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市‘大金钩’韭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
2022-11-25战金辉高密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高密261500
●战金辉(高密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山东 高密 261500)
‘大金钩’韭菜是山东省高密市栽培面积较大的宽叶韭菜品种,在山东半岛地区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备受消费者喜爱。种植面积曾达1000余公顷,是高密市夏庄镇、东北乡一带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2012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称号。近年来,受种质资源退化、农残高风险影响,市场前景持续低迷,严重影响了‘大金钩’韭菜地标产业的发展预期。本文立足产业现状,就如何提升高密市‘大金钩’韭菜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品牌影响力进行了探讨。
1 ‘大金钩’韭菜产业现状
1.1 产品特色明显
‘大金钩’韭菜因韭叶宽厚,叶片长到一定程度先端弯曲,反卷成“钩”状而得名。产地位于胶河两岸肥沃的砂壤土区域,生产环境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评测,‘大金钩’韭菜具有可溶性糖(实测值2.94%,类比参照值0.9%~1.2%)及维生素C含量较高(实测值24.7 mg/100 g,类比参照值2.0 mg/100 g)、纤维素含量较低(实测值0.9%,类比参照值2.48%~2.82%)的“两高一低”显著特征,是营养价值高的时令鲜品,口感柔嫩香辛、韭香浓郁。‘大金钩’韭菜优异的品质成就了“韭菜饺子”“韭菜盒子”“韭菜炉包”等高密地方名小吃。2021年9月,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核准,‘大金钩’韭菜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1.2 品种保护现状
‘大金钩’韭菜是高密市民间优良宽叶韭菜地方品种,栽培历史悠久。在长期自繁自育过程中,根据株高、叶形的差别,已经形成2~3个品系,且品系间差异明显。由于群众缺乏种质资源保护意识,生产中盲目引进‘ 雪韭’‘独根红’‘汉中韭’等产量高的品种,种植地块分散,“插花”种植现象严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种质“污染”,导致种子遗传力下降。种子提纯复壮和品种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1.3 专业化产销现状
据2021年9月调查,‘大金钩’韭菜主要集中在高密市夏庄镇,种植面积近300 hm2,787家种植户、25家合作社(含家庭农场)从事生产,103家运销户从事韭菜产品营销,主要销往山东的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在青岛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该地90%的韭菜鲜品为高密‘ 大金钩’韭菜。但由于市场营销机制落后,缺乏龙头带动及统一管理,市场价格低,用工成本高,未能形成良好的比较收益,近年来弃种现象明显。
2 存在问题
2.1 标准化生产能力低
‘大金钩’韭菜栽培方式单一,多在春秋季上市,栽培技术不完善,缺少冬季保护地栽培模式,持续供应市场能力不稳定;无配套栽培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韭农根据种植习惯随意上市,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生产程度低,种植操作缺少适当的机械设备,人工收获费工费时;未建立严格的生产管理体系和质量管控体系,农药超量超范围使用现象屡有发生,质量追溯能力差,存在很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2.2 产销衔接不顺畅
协会、合作社未能发挥应有的平台和示范作用,地标产品营销推介能力滞后,无专业化市场及规模化企业引领,产品结构单一,冷藏贮存能力低,精深加工环节薄弱,技术含量与附加值较低,“优质不优价”和“丰产不丰收”现象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1]。
2.3 品牌知名度不高
‘大金钩’韭菜虽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但缺少品牌管理机构,忽视统一品牌形象打造,地方区域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品牌效应不强。‘大金钩’韭菜地理标志使用混乱,企业、合作社多打造商标为主的企业品牌,未形成地方区域品牌创建合力,缺少知名度较高的‘大金钩’韭菜系列产品。
3 发展建议
3.1 谋划产业布局
3.1.1 加强组织领导建议由政府牵头,依托协会成立工作专班,集聚社会力量,精准研判并及时解决产业提升过程中遇到的“堵”点和难题。全力推进地标产业保护工作,打产销结合“组合拳”,奏龙头带动“合作曲”,唱订单外销“国际歌”,引领韭菜产业腾飞,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3.1.2 科学规划产业结合当前新“三品一标”绿色发展要求和高密市“大金钩”韭菜产业资源特点,科学分析种植布局、面积、产量、品质表现等构成要素,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区域性特色产业走向良性发展轨道[2]。
