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生化指标检测的研究进展

2022-11-25陈小燕

今日健康 2022年6期
关键词:骨骼肌特异性心肌梗死

陈小燕

东兴市人民医院 广西 防城港 538100

前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阻塞所导致的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患者在发作时出现胸部疼痛不适、出汗、呼吸困难等表现,若治疗不及时将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1]。部分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典型性临床表现,故无法对疾病进行有效诊断,因此需借助生化指标检测辅助诊断。CK是以往辅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的生化指标,但其诊断特异性不佳,且诊断时间窗较短,无法满足当前发展需求,为此应寻求一些具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的生化指标[2-3]。本文对近些年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生化指标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现综述如下。

1.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

1.1 肌酸激酶(CK)

CK属于心肌酶的一种,广泛存在于骨骼肌、脑、心肌内。当血液中CK水平异常升高时提示骨折、肌肉拉伤、甲状腺功能减退、心肌炎、心肌梗死等疾病发生[4]。对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CK水平将在4-6小时内显著升高,经历18至24小时达到峰值,之后72小时左右将降低至正常水平[5]。早期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为有效治疗方案,但是其对于时间窗有着严格限制,需在发病6小时内进行,因此CK这项指标无法用于溶栓治疗判断,但可用于鉴别心肌缺血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1.2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CK-MB是广泛存在人体横纹肌当中的一个酶系,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可参与细胞内能量运转,具有四个亚型,存在于体内的仅有三个,其中血清CK-MB1和CK-MB2亚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6-7]CK-MB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阳性率可达到90%以上,在一定时间内其被认为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金标准”,在患者发病后的4-6小时内开始升高,经历16至24小时达到高峰,可高于正常值20倍,3-4天内可恢复到原来水平,梗死面积越小则CK-MB达到峰值所用时间越短,恢复时间也越短,因CK-MB诊断窗较窄,无法诊断发病时间较长的急性心肌梗死,也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诊断再梗死[8]。CK-MB的升高程度也可作为判断疾病的一个依据,若CK-MB水平偏高2倍以下,则通常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CK-MB并非心脏特有酶,在骨骼肌中也有少量存在,因此当CK-MB水平有一过性升高时,也可能为骨骼肌损伤、外伤、剧烈锻炼所引起[9]。在胡玉海[10]等学者的研究中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1例)同健康人群(35例)作为对照分析,以Gensini积分作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定标准,调查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健康人群Gensini积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K-MB与FIB水平和Gensini积分均呈正相关(P<0.001),其表明CK-MB与FIB水平同冠状动脉狭窄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K-MB与FIB水平相较于健康人群有显著升高。

2.肌红蛋白(Mb)

肌红蛋白是一种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的含氧结合蛋白。在正常血清中Mb含量较低,当心肌或横纹肌受到损伤时,Mb将会释放入血,使得血清中Mb含量异常升高。Mb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一个敏感指标,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1.5小时Mb水平将逐渐升高,经历4至12小时达到峰值,随后将呈下降趋势,通常在发病后1至2天Mb水平会恢复至正常水平,且Mb达到高峰用时越短、持续时间越长,患者的治疗预后效果越为不佳,可依据这一特点估测心梗范围[11]。Mb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在发病后出现变化时间最早,但其特异性较差,肾功能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骨骼肌损伤等疾病均可引起血清中Mb水平升高,因Mb存在时间较短,故可以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Mb水平来判断是否有再梗死情况发生,以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12]。

