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济渠安徽段漕运文化下的文创产品开发 *

2022-11-25叶荣荣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安徽文创文化产业

叶荣荣,蒯 硕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漕运作为推动大运河经济与文化流通的主要功能,承载着中国先民生存的智慧,亦能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有力参考与借鉴。漕运文化需要得到保护与传承,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其传承路径面临着优化转型的客观需求。依靠商业手段加强文化资源开发,促进漕运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实现中国文化消费市场创新,同时达到文化输出与传递的目的,为漕运文化体系的源远流长奠定了有利基础。对此,加强对漕运文化下文创产品开发的研究,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亦是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的必然选择。

一、通济渠安徽段漕运文化与价值概述

(一) 文化概况

1.历史沿革

大运河的开凿伊始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自两晋以后,漕运逐渐兴盛,并成为军用物资运输的重要渠道。公元605年,隋炀帝征用百万劳力开凿运河,以幽州为起点,南至杭州为终点,史称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连接着黄河与黄河两大支流,被视为隋朝鼎盛时期的交通大动脉,更享誉“枢纽天下,临制四海”的美誉。

通济渠流经安徽省两市四县,其中灵璧、泗县隶属于宿州市,濉溪隶属于毗邻宿州的淮北市,总长度180余公里,宿州市境内130余公里。隋唐大运河开通后,通济渠成为首屈一指的水上交通要塞,其两岸店铺林立,商业繁华,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也使宋州一跃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大都会[1]。

北宋时期,漕运的地位日益突出,漕运制度也逐渐趋于标准,由“保靖节度使”管辖的汴河漕运繁荣壮大,运输物资种类繁多,造就了沿途集贸的壮丽景象。南宋后期,时局动荡,金朝废弃汴河,转用鲁、冀等物资运输渠道,通济渠盛况不复当年,宿州河道逐渐湮塞,最终走向落寞。

2. 人文社会环境

通济渠安徽段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其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又因与江苏、河南等经济强省接壤,使其商业得到迅速发展。通济渠安徽段同样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濉溪是淮海与徐州经济圈的重要县域,素有“中原粮仓,运河故里”的美誉;泗县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的发源地之一,境内分布霸王城古迹遗址、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遗址等历史古迹;宿州为淮河文化、出汗文化的发源地,更分布着小山口遗址、古台寺遗址等多个名胜古迹;灵璧素有“虞姬、奇石、钟馗画”三绝,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文化价值

漕运文化是中国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从通济渠开凿至今,其承袭了历朝历代先民的民俗文化,穿梭于不同民族、领域间,肩负着政治、经济及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现如今,依靠科技手段对运河码头、堤坝、故道等进行考古,还原运河文化的兴盛与衰落,充分发挥其文化载体的价值,更在杂糅并序间形成新的文化体系,进一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通济渠安徽段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其真实的铭刻并描绘出中国古代运河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更能为现代水路交通的运营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通济渠安徽段大量遗迹遗址可作为中国历史的佐证。一方面,水上交通运输工具的出土向人们展示了古人的智慧,通过对船体构造、交通运输路线的考古,可真实了解古代水路交通科技发展水平,亦能为现代船只制造业、运输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另一方面,通济渠安徽段的考古研究也向人们展示了大运河发展演变的过程,填补了历史文献典籍中的空白,陶瓷等工艺品的出土也为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2]。

二、通济渠安徽段漕运文化下文创产品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开发现状

目前,通济渠安徽段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其自然景观及历史名胜古迹。其中,灵璧县囊括钟馗文化园、虞姬文化园、奇石文化公园三大产业,并相继按照企业化运作模式建立楚汉文化、民间文化等文化基地;泗县位列于大运河文化的核心区,在漕运文化的宣传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泗县政府致力于打造文化强县,并逐步加大古泗州文化、泗州戏文化、红色文化等输出力度。其产业囊括小宋梨园、通海桃园、屏山花卉园、泗城薰衣草园、丝瓜种植园、药物布鞋生产基地等,奠定农业+文化+经济的发展基调;濉溪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导,带动周边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区域包含红色文化点100余个,串联形成以淮海战役为主线的红色文化景观带[3]。濉溪芜湖现代产业园以“加强南北合作共建”核心,加速产业集聚,招募文化创新产业加盟,为文创产品的开发开辟了有利环境。

