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位一体”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

2022-11-25庄晓静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段三位一体爱国主义

庄晓静,李 琴

(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2.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表决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要源源不断培养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1]。爱国关乎个人、国家与民族的深远发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举措。《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要坚持从娃娃抓起,着眼固本培元、凝心铸魂……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2]这一要求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表明爱国主义教育应一以贯之,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为此,“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了新时代的重要课题,成为了培育一代又一代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当前有关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理论基础研究、建设困境研究、建设路径研究三方面,而关于价值意蕴层面的研究较为匮乏;此外,在困境、路径层面的研究较多关注学校层面,缺乏对家庭、社会层面的进一步探讨。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生态心理学家尤·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在1979年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指出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深刻影响个体的行为、心理发展[3]。在此研究基础上,学者普遍认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三大子系统。因此,本文拟在探究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基础上,以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为切入点,探讨其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对策。

1 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对我国实现伟大梦想、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向纵深发展、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于更深远的教育共同体而言,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将为世界教育的发展奉献中国智慧。

1.1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要求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接续努力,推动新一代青少年自觉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强大的报国动力,自觉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并且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的主题,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深入阐释。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他深刻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4]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进一步指出,要“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5]。同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颁布,再次强调“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习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站位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基本思路和实践路径,阐明了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始终贯穿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与方方面面。推动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建设旨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横向发展、纵向深化,一体化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梦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概言之,其正是对新时代爱国主义要求的回应与贯彻落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要求。

1.2 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部署,包括着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其中强调要“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6]。推动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首先,一体化建设将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纵向而言,在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教育实施系统明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计划方案,为一体化建设提供依据,改变以往爱国主义教育分散化、内容重复、衔接性不足等问题。横向而言,联动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形成“三位一体”教育合力,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与社会教育的支持与依托作用,为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发展提供实施系统层面的保障。其次,一体化建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一体化建设帮助学生从小培养爱国情怀,启迪学生自觉将国家的繁荣发展与民族的振兴伟业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并在一体化教育中不断强化这种理想信念;另一方面,一以贯之的爱国主义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行为规范与要求,引领学生自幼沿着社会主义教育方向成长,成为有助于社会发展的个体,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1.3 是切实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举措

思想政治素养是个体政治意识、政治立场、政治素质以及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7],其形成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找到立足点与发力点并持续地进行教育与培养。绵绵之力,久久为功,爱国作为思想政治素养的首要体现,进行一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切实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最有力切入点。具体而言,《纲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以及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将这些内容一体化融入到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一方面帮助学生更为牢固地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国家观与价值观,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一体化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与无端污蔑祖国、分裂祖国的言行开展坚决斗争,保持昂扬奋斗的精神面貌,帮助他们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成长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1.4 是顺应世界爱国主义教育发展趋势的生动实践

爱国被视为最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并推动其不断完善发展是每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俄罗斯将爱国教育摆在国家纲要的重要位置,每五年颁布一部国家纲要,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分步骤、分层次的推进;美国学生学习的公民学教材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爱国主义的思想,除此之外的各学科教材也都展示了一个伟大、强盛、民主、自由的美国;日本则在大中小学开展历史课,以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依据有针对性地传授本国历史。虽然各国制定了不同的实现路径,但透过这些路径可以发现,将爱国主义教育一以贯之渗透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是共通的教育思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个过程充满了机遇与挑战,顺应世界爱国主义教育发展趋势,推动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无疑是关键一环。此外,一体化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建设不单单关注纵向上的连贯性与衔接性,同时应当注重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合力作用,立足我国国情从纵向与横向双向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为世界爱国主义教育发展添砖加瓦,奉献中国智慧。

2 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爱国主义教育是常谈常新的话题,在过往的教学实践中爱国主义教育已有颇丰的成果与经验。随着一体化建设的提出,爱国主义教育有了新的时代要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囿于一体化要求提出时间较短,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实施系统在贯彻落实以一体化要求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难免遇到困境。

