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2022-11-25王恒苍
◎王恒苍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
诗词赏析
唐代诗人元稹与白居易齐名,二人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同倡新乐府运动,共创“元和体”,世称“元白”。元稹的《咏廿四气诗》每首诗都标新立异,令人赞叹。这首诗说:到处都能听到蝉鸣声,就知道进入了农历五月中夏至之时。已经蛰伏了几个春秋的蝉,在这个时节,终于破土而出,在枝头羽化,登上舞台,开始了自己的演奏。传说中的龙也躲到了渌水下面的洞穴里,开始向着太阳吐火,增加酷热。有时候会有龙飞过天空,带来大雨和耀眼的雷电,“龙行云”,它在云层中穿梭,有彩虹点缀其中,若隐若现。夏至到来,多有雷雨,明明刚才还是骄阳似火,突然,就下起了倾盆大雨,雨中夹杂着雷电,暑热还未退去,雨过天晴,彩虹又挂在空中。“蕤宾”古时代指农历五月端午,即夏至五月中;“二气”通常都是指阴阳二气,我国古人用阴阳解释一切相对立的事物,这里解释的是昼夜长短。夏至的到来,也意味着阳盛阴衰已经到了极致,阳气开始减弱,阴气逐渐盛行。夏至这天,白昼的时间最长,往后开始逐渐变短。
物候特点
每年6 月21 日~22 日就到了夏至日。《恪遵宪度抄本》对夏至做出解释:“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唐代权德舆有诗对夏至进行了描述:“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礼记》中记载:“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在我国古代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七十二候”中对夏至有此解释:“初候,鹿角解;阳兽也,得阴气而解。二候,蜩始鸣,蜩,音调,蝉也。三候,半夏生,药名也,阳极阴生。”用鹿角、蝉鸣和半夏解释了夏至的三个阶段。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习俗
1.夏祭祀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便有夏至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故而,夏至作为节日,被纳入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死亡。现在,有些地方会在夏至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2.夏至面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古时有全国放假吃凉面,俗称“过水面”的习俗。民间亦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以及“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之说。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曰:“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因为这个时候气候开始炎热,适当进食凉性物品可以降火开胃,面食性温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脾胃。夏至面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麻油凉拌面等。
3.食“麦粽”与“夏至饼”
江南食俗。《吴江县志》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俗谓“夏至饼”。
养生要点
1.顾护阳气
在《黄帝内经》中有“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之言,是说物极必反,夏至时阴气始生,冬至时阳气始生,阴阳之间相互转化。夏至之时,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故言天地气交;阳气施化,阴气坚成,故言万物华实。夜卧早起,可缓阳气;无厌无怒,可宽志意。缓阳气则物化,宽志意则气泄。物化则华英成秀,气泄则肤腠宣通。时令发扬,故所爱顺阳而在外也。
中医学认为,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护阳气。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会令人感到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还会出现昏迷。从事室外作业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宜合理安排午休时间。另外夏季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觉时不宜开着电风扇直吹,开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运动是养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都是不错的运动项目。但不宜做剧烈活动,若运动过激,导致大汗淋漓,不但伤津液,也易损阳气。
2.调摄心神
夏至后,天气炎热,万物繁茂,人的生理状态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夏季与心气相通,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顺应四时是养生的首要原则,因此,要顺应节气的变化,注意养心,做好精神养生,做到精神愉悦、笑口常开、自我调摄、制怒平和。
神是人体生命活力的总括,对身心健康关系重大。《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黄帝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的充耗关系到人的壮和老;神的得失又关系到人的昌与亡。“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神是养心之本。
夏季养神,可参照晋代名士嵇康《养生论》中所说:“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告诉人们在炎热的夏天,应当调整呼吸,使心安神静,就不会感到天气炎热;不应当被炎热扰乱心神,使心情烦躁,这样会使身体感到更炎热。中国哲学总是在阴阳平衡中求生机,这种“心静自然凉”的做法,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老子曰:“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不死之药。”宁心静气,不受干扰,自然神气自满,不死之药就在我们自己手中。
夏至在精神养生方面要多做安静的事情,如绘画、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这些都可以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还可以静思冥想,这是解除心理疲劳的一种有效手段。一个人可在心烦意乱时,独坐在光线柔和、温度适宜、环境安静的房间里,双目微闭,深吸气后再慢慢呼出,反复几次,让放松的情感传遍身体各部。然后,运用想象让自己置身于一个令人愉快的自然环境中,尽量体验想象环境中的美好,如海风轻拂、鸟语花香……使自己从声音、颜色、气味各方面体验出舒适,然后再慢慢睁开眼睛,在安静中调养心神。
3.饮食清淡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的脾胃功能易受影响,导致消化能力减弱。因此,此时饮食宜清淡,可适当多食杂粮,以减少体内热量,调节机体平衡。注意避免冷食瓜果等寒凉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颐身集》中说:“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则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肥甘厚腻之品尽量少吃,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酒也要少喝,因酒易生湿热,湿热阻滞,易伤脾胃。此外,夏至时节人体出汗多,盐分也会随之丢失。盐分缺失,心率会受到影响。故中医学认为,此时还可适当食咸,如多喝淡盐水等,但勿过咸。
夏至食单
1.豆豉炒苦瓜
【材料】苦瓜300 克,豆豉30克,花椒、蒜、盐、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苦瓜对半剖开,挖掉瓜瓤,然后切成薄片;切好的苦瓜清洗干净后,在开水中焯2分钟,捞出,沥干水分。豆豉用清水稍冲洗,切碎;大蒜剥去蒜衣,洗净后切碎。锅烧热后,倒入适量植物油烧热;转小火,放入蒜、豆豉、花椒,小火煸香;放入苦瓜,大火翻炒。食材熟了之后,调入适量盐(豆豉有咸味,所以盐要少放一点),起锅装盘即可。
【功效】祛暑解热、除烦解郁。适合夏季容易中暑、上火、心烦失眠、胸膈不舒等的人群食用。
2.藿香荷叶饮
【材料】藿香15 克,荷叶15克,薏苡仁30 克,乌梅3 枚,冰糖适量。
【做法】①将藿香、荷叶、薏苡仁、乌梅洗净;②将洗净的材料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煮15 分钟;③纱布过滤取汁,加入冰糖调味。
【功效】解暑化湿、醒脾和胃。适合暑湿时节食欲不振、身体困重、大便溏薄的人群食用。
3.荷叶龙井茶
【材料】干荷叶3 克,龙井茶3克。
【做法】干荷叶洗净切丝,和龙井茶一同置于壶中,冲入适量开水,等待3 分钟,滤出茶汤,即可品饮。
【功效】清暑化湿、提神醒脑。适合暑热烦渴、夏季疲乏、头身困重的人群饮用。
4.菊花绿豆糕
【材料】菊花9 克,绿豆粉45克,白面粉240克,酵母粉适量。
【做法】将菊花洗净,放入开水冲泡5分钟后,捞去菊花,将面粉放入盆内,加入绿豆粉,并将放温的菊花水倒入和面,加酵母粉水发透,揉成面团,发酵,发起后加适量碱水,试酸碱度合适后,分成小块,做成生糕块。将生糕放入蒸笼内,盖上笼盖,放入沸水锅中,蒸15分钟即成。
【功效】清热解毒、消暑利水。适合暑热烦渴、小便不畅、内热偏盛的人群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