宿州作为安徽省重点地级市,在“十三五”期间大举开展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文化创意等项目,总投资达到3772.57亿元,项目年产值达27亿元。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宿州文创产业的发展迅猛,大批文创产业落户该区,为安徽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除泗县隋唐古运河文化旅游城与灵璧奇石产业外,萧县书画贸易逐渐打开市场,县内书画市场林立,带动了书画交易规模化发展。此外,以马戏文化、陶瓷文化、漕运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相继崛起,打开了宿州文创事业发展的新面貌。

(二) 存在问题

1. 文创产品开发观念不强

文创产业有别于传统文化产业,是在原有的文化体系上加以创新运用,实现文化传承思维与途径的创新、文化产业结构的创新等。我国文创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公众对于文创产品的认知较少,加之专业文创人才的缺失,致使文创产业很难在文化市场打开局面[4]。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民众未能对文创与传统文化产业做出明确区分,忽视文创产品的创新意味,只是将其等同于常规文物复制品,使其创新价值被掩埋;另一方面,文创产品的开发得不到有利扶持,导致部分企业以量化的方式大批量生产质量低下的产品,这些缺乏趣味及内涵的产品不受市场青睐,更对文创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从整体环境来看,我国缺乏文创产品开发的肥沃土壤,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各文化部门间的各自为政等,也使得文创市场鱼龙混杂,导致文创产业的发展偏离正轨[5]。

2. 缺乏人员与技术支撑

通济渠安徽段依附于悠久的历史,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与风格,这为当地文创产品开发开辟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因循守旧”却是该区域文创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当地传统文化产业对文创的接受度不高,仍以旅游观光作为主要发展途径,文化宣传、产品研发上也大多遵循传统思路,缺乏创新力。另一方面,该区域也缺乏对文创专业人员的培养与扶持力度,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局限于历史、考古、博物馆等,且人才质量青黄不接,青年从业者稀少,导致文创产业整体结构与思维的固化。

3. 文创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通济渠安徽段文创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竞争力的缺乏、品牌价值的缺失都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无疑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却也为文化市场的运营与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一方面,相关产业缺乏对漕运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扭曲或误解了文化的精神内核,致使文创产品成为不伦不类的劣质成品。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一味的迎合消费者口味进行设计,单纯的将潮流元素融入到产品设计中,抄袭之风盛行,也导致文创产品最终被打上“低俗”的标签。文创产品的研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既需要从业者认清从业市场的发展规律,又要具备扎实的历史文化基础,且能够以创新的思维投入到产品研发中,而通济渠安徽段文创开发落后的现状,也恰恰印证了其文创团队质量堪忧的真实境况[6]。

4. 缺乏对文创产品的多层次开发

商业化发展布局下,通济渠安徽段想要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带,必然要综合考量地理、人文、经济等多重因素,突出地方历史文化内涵,为自身赢得独一无二的文创品牌优势。然而,纵观漕运文化下的文创产品开发现状,相关企业并未能强强联合形成有效产业链,组织内部协调性较差,研发、投入生产、营销等流程不明晰、不透明,缺乏宣传、反馈等必要环节,最终无法形成产业链闭环[7]。在对文创产品的研发方向上,通济渠安徽段部分企业将漕运文化作为唯一卖点,但在设计环节缺乏创新,缺乏对现代科技手段的灵活运用,更缺乏对产品售后、服务等方式的创新,致使该区域文创产业整体缺乏吸引力。