2.1 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体系有待完善

长久以来,各学段学校对爱国主义教育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对于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特别是目标、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还有待深化研究。一是各学段之间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层次性模糊。当前学界关于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还未达成共识,在此背景下,各学段各学科实际上是按照学科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开展教学的,而各学段课程标准又是独立编制的,容易造成学段间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存在表述笼统、相似的情况,进而造成学段间教育目标的层次性与进阶性不足。以思政课为例,初中阶段要求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高中阶段同样要求“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这样相似的目标表述无法体现一体化的趋势与要求;同时,在相似目标的引领下,教学内容的设置难免趋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目标对教育内容的指向性与引领性。二是部分学段间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连贯性不足。一方面,当前尚未出版与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配套的教材,在理论层面导致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难以保持连贯性与递进性;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虽然渗透在各学段各学科中,但爱国主义内容往往只作为其中一个教学内容呈现在各学科教材之中,这就导致爱国主义内容在各学段各教材中的篇幅实际上难以得到保证,容易出现某个年级存在爱国主义内容缺位的现象,进而导致纵向上学段之间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不连贯与断层。三是具备一体化教学能力的师资力量尚显薄弱。思政课教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力量,通过思政课教师可窥探当前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师资力量。首先,部分思政课教师并非科班出身,他们对于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这一新的时代要求有时候无法较好地理解掌握,在贯彻执行时较容易出现偏差。其次,大多数思政课教师自入职始便较为固定地教授某一学段的内容,极少跨学段进行教学与交流,同时学校往往“各自为教”,沟通交流机制不顺畅,导致教师对其他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要求较为陌生。最后,教师一体化教学与科研能力相分离。小学思政课教师往往注重启发教学,初高中思政课教师由于升学压力注重教学成效,大学思政课教师注重科研,亦即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处于分离状态,而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的是兼具科研与教学实践两大能力的新时代教师。

2.2 家庭对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重视程度不足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影响贯穿其从幼儿到大学的整个求学过程,同样对学生接受一体化爱国主义教育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家庭教育对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还未充分发挥其推动作用。第一,部分家长对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认识不到位。在以分数定胜负的激烈角逐环境中,部分家长重知轻德,认为学生应当以学习为主业,学生的成绩与名次特别是中考、高考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而爱国主义内容并非中高考所必备,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在低年龄阶段开展即可,甚至出现对学校布置的家庭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作业不予理会。这种持“反对”的态度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忽视或是不配合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此背景下,一体化的教育难以得到有效开展与延续。第二,一体化建设中部分家长教育主体责任感较低。在社会呼唤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喜的是越来越多家庭注重培养孩子的多方面发展,包括认可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忧的是部分家长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归属于学校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是学校教师,学生爱国情怀与精神的培养由教师引领。这种观念侧面表现出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感还有待提高,家长们忽视了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在学校开展更应在家庭教育中落实,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持与补充。第三,部分家长自身爱国主义思想道德素质与行为有待提升。“孩子们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8],相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孩子的生命中开始得更早,也更为持久。然而少数家长自身爱国主义素养不到位,国家利益观念淡薄,出现有损国家形象与尊严的言行,如在某些社会负面事件尚未弄清缘由之际便在网络平台发泄对政府、社会的不满,这类与爱国精神相悖的行为极易误导学生,阻碍或者中断学生接受一体化爱国主义教育的进程。

2.3 社会对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支持力度不够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与支撑。人生存在社会之中,整个生命历程都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对学生开展一体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每个环节同样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中,社会层面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中爱国教育氛围的营造与熏陶不足。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物质条件得到极大丰富,但同时社会上的不良舆论与不良风气,诸如崇洋媚外、金钱至上、个人利益至上等依然存在,这些错误思想与浪潮冲击着学生的价值观念,与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背道而驰,致使学生出现思想上的困顿,若无法及时对其进行疏通与引导,学生极易误入歧途。此外,社会物质文化环境诸如学生随处可见的公交站台宣传栏,陈列的更多是商业广告而非爱国主义内容;广场、公园、街道关于爱国海报、标语存在宣传形式单一、更新停滞等问题,社会环境的爱国育人功能被弱化。二是社会媒体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与宣传不到位。新闻媒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传递、塑造国家、政府、人民形象的主要渠道。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也成为活跃于网络媒体的重要群体,然而部分以流量为主的媒体往往忽略自身肩负的社会引导责任,对于社会少数负面事件进行扭曲、过度渲染并大量转发;部分营销号以个人利益为目的,宣扬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观念,给尚未形成正确“三观”的学生造成了错误的观念引导。三是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资源利用不充分。笔者在一项关于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情况的调研中,发现目前大多数教育基地仅有单一的宣传手册,而尚未形成一整套适用于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循序渐进参观学习的课程体系。同时,学生在参观学习时不乏出现“只旅不研”等现象,这无益于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建设。

