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北地区大果榆的有性繁育与生态应用
2022-11-25郭晓峰本溪市林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本溪117000
●郭晓峰(本溪市林业发展服务中心 辽宁 本溪 117000)
1 辽西北地区自然条件
辽西北地区包括朝阳、阜新和锦州等地区,地域广阔,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地带。年平均降水量450~560 mm,南部偏湿润,降雨偏多,北部偏干旱,降雨量偏少,雨季集中在7~9月,降雨量超过全年的50%。年平均气温7.0~9.1℃,年蒸发量超过自然降水量的3倍。极端温度为-31.1℃和42℃,无霜期约140 d,光照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炎热多雨,自然干旱是影响本地区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2 大果榆的特征特性
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Hance)属榆科(Ulmaceae)榆属(Ulmus)落叶乔木或灌木,叶片厚革质,叶面粗糙,翅果,花果期4~5月,1、2年生幼枝两侧常生有对称木栓翅,具有耐寒、喜光、耐干旱瘠薄等特点,根系发达,萌蘖性强,为辽西乡土树种。
3 大果榆的有性繁育技术
3.1 种子采集
采种母树选择15年生以上的健壮树,林分郁闭度0.6~0.7,树冠丰满的成林,一般5月中旬,果实由绿色变为黄白色,部分果实可随风刮落,也可人工晃动或长竿敲击树冠使果实落地,集中收集,清除杂物,晾晒24 h,种子含水量均匀,置于通风、阴凉处保存,备用。
3.2 选地、施肥与整地
选择交通相对便利、土层深厚、地表平整的壤土地块,忌黏土和砂壤土,满足圃地保水、保肥、灌溉需求;圃地区划时,留出主干作业路和灌溉干渠,每垄或畦灌溉长度控制在10~14 m,效率最高;旋耕整地前需施入腐熟的农家肥,施肥量为2500~3000 kg/667m2,将基肥均匀撒在育苗地表层,“清明”前后旋耕,深度35 cm以上。旋耕整地不仅可以保证有机肥与土壤混拌均匀,也能将上一年的作物残留根系粉碎,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土壤颗粒结构和土壤肥力,可将大部分地表杂草种子埋进表土,有效防止草荒,利于苗木生长。
3.3 播种
为便于后期灌溉浇水,春季将圃地作畦,畦宽1 m,每畦开沟播种2行,出苗后的苗木均生长在相对低缓的畦底部,更便于自然降雨汇集到苗木根部,利于苗木生长。春播时间为5月上旬,播种前3~4 d,育苗地灌透水。开沟播种,行距50 cm,沟深1 cm,将种子与2倍湿沙混拌,撒播均匀,播种量约3 kg/667 m2,播后覆盖细土,覆土厚度0.5~1 cm,轻轻镇压保墒,确保种子与周边土壤紧密结合,便于种子尽早萌芽生长。
3.4 覆膜与后期管理
为保证出苗期土壤墒情,镇压后畦面即可覆膜,选择薄膜宽度1 m,每两垄覆盖一幅,便于操作,薄膜周边压实土壤,避免边缘压土过少,风将薄膜刮开,失去保湿、保温效果;辽西北地区春季干旱,水分蒸发快,覆膜可有效减缓土壤内水分的蒸发,一般播种后10 d苗木出土,覆膜可确保20 d后地表下10 cm处土壤湿润,保证苗木根系吸水需求;地表全部覆盖后,及时将出苗处的塑料薄膜划开,保证幼苗直立生长,杂草因薄膜阻挡,不易形成草荒。
后期管理主要有除草、施肥、浇水等。一般6月中旬进行除草作业,特别是苗眼附近,应在草高5~10 cm时及时拔除,避免杂草与苗木争夺营养空间,要将根部除净,不要伤害到幼苗。7月上旬追施尿素或复合肥等,施肥量20~25 kg/667 m2,将化肥均匀撒到苗木根部地表,避免因过量施肥导致“烧苗”现象。6月初及时检查墒情,结合自然降雨,适时灌溉浇水,一般6~7月浇水2次,9~10月浇水1次,10月末灌上冻水,翌年3月中旬浇返青水。
4 生态应用
4.1 阳性树种的应用
辽西北地区拥有大范围宜林地,特别是山地阳坡,土层厚度中层在10 cm左右,林分质量低下,可引进栽植大果榆,人工促进植被群落天然更新,改善植被种群结构,提高种群数量,增大群落郁闭度,实现荒山绿化。经实践,使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技术措施,引进栽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乡土树种,如大果榆、槲树(Quercus dentata)等,可达到投入最少、生态效益最大的效果。
造林前一年雨季前进行穴状整地,规格为2250~3000穴/hm2,最大程度保留原有林地乔灌木。春季植苗造林,植苗后浇足水并覆膜,结合自然降雨,每年补水2~3次,连续补水2~3年,苗木成活后,几年即可逐渐形成以新植苗木为优势种的灌丛或小乔木,绿化效果显著。
4.2 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
辽西北地区的荒山阳坡属低山丘陵地带,立地条件差,年降雨量低,并且主要集中在雨季,光照充足,蒸发量大。从辽西北天然林看,阳坡的树种较少,除大果榆外,其他如天然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山杏(Armeniaca sibirica)林、荆条(Vitex negundo)灌丛等,林分总面积不大、生态功能不强;而在阴坡,能适应生长的乔灌木有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等几十种,因此,这些可在阳坡形成优势种群落的树种所发挥出的生态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些群落形成后,逐渐适应自然演替的规律,植被与环境互相促进,相得益张。林分形成后,植被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效益增加,林下植被枯落物增加,改善原有土壤结构,使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多,更适宜乔灌木及林下草本的生长,使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功能增强,林分群落植被生长与小地域生态环境逐渐形成良性互动,促进植被群落实现正向演替。
4.3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先天不足,阳坡的乔灌木自然分布树种相对单一,灌木及林下草本种群数量少,生态系统脆弱,单位面积内生物量较低。大果榆新植后,逐渐形成群落优势种,林下也形成了适应弱阳性灌木及草本生长的小空间,促进了植物多样性保护和退化宜林地的修复;修复后的林内环境还能为一些草食动物、肉食动物等的生长栖息创造条件,大果榆栽植对丰富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
4.4 园林特性的应用
大果榆枝干、叶形、果实奇特,具有独特的美感,加之其对生长环境适应性强,在光照充足地块可作为辽西北广大地区特殊立地条件下的园林树种,在苗圃地培育园林苗木,可改善原有种植结构,提高育苗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