三、通济渠安徽段漕运文化下的文创产品开发优化路径

(一) 明确开发观念,提供优质产品

消费者是文创市场发展的主要支撑,以消费者的品味为依据开展产品研发固然重要,但也应在遵循文化传承原则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标准的开展研发工作。鉴于此,通济渠安徽段在明确以漕运文化为核心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大市场调研力度,发挥文化传播的主要功能,实现对文创产业发展的精细化布局[8]。文创产业应明确自身研发主题,以漕运文化为背景,结合现代科技设计形成多层次的文创产品。漕运以“水”为生,以“船”为魂,在旅游项目中吐过普及水利知识,对船只进行艺术加工等,构建起独特的文化氛围,以实现对漕运文化内涵的具象化表达。

优质的产品是产业得以在市场屹立不倒的根本。对此,通济渠安徽段文化产业应进一步加强对文创产品的质量把控,明确地方政府、文化部门相关职责,细化文创市场管理标准,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文创产品开发创造良好环境。安徽省应将文创产业的持续发展提升到战略性高度,系统性分析与解决文创市场混乱现状,充分把握信息化时代发展机遇,带动漕运文化乃至地方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9]。

(二) 加强产品研发,注重人才培养

自2010年以来,通济渠安徽段携手沿途城市建立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然而,由于缺少专业研发团队的参与,导致文创产品粗制滥造,引进团队过分强调商业化开发,而忽略对历史文化的深入解读,最终也导致文创产品不被接纳与认可。

当代企业的竞争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文创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通济渠安徽段文创产业应紧抓历史资源优势,积极弘扬漕运文化,依靠历史名胜古迹打造风格独特的文创产品,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文创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引进与培养专业人才,实现企业与高校间强强联合,为微创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产业自身也应进一步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吸纳与培养,设立独立文创产品研发部门,实现对工作内容与经费的独立管理。相关企业可谓专业人才提供丰富的学习与交流机会,联合高校开办文化竞赛、作品展览等活动,使文创团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三) 汲取优质创意,加速品牌建设

在文化产业的经营体系中,品牌的价值往往大于产品本身的价值,文创产品也不再局限于实物,也有可能是一个概念、一个灵感,为寻求文创产品的多层次研发,品牌建设则是必然。例如,我国各大博物馆将最珍贵的馆藏文物作为标志印于纪念币上,这些图案成为了博物馆的一种象征,更是一张独特的名片。通济渠作为隋唐大运河的第一段工程,是中国漕运文化的开端,因此,通济渠遗址的景观可作为该区域独特的标志性图腾。再如,泗县的戏曲人物、濉溪的唐宋词瓷器、灵璧的钟馗画等都是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标志,也是地方文创产业品牌设计的灵感所在。通过品牌为自身赢得更长远的经济效益,品牌化下的文化建设亦能使产业在市场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从而进一步带动通济渠安徽段文创产业的发展壮大[10]。

(四) 深化多方合作,拓宽产业链条

通济渠安徽段文创产业在漕运文化的扶持下,应更加明确自身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规划好产业发展的大方向,在与地方政府、文化部门的通力合作下不断拓宽产业链,为自身赢得更长远的发展。一方面,文创产业应明确阶段性发展任务,做好前期调研与学习,制定条理清晰的研发计划;在中期产品设计与生产加工环节做好质量控制,配合有关部门完成质量检测、产品评估等环节;依靠新媒体加强产品宣传,实时掌握消费者反馈信息,调整下轮研发方案,为文创产业赢得良好口碑。此外,通济渠安徽段文创产业应进一步加强与知名企业间的合作,加强与文博单位的交流协作,积极打开自身知名度,使品牌价值不断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通济渠安徽段漕运文化扶持着地方文创产业的发展,地方文创产业也应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创新文化产业发展观念,创建专业文创研发队伍,创造优质漕运文化品牌,在“三创”原则下明确文创产业发展道路,推动漕运文化的传承,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创新发展与应用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安徽文创文化产业
《安徽记事》
陶溪川文创街区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