3 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体系中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同向发力。面对三者面临的现实困境,寻求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路径,一体化协调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多方力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任务,若能有效回应,恰能以此为突破点,力求推动一体化建设的前进。

3.1 强化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为系统、主要的方式,课堂教学是最基础、最稳定、最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渠道[9]。《纲要》指出“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因此,学校教育应当发挥其主导作用。

3.1.1 一体化设计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系统

科学制定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总目标与分目标,形成以总目标引领分目标,分目标促进总目标实现的有机整体。总目标是立足于整个教育体系而言,贯穿大中小学。对于爱国主义的内涵,学者虽各有见解,但总的来说普遍认可爱国主义包含认知、情感与行为等方面,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也应当体现这几方面内涵。基于此,结合《纲要》开篇指出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总目标可以认为是: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着力培养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分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是与各学段学生身心、认知、经验等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学段目标。小学阶段应强调爱国情感的启蒙,逐步引导、培养学生对祖国、人民、集体、社会主义社会的情感,让学生初步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愿望与动力;初高中阶段进一步巩固、强化学生对祖国、人民、社会主义社会的情感与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愿望,引导学生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大学阶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1.2 一体化规划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

一体化设置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可以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有所依、有所据。一方面要优化各大学科教材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横向上通过调整同一学段不同学科的教育内容使学科间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相互呼应;纵向上则统筹调整同一科目大中小学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实现同一学科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梯度进阶。另一方面要整体规划、编制与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配套的教材读本。在编制主体上,应当坚持由国家教材委员会组织统编统审统用,确保内容设计在理论逻辑与思维逻辑上的一致性。其中教材内容的选择既要以《纲要》规定的“主要内容”为参照;也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10]。小学阶段可以将通俗易懂且蕴含哲理的经典爱国故事、祖国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等图片和影像、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爱国行为融入教材;初高中阶段侧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体验性学习与常识性学习,带领学生认识党与国家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党、对国家的忠诚与坚定;大学阶段可以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通过纵横比较的理论知识讲解与学识分析,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从而形成高度的价值认同,在此基础上设置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爱国主义理念,增强为社会、国家、人民服务的奉献意识。

3.1.3 一体化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提升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能力是顺利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一是组建爱国主义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在学校内组建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领导干部以及思政课教师为主,其他学科教师为补充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队伍,联动各学科教师,“手牵手”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加强培训与交流,提升教师一体化教学意识与能力。各地各学校要积极将一体化建设纳入教师的培训内容中,邀请相关专家或学者进行授课与培训,引导教师了解掌握每个学段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教育规律。同时,可以创设教师流动教学机制,鼓励教师集体备课、跨学段开展爱国主义专题教学,让教师走进各学段的学生,把握各学段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与内容,提升一体化教学意识与能力。三是注重教师教学与教研能力的共同提升。鼓励各学段一线教师参与相关课题申报与研究,并将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宣传与运用,以点带线带面,全面推动教师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教学与研究能力的提升。

3.2 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2021年《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颁布,强调了开展家庭教育要“教育未成年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家国情怀”[11]。可见,家庭教育的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要求具有相通之处,通过家庭教育可以使一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转换为学生的日常、经常、时常,渗透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

3.2.1 注重“爱国”家风建设

家庭是“本”,家风乃“魂”,家风为家庭铸魂[12]。良好的家风能够深刻地洗礼、浸润孩子的心灵,为孩子接受一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绵绵之力。家风是家庭成员共同生活中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生活作风,家长与长辈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重立德立言立行,营造爱国的良好家风。立德要求家长将爱国忠于国的大德内化于心,并教育引导孩子做忠诚爱国之人;立言要求向孩子传承传递祖辈的爱国情怀与事迹,同时敢于对错误言论进行批判,为孩子拨开思想上的迷雾,增强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立行要求家长教育引导孩子做立报国之志、践效国之行的追梦人。此外,家训、家规、家书是家风的重要载体与体现,家长应自觉对照一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对家规、家训等进行重新审视与修改调整,必要时进行重塑,并在家庭教育实践中贯彻执行。