3.心肌肌钙蛋白(cTn)

cTn是肌肉组织收缩的的调节蛋白,其于1987年被Wilkionson所首次发现,由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心肌肌钙蛋白C(cTnC)三个不同基因的亚基组成,在心肌中大量存在,其中cTnT、cTnI属于心肌标志物。当心肌组织坏死时,两种物质检测值将显著升高,被美国和欧洲心脏病协会一致认为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确诊标志物[13]。在健康人血清中cTnT浓度通常<0.03ng/ml,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 3-4h开始升高,2-5天达到峰值,持续10-14天。cTn超过正常上限结合心肌缺血证据即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因此,cTnT对早期和晚期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cTnI也是一种对心肌损伤和坏死具有高度特异性的血清学指标。在心肌细胞膜完整状态下,cTnI是不在血液循环中的,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3-6小时,cTnI水平将显著增高,经历14至20小时达到高峰,这种状态会长时间持续,在5到7天后恢复至正常水平,在发病12小时到72小时内cTnI对于疾病的诊断敏感度可达到90%以上,在3天至6天时诊断敏感度将降低为70%,因其时间窗较长,不仅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还可用于亚急性期心肌梗死准确诊断[14-15]。cTnI的分子量为22400D,其远远小于CK-MB,更容易入血,且持续时间长,诊断效率优于CK-MB[16]。

4.乳酸脱氢酶(LDH)

LDH存在于人体所有组织细胞的细胞质内,其中以心、骨骼肌和肾脏最为丰富,其是心肌细胞标志物之一。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24小时LDH水平开始升高,经过3至4天达到峰值,可持续1至2周。LDH特异性较差,其水平在肝炎、肝硬化、心肌炎、横纹肌损伤等情况下也会有不同程度升高。因其出现变化时间较晚,通常不作为早期诊断指标,而是用于诊断亚急性期心肌梗死[17]。

5.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

FABp是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内的一种可溶性蛋白质,约占心肌细胞可溶性蛋白总量4%-8%,可参与细胞内脂肪酸转运,为心肌收缩提供能量,其分子量较小(15kDa),由132个氨基酸所共同组成,在健康人群血液中含量较少,具有高度的心脏特异性,可以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梗死等心肌损伤早期检测指标[18]。H-FABp的释放曲线同Mb相似,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的1-3小时在血液中含量大幅增高,经历4小时达到峰值,在之后逐渐降低在24小时内可回归至正常水平,相较于Mb、CK-MB这两个生化指标有着更高的灵敏度[19]。在卢佳荣[20]学者的研究中通过设置三个组别对照分析来探析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应用价值,分别为:健康体检组(对照组)、有胸痛症状但并非心肌梗死患者(疑似组)、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对患者T1(发病0-3h)、T2(发病4-6h)、T3(发病7-12h)等不同时间点H-FABp水平予以检测发现,结果发现:三个时间点AMI组的H-FABp水平均显著高于疑似组和对照组(P<0.05);三个时间点AMI组H-FABp阳性率明显高于疑似组和对照组(P<0.05),说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早期H-FABp会有显著性升高,可以用来判断心肌损伤,并对患者予以积极的确诊治疗,来恢复患者的心肌供血功能,降低死亡风险性。

6.糖原磷酸化酶BB(GPBB)

GPBB是糖酵解的一个关键酶,其在心肌细胞中具有较高的含量,是一种评价早期心肌损害最有希望的新标志物,对于心肌缺血缺氧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组织缺氧状态下GPBB会转变为可溶性游离形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3-6h将释放入血,经历10-24小时将达到峰值,在1至2天后将恢复至正常水平,可通过免疫学测定和酶活性测定[21]。在刘秋静[22]学者的研究中发现急性心梗死患者患者GPBB水平[(19.76±3.43)ug/L]显著高于非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5.29±2.47)u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血浆GPBB+H-FABP+cTnT联合检测可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准确性。

7.总结和展望

近些年随着饮食、生活习惯等改变,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呈显著升高趋势,心肌标志物生化检测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早期诊断方法,目前已发现CK、CK-MB、Mb、cTn、LDH、H-FABp、GPBB等多种指标,联合检测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于此同时国内外学者还在积极开展各项研究,以期推进临床检测诊断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骨骼肌特异性心肌梗死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8-羟鸟嘌呤可促进小鼠骨骼肌成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骨骼肌细胞自噬介导的耐力运动应激与适应
BOPIM-dma作为BSA Site Ⅰ特异性探针的研究及其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重复周围磁刺激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
儿童非特异性ST-T改变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防治进展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