运用的效果要优于仅使用盐酸氨溴索治疗。研究结果进一步佐证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

2.4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营养支持治疗营养支持治疗是指保持患儿体内必需的营养需求而进行的治疗。有研究[17]提出营养支持治疗是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预后方面。有研究将营养支持治疗[18]应用于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主要给予患儿蛋白质、热量等支持,结果发现在营养支持治疗的干预,患儿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

2.5 俯卧位通气治疗有研究[19]表明体位的改变对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俯卧位通气治疗被长期应用于临床,该治疗较适合经高强度药物干预及呼吸支持能未达到显著疗效的患儿,该治疗的优势在于俯卧位可减少心脏对肺部的压迫,使患儿通气效率更高。

2.6 液体的管理高通透性肺水肿是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之一,有研究发现肺水肿与该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故液体管理对该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0]。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进步及医疗设备的更新,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越发成熟,有多种药物可针对该疾病的治疗,同时发展出来的高频振荡通气、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等多种治疗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各种治疗方式推广范围限制,其受益人群小,多数研究开展中纳入样本量较小,仍需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并进一步深入探讨,另外各种治疗手段的联用可有效提升治疗效率,故后续研究应将各项治疗进行优势互补,为患儿提供更科学的治疗。

猜你喜欢

表面活性肺水肿肺泡
肺部超声对肺水肿严重程度及治疗价值的评估
表面活性类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性能影响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肺泡微石症并发气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钙结合蛋白S100A8、S100A9在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单纯右冠状动脉闭塞并发肺水肿的机制探讨
类肺炎表现的肺泡细胞癌的临床分析
新型金刚烷基杂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表面活性
新型双苯基型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表面活性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