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实现

2022-11-25刘鹂庞文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隐性育人人工智能

刘鹂 庞文杰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随着我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三全育人”总体目标的提出,隐性课程的实施得到了学校、教师等多方重视。但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和功利教育观“根深蒂固”,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仍面临着育人知识掌握与传递受阻、育人功能释放局限及负面育人影响难以控制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本文力图从“人工智能+教育”层面分析人工智能技术为优化隐性课程实施带来的机遇,并以此构建智能时代隐性课程育人功能有效生成的实践路径。

● 传统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现实困境

1.育人知识掌握和传递受阻

首先,比起清晰明了的显性课程,教师并没有类似的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显性资料作为参考。其次,在尝试运用隐性课程进行育人时,教师会遇到既不易将晦涩的难以表达的育人知识付诸实践,又难以将自己累积的经验传递给他人的困难。这就使得隐性课程本应发挥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出现教师重“显性灌输”而轻“隐性影响”的现象。

2.理解偏差与过分重智,育人功能释放存在局限

从人身心发展的角度分析,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可分为育智、育德、育心、育美几个方面[1],在理想情况下,其育人功能的实现应是全面且系统的。但当前,隐性课程育人功能全面释放的理想状态与现实效果差距较大,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理解偏差。一线教师往往将隐性课程简单地视为德育的渠道之一,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仅对常见的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等有所涉及,忽视了教育场域中的人、事、物皆可成为隐性课程的实施辅助,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模式的构建、审美能力的提升等也皆可成为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作用对象。②实施失衡。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和功利主义教育观的钳制,教师在隐性课程的实施中偏向于将精力放在更易掌握且更直接切中教育需求的育智功能上。例如,利用技术辅助为学生打造智能化学习环境的目的主要是加速知识、技能的单向输出,但学习环境这一重要的隐性课程媒介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等的构建产生巨大影响的事实却易被教师忽略。隐性课程的实施与作用发挥,最直接的推动力量就是教师,他们对隐性课程的错误解读和片面运用必然会窄化和扭曲其育人功能的全面性。

3.负面育人影响难以控制

隐性课程的隐蔽性使其从实施到收效都很难被直接察觉,再加上学生个体性格与心理存在差异,教师很难保证利用隐性课程所实现的育人功能一定都能朝着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

研究表明,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大影响,并且对于不同学生而言相同影响所导致的后果可能各不相同。例如,学校的规章制度是最典型的一种隐性课程,其所具有的“强约束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丰富的育人意义,教师可以利用这类隐性课程“增强人的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增强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心,提高人的发展层次,塑造人的理想人格”。[2]但是,制度规范所带来的强制性也可能会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甚至可能会引发学生言行不一的“表演性”行为,背离此类隐性课程原本的育人目的。

● 人工智能时代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机遇

1.大数据分析及处理下的育人数据显性化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数据分析处理、深度学习、算法应用等的“集大成者”,在全面挖掘隐性课程育人信息、汇聚并显性化隐性课程育人知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实现对以教师、学生等隐性课程育人主体的综合画像,还可将师生知识背景、隐性课程育人目标等静态数据,与隐性课程实施进展、育人计划执行进度等动态数据合并处理,构成促进隐性课程育人功能有效实现的数字化保障体系。智能技术的支持使得隐性课程的显性化成为可能,教师对它的掌握不再受困于方向的盲目性和内容的隐蔽性、晦涩性,从课程实施者的角度保障了隐性课程育人功能实现的有效性。

2.智能算法保障育人功能精准化释放

智能算法在数据自动化处理、信息结构化表征和个性化知识推理方面极具优势,可以自觉自发地洞悉隐性课程育人环节的痛点和需求,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成因被快速挖掘、呈现,从而降低教师的试错成本。此外,智能算法还可以基于对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相关内容的逻辑推理,实现育人知识的数据化整理和结构化显示,从而为教师提供基于问题解决的智能解决方案。

3.高性能算力促进隐性课程参与群体的协同共享

在新冠疫情暴发后,我国采取了“停课不停学”的措施,学校教育由线下教学转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育场所也从单一的学校场域转换为学校、家庭乃至社会三方联动的复合场域。社会环境背景、线上学习氛围等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正好与隐性课程的基本内涵相符,育人场域的扩大使得在隐性课程育人功能实现过程中家庭、社会的重要性同步提升。数字化时代下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具备互联网社会先天的协作特征,其通过智能平台汇聚不同育人场域下的教育信息,有助于隐性课程育人知识与优质育人案例在家—校—社之间的传递共享,从而有利于各方育人主体积极参与到隐性课程的育人过程中。

基于此,人工智能在隐性课程育人中的应用机遇,大致呈现出数据显性化、释放精准化和协同共享化三方面关键技术思维特征,而这也构成了智能时代隐性课程育人功能应对措施建构的内在逻辑体系。