3.1.3 实施园区带动建设综合性规模化产业园,辐射带动种植散户参与韭菜标准化生产。园区建设要立足种质资源筛选、示范及配套技术研究、病虫害综合防治、功能类韭菜产品开发、行业机械研发、互联网+营销、智慧管理、文化展示等功能模块,健全和完善集‘大金钩’韭菜生产、运输、加工、配送、销售、服务等环节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3.2 健全技术体系
3.2.1 引“智”招商政府搭台,依托科研院校、行业协会联合成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引进生产能手、科技人才、高端专家,走“产学研”共同发展之路。多方招商引资,吸引工商资本投身‘大金钩’韭菜产业。
3.2.2 完善标准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创新研发、检验检测、电商销售、人才培养等立体化技术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化覆盖面,推进‘大金钩’韭菜地标产品规范化发展。
3.2.3 技术攻关以绿色生态发展为工作方向,研发推广韭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昆虫病原线虫防治韭蛆、酵素菌土壤修复等技术,提高“零农残”韭菜生产能力,解决传统韭菜产业发展中的食品安全难题。
3.3 完善产销体系
3.3.1 开展宣传培训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有针对性、专题性的交流、培训及宣传活动,加强种植、销售等环节的技术指导和管理,提高生产主体标准化生产经营能力。
3.3.2 强化龙头带动培育规模化生产主体,实施“公司+基地+合作社+品牌”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结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抱团发展、合作共赢”利益共同体。畅通销售渠道,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生产投入品采购和使用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品牌包装,健全“订单加价收购+保底订单分红+二次收益分配”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最终实现韭农比较效益的提高[3]。
3.3.3 拓展销售渠道对专业运销户进行培训,提高其市场运营能力,从而推进实施精品蔬菜展销推广,引导产品进入一二线城市。在畅通实体销售基础上,推动高密‘大金钩’韭菜品牌运营的线上线下融合互通,利用多个电商平台,提高‘大金钩’韭菜产品的销售广度和深度。
3.4 实施品牌战略
3.4.1 提升地标品牌价值挖掘‘大金钩’韭菜特色亮点和文化内涵,结合高密市“红高粱”文化旅游优势,积淀文化基础,关联延伸文旅类产品,推动生产、加工和销售以及餐饮、休闲、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及品牌市场价值。
3.4.2 规范统一品牌形象广泛征求社会意见,设计‘大金钩’韭菜品牌形象,规范产品包装,统一产品标识。开展统一市场推介宣传,在区域品牌上凝聚发力,将‘大金钩’韭菜打造成全国第一韭菜区域品牌。
3.4.3 提高品牌影响力举办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节、中国韭菜文化节等展会、“高密农品”战略会议、高密蔬菜标准高峰论坛等节庆会展,开展产销对接、品牌展示、技术交流等活动,提高‘大金钩’韭菜品牌知名度、市场影响力及竞争力。
3.5 实施品牌保护
3.5.1 强化质量监管夯实市、镇、村三级监管体系,开展‘ 大金钩’韭菜产业质量提升专项监管,推行“建档管理”“你送我检”“产地巡查”“农资打假”“监督抽检”“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措施,确保农产品质量源头安全。
3.5.2 严格质量追溯建立集标准化种植、全流程追溯管理、植保服务、监测系统、病虫害监测等模块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施全流程追溯身份标识化和数字化追溯,为经营和社会公众服务提供产品质量追溯服务。
3.5.3 加强品牌保护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灵活采用集体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品牌形式对产品进行地理保护,充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大金钩’韭菜品牌权益,保持和增强品牌生命力。
4 总结
高密‘大金钩’韭菜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产业化提升对促进高密市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升级、产品质量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是推动区域性乡村振兴、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抓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以提升地标产品质量效益和品牌影响力为工作方向,科学谋划发展思路,“产学研”结合提供科技支撑,“贸工农”联手强化产品营销,解决因种质退化、生产落后、产销不畅、附加值低、品牌知名度低等造成的比较效益低的难题。实行品牌战略和品牌保护,不断提升完善品牌价值,进一步推动地标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以及餐饮、休闲、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地标产品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