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平县小麦穗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2022-11-25杜娜钦

河北农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赤霉病白粉病麦穗

□文/杜娜钦

衡水市安平县地处我国华北地区,是重要的粮食种植区域,而小麦正是本区域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据统计,本区域内,常年种植的小麦面积在628万亩左右。而多年来,影响本区域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就是小麦在穗期阶段的病虫害,包括赤霉病以及白粉病和叶枯病等,除此而外,飞虱以及蚜虫也是主要的病虫害。基于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的出发点,为了能够促使小麦生育后期增产增量能够进一步提升,有效的防治病虫害就显得非常重要。当然,农业部及政府部门也为小麦的增产增量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及技术支持,并且专门安排了专款专用资金来持续推广小麦生育后期的“一喷三防”,有效的支撑了小麦后期病虫害的防治。对于安平县所处的地理环境而言,4月下旬是小麦抽穗期,基于对2020年的天气环境的记录以及小麦长势的基本情况记录,本文对本地的小麦穗期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进行了深入研究,立足“一喷三防”的实际推广与执行情况,对2020年本地常见的小麦品种穗期病虫害发生趋势以及治理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分析,希望对小麦产量提升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安平县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成效

近年来,安平县推广“一喷三防”技术,从小麦的扬花期到小麦的灌浆期,专门针对小麦生育中后期的病虫害进行防治,作用明显。实践证明,推广“一喷三防”技术在小麦的中后期管理中十分有效,对于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小麦产量的增加有重要意义。在项目具体实施后,不仅有效的促使全县范围内小麦的赤霉病以及白粉病得到了有效防止,而且整整的提升了小麦的产量。就目前而言,该技术的推广累计用药在5.58万次/公顷,平均每亩防治约1.9次。对于2020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5月20日至5月25日5天时间内,全县范围内,小麦赤霉病覆盖面积为0.36万公顷,占种植总面积的12.8%,病穗率为0.32%,而病情指数为0.08。从数据上看,2020年是近五年来,本区域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最轻、损失最小的年份,而2020年度小麦平均单产量为421.25千克,相比较于2019年增加了30.42千克,同比提升6.8%,效果显著,无论是从产量还是成本以及经济利益来看,“一喷三防”确实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小麦穗期常见的病虫害

小麦穗期属于小麦的生育中期,这个阶段小麦上容易发生的害虫除了苗期发生的蚜虫、灰飞虱等害虫外,还有麦蜘蛛、麦叶蜂以及需要咱们格外引起重视的是号称“黄袍巫师”的小麦吸浆虫,一旦发生严重影响咱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1.麦蜘蛛。不仅安平县冬小麦主产区会有麦蜘蛛,其它小麦主产区也会发生。麦蜘蛛有两种,一种是圆蜘蛛,还有一种麦长腿蜘蛛。不管哪种麦蜘蛛都是靠吸食小麦叶片的汁液为食,被它们吸食后,小麦叶片就产生小白点,然后变黄,轻则影响小麦生长,厉害了就会造成咱们小麦植株矮小,结穗率低。

2.麦叶蜂。麦叶蜂幼虫看起来有点像粘虫,不过体型比粘虫小,它也是很厉害的一种小麦害虫,最喜欢吃的是咱们小麦的叶子,发生较多的时候能把小麦吃成光杆。

3.吸浆虫。小麦吸浆虫一般一年发生一代,发生期主要在小麦抽穗期,小麦抽穗前它从土里羽化,然后开始飞到麦穗上产卵,当咱们的小麦扬花了,它的幼虫就会钻进麦壳,吸收里面的浆液为食,这样造成咱们的小麦干瘪,千粒重降低,厉害的甚至绝收。

三、小麦穗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病虫预测预报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小麦穗期病虫害综合防治,需要对小麦穗期的病虫害发病的主要规律进行研究和调查,在发病的关键时期,更是需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其负责,做好及时的记录,并且要对相关的信息及时反馈和发布,一旦遇到突发事件,要及时的上报,构建起畅通的信息共享平台与机制,及时的将信息反馈到当地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此外,小麦易感染的各阶段和时期,如抽穗期以及扬花期,要特别关注和记录,确认是否有遭遇高温以及高湿度的天气的情况,因为外部环境对小麦被赤霉病以及白粉病侵害有一定的关联性[1]。农业农村部门要强化对小麦生育期的研究工作,在调查过程中要加大力度,将小麦的生育各个阶段进程进行记录,除此而外还要加大调查的主要范畴,除了外部气候环境、地理环境还要关注小麦的品种、地块以及扬花时间、抽穗时间等,进而,结合记录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防治措施,并且,在执行过程中要进一步观测执行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等病虫害发病防治的指导意见,及时反馈信息,为实现更大面积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2.适时科学开展防控

在小麦穗期,病虫害的主要防治工作是对赤霉病以及白粉病和蚜虫等进行防治,同时也会对红蜘蛛以及锈病等进行防治。要确保用药全面,对病虫进行综合性、针对性治理,并且覆盖所有区域。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防治阶段,主要策略为针对不同的病虫害处以不同的策略,赤霉病防治要以预防为主,要做到主动出击,综合防治,在合适的时间尽快防治,开花期进行喷药,药物覆盖率要高,而对重灾区要做到二次用药的原则[2]。其次,要选有针对性的药物,并且量足。对于小麦的赤霉病的防治,通常可以选择福美双、戊唑醇、氰烯菌酯等药物,而且无论是单剂还是复配剂,都需要注意交替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而对于小麦的白粉病的防治,需要确认发病情况,如果是重灾区,那么在进行综合防控之前,必须要做一次单独的防治措施,然后才能进行综合性防控;而对于一般性的发病,结合赤霉病同时防治即可,主要的药物是三唑酮、己唑醇等,同样也需要注意交替用药,不可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针对蚜虫和灰飞虱,在防治过程中需要注意按照农田的比例配置药物,每亩小麦用量是50%辟蚜雾8~10克即可,或者采用啶虫脒10%的量以及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40毫升)即可[3]。需要注意,一般选择喷雾药物要在上午的9点左右,或者是在下午的4点以后,这样容易促使药效作用最大化。要综合防治赤霉病,还需要加入多菌灵或氰烯菌酯悬乳剂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以及磷酸二氢钾等,进而实现一喷三防的效果[4]。最后还需要注意,在进行防治过程中,要做到用药量要足,用水量也要足。通过机动弥雾、电喷雾等多种方式,实现喷雾,但要注意,每亩小麦的用水量需要保持在18千克左右,而采用喷杆喷雾机亩用水量应在30千克左右。此外还需要注意,在喷药防治以后,如果6小时内遭遇阴雨天气,要及时的进行补喷,避免药效降低,难以达到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赤霉病白粉病麦穗
生防菌剂防治葡萄白粉病
大冶市小麦赤霉病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200 g/L氟酰羟·苯甲唑悬浮剂防治草莓白粉病效果示范分析
彩虹色的雨
论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
变叶木新病害白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
黄瓜为什么易感白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