3.2.2 强化爱国“行事”教育

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模仿学习的主要参照,加强“行事”教育必不可少。“行事”教育重在濡染孩子德行,一方面要求家长自身做出示范榜样,如在需要的场合适当地展现爱国行为,可以在观看重要赛事奏国歌时肃穆唱国歌,在社区疫情防控需要之时参与志愿活动等。另一方面要求家长支持、引导孩子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活动。如寒暑假期间带领孩子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活动、参观博物馆、图书馆,了解我国的辉煌发展历程,增强孩子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或是鼓励学生购买、阅读红色读物,观看红色影视剧等。这种“行事”教育应当是有针对性的,要符合孩子每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还应当是持续性的,贯穿孩子从幼儿到大学的整个成长阶段,确保爱国主义教育的衔接与流畅。

3.2.3 加强家校教育合作

家庭教育对学生一体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基础奠基作用,家庭教育配合学校一体化教育要求,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最紧密的,特别是“一孩时代”下的家长更为关注孩子的成长全过程,不管是孩子言语上还是行为上的微妙变化,他们都能快速而敏锐地捕捉到。可以说,对于孩子接受一体化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思想方式与行为习惯发生的变化父母是最能感知得到的。若家长能及时将这种教育变化效果反馈给学校教师,无疑给学校教育提供了一手资源,让学校教育能够更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与发力点。在此基础上,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学校一体化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家庭支持学校一体化教育建设的作用,避免学生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接受两种不同方向的教育,导致一体化教育效果的削弱。

3.3 增强社会教育的依托作用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3],这句话深刻表明个体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发展的,因而,社会教育要努力实现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同频共振。

3.3.1 营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各地党委和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群众团体应承担起应有的社会教育责任,协力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人人“知国爱国报国”的氛围,让学生随时随地受到爱国主义思想与精神的感染。首先,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领导,提纲挈领地做好顶层设计,立足全局设立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专项计划,为一体化建设的资金分配、制度保障、资源使用等各项工作提供依据。其次,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协同发力。《纲要》明确规定“各级工会、共青团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面向所联系的领域和群体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共青团组织可以针对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分门别类地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志愿活动与实践活动;宣传部门可以广泛联系、动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进入学校、社区,为学生讲述爱国主义教育的亲身故事,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怀。

3.3.2 发挥大众传媒对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

我国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达1.8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远高于成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其中,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2.1%[14]。换言之,我国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媒体报道的浏览者。以此为切入点,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宣扬主旋律,如在电视、电影、广播节目中传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各类文艺作品;加强对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杰出人物等爱国先进典范,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就和经验,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光荣传统和灿烂文化等的宣传。另一方面要严格把控关口,净化社会网络环境。相关部门对网络平台上传的内容要加强审核与把控,对于有损国家尊严,侮辱、辱骂革命先辈与英雄烈士等消解主流价值的错误思想言论要对其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

3.3.3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受众对象,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管理,能够实现基地资源为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最优服务。首先要完善、利用好现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地要对标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要求,研制出符合各学段爱国主义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确保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循序渐进的;提升基地引导员的一体化教育素质与能力;更新教育方法与载体,增强基地实践活动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其次,各地应因地制宜,以一体化教育为总要求建设一批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满足各地学生接受一体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需求,实现社会教育支持补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开展一体化爱国主义教育建设。

总而言之,作为教育体系的三大子系统,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实施系统都应在各自的系统内为一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建设提供条件,确保爱国主义教育纵向上的连贯性与衔接性。此外,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应当“手拉手”紧紧相扣,互相关照,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横向上的一体化。由此,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以及社会教育的依托与支撑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三位一体”推动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

猜你喜欢

学段三位一体爱国主义
3~6岁幼儿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探究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