● 人工智能时代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实现策略

1.探索隐性课程育人功能实现路径,加速推进五育融合

首先,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有效生成是其实现的基础。智能感知技术通过对包括人、设备、环境等在内的学校各类信息进行实时性、阶段性的感知、监测和捕获,使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生成“有迹可循”,从而帮助教师在规划设计课程实施方案时“有计可施”。例如,上海市某小学投入应用了一款笑脸识别鼓励系统,该系统利用摄像头在每天早晨完成对学生笑脸的智能感知抓拍,并能将丰富多彩的笑脸自动展示在电子“笑脸墙”上。[3]学校精神文化氛围作为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对学生的性格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该系统通过“笑脸墙”的构建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微笑,在缓解学生压力和焦虑的同时也推动了快乐、轻松的精神文化氛围建设。智能技术通过对操作性因素的感知与呈现,将隐性课程的结果以显性形式汇集为参考信息提供给教师,以此推动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有效形成。

其次,突破“智育为重”的狭义育人思维,关注到隐性课程中其他各功能的重要性。例如,隐性课程的育心功能,就是指可以通过隐性课程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优化与完善。在隐性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利用智能感知和分析技术对课程实施全过程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和反馈结果量化,在直观全面的数据支持下强化教师的全面育人意识。上文提及的笑脸识别鼓励系统在助力精神层面隐性课程建设的同时,还可以输出学生心理状况的前后对比数据,使得教师能直观感知隐性课程育心功能的作用。

最后,人工智能还可以在教学中的许多环节作为辅助技术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技术赋能教学,运用智能技术从海量教育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在优化教学效率的同时助力教师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智能技术还可以代替教师完成如作业批改等重复性任务,使教师能够从烦琐枯燥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实现对隐性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2.超越“工具辅助”,构建人工智能赋能隐性课程“人机协同”新模式

教育的特殊性使得人工智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工具辅助”上,要想实现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完美平衡,必须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向“人机协同”的方向发展。

①从机器角度出发。智能化设备进入学校场域已逐渐变为常态,但当前具备教育辅助作用的智能技术依旧处于弱智能阶段,过度推崇可能会加剧学生对技术的依赖,损害其自主思考的意识和能力。[3]因此,技术设计要考虑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不能仅注重对效率的盲目追求。在技术辅助教学、学习的同时,亦需推进智能化教学中隐性课程正向育人功能的有效实现。例如,利用智能技术的自适应性、智能推导性等优势,依据学生的个性化数据生成相应的辅助学习方案,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科学思维模式的建构。

②从人的角度出发。基于生态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教师的功能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教会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和竞争策略、培养新的科技整合能力成为新时代教师教学育人的主要目标。智能时代的信息流动性强,不能深入和凝固的信息会毁掉人的深度思考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起到引领作用,在运用智能技术辅助教学的同时防范可能对技术产生的过度依赖性。除此之外,教师也应重视智能技术进入教育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让他们从认识自我出发,学会提高自我效能感,拒绝被机器“饲养”。

③需要规范教育教学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学校在引进智能产品时,应严加审查,避免利用智能技术过度监控学生或完全放任学生在智能技术辅助下自主学习。关注师生关系这一隐性课程发挥的重要育人作用,利用人工智能使其达到平衡,从而实现更佳的育人效果。

3.建立家、校、社智能育人“共同体”,从单一育人升级为多元育人

在传统隐性课程育人体系中,学校承担着隐性课程育人的主力任务,这种被动形成的垄断制削弱了其他育人主体的存在感。在智能时代,数据流通的便捷性促使各组织、群体、个体的联结互动愈发频繁,这也为隐性课程“育人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①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育人问题答疑系统可以依据家长输入的信息,智能判断问题情境并生成情境性的解决方案,帮助家长更好地运用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另外,运用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自适应系统也可以运用在家长身上。以隐性课程学习为基础的自适应系统在完成对家长能力评估和需求判定后,可以智能地为家长推送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以此来消解他们在隐性课程运用上的不足。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家庭教育在隐性课程实施中的缺失可以得到一定的弥补,而这也能进一步推动家校协作,从而使隐性课程这一重要的育人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②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推动智慧家校互动平台的建设,使学校和家庭能够进行高效率的双向沟通,进而在隐性课程育人方面更好地达成共识。一方面,平台可以通过对学生各类信息的智能分析处理,给家长提供多维度分析报告,帮助他们更清晰地了解学生当前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智慧互动平台可以突破以往学生数据仅由学校单向传至家庭的弊端,通过智能设备的辅助,可以对家庭场域中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感知和收集。教师可以借由平台了解隐性课程在课内课后全过程的育人效果,从而更好地利用其来实现全过程育人目标。同时,智慧家校互动平台能够打破横亘于家校合作中的沟通壁垒,让家校双方可以基于学生的成长信息展开更能切中问题核心的沟通,使沟通的效率和质量得到双重提升。总之,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家校协同共育的优势愈发凸显,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可以将这种优势放大并落实,从而实现最优化的育人效果。

③具有多重信息共享、协同合作、自主升级优化等优势的人工智能强载体[4],为构建隐性课程多元育人共同体带来无限可能。学校在规划构建隐性课程的基础上要充分尊重家庭与社会的共育作用,三方各自发力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 结语

技术发展蕴含着推进现有课程育人体系优化的强大动力,探究人工智能时代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有效生成亦是全过程育人目标实现进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议题。智能技术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利用其推进隐性课程建设与实施时,不能套用传统工具的思维方式强行加入,而应在人工智能+教育的整体性视野基础上,结合智能技术寻求更为有效的突破与融合。

猜你喜欢

隐性育人人工智能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