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证分析 *
2022-11-25徐立恒
徐立恒
(安徽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面对疫情,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无私抗疫,危险逆行者有之;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牟取暴利的亦有之,甚至趁人之需,借机行骗、诈骗钱财的也有之,社会职业道德体系受到巨大的冲击。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在校期间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建设是他们成人、成才,步入社会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课题组在疫情期间以网络调查的方式对某财经类综合性大学的学生进行了职业道德教育的调查研究。
一、调研基本情况分析
财经类专业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职业道德教育的受众,他们既有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般性,也有未来从事经管行业的特殊性。由于受疫情的影响,本次调查依托问卷星调查平台,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共收回反馈信息1340份,有效答卷1340份。本次调查涵盖了会计、金融、国贸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学历层次的学生。本科与研究生的比例是25:1,本科学历的学生占的比重较大。在本科学历层次中,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与大三学生、大四学生分别占比例为30.6%、47.46%和17.91%。
(一)职业道德教育在所在高校的开展情况
在“你在大学期间进行过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学习吗?”问题中,57.1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是分散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中的,27.07%的学生选修过自己认为是职业道德课的课程,12.03%的学生认为专业课老师提出过职业道德的问题,另有2.26%和1.5%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上过职业道德教育课或不认同职业道德课学习。
在“你所在高校每学期用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时间?”问题中,认为每学期在6个学时以上的学生占比38.35%,认为“4~6个学时以内”和“2~4个学时以内”的学生分别占比为22.56%和30.83%,也有8.27%的人认为学校基本上没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在“你认为你的学校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吗?”的问题中,15.04%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视,54.14%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视,30.83%的学生认为一般。
调查显示,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和教师的经验丰富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显然是老师的个人行为,而不是课程安排要求所致。大部分学生认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没有学分要求难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二)大学生对经管类行业职业道德的认识情况
在“你认为当前经管行业(金融、会计、事务所、银行等)的职业道德状况如何?”问题中,7.52%的学生认为“很好”,比较令人满意,52.63%的学生认为“比较好”,可以满意但有不足,39.1%的学生则认为“一般”,也有0.75%的学生认为“很差”。在经济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和经管类行业相接触,人们对于获得高品质的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你认为职业道德对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作用”问题中,认为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学生占比67.67%和29.32%,认为一般的学生仅占比3.01%。可见学生普遍认为职业道德对于未来大学生就业是重要的,这与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设置形成反差。
在“你认为用人单位最不愿意录用人”的问题中,认为“没有责任心”的占比最高为35.34%,其下是“没有专业技能”占22.56%,“不安心本职工作”和“不诚实”持平占19.55%。
在“你认为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哪个对学生更重要?”问题中,16.54%的学生认同学历学位,60.15%的学生认同职业技能,21.05%的学生认为是职业道德,也有2.26%的学生认为是人脉关系。
调查显示,虽然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职业道德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性,也认为社会中经管行业的职业道德需要继续提升,但对于自身来讲更愿意有一技之长作为谋生手段,而不是把秉持职业道德作为事业发展的基础。
(三)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情况
在“你认为对你的价值观影响最大的是?”的问题中,认为是同龄人的占比21.05%,认为是父母的占比41.35%,认为是教师的占比16.54%,认为是网络、书籍等信息载体的占比13.53%、5.26%,认为是其他因素的占比0.75%(有学生认为以上因素都有影响,没有最大因素,也有同学认为是在所处环境中接触最多的人)。对于教师的认同感低于父母和同龄人,这与学校要发挥立德树人教育目的存在差距。
在“你认为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包含的最重要的内容是”问题中,考虑到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比较多,此项设了一个多选题,从选项的选择程度上看,学生认为职业素养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最为重要,有93.98%和90.98%的学生进行了选择,其次是敬业精神的培养占85.71%,而选择无私品质培养的学生占42.86%。
在“你认为高职职业道德课的设置应该是?”问题中,认为“非常重要,应该单独设置”的学生占比35.34%,认为“比较重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类等课程都涉及到就可以”的学生占比37.59%,认为“比较重要,最好和专业课结合,在专业课中渗透就可以”的学生占比26.32%,也有0.75%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是学生就业以后的事,学校里不应该设置这门课”。说明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的认同感有待提高。
在“你认为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采取的主要方式是”问题中,考虑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本问题设置的是多选题,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多种教学方式。认为“进行职业道德课讲授”的占比例为61.65%,认为“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的占比例最多为85.71%,学生更愿意把职业道德教育看成是一种专业知识技能,认为“到相关企业或实习基地学习”的占比例次之为70.68%,学生们愿意接受丰富教学形式,认为“主题讲座”和“平时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的分别占比49.62%和45.86%。
在“你认为学校开展职业道德课考核应该采取方式是?”问题中,认为考试的占3.76%,考查的占49.62%,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结合的占45.11%,不用开设也不用考试的占1.5%。
调查显示,说明学生普遍愿意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并以合理的方式进行考查,不能仅仅当做一门知识课进行课程教学,应该结合实践教学的手段。
二、高校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来看,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不管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建设上都存在一些问题,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标准难定,职业道德教育难以引起足够重视
在激烈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培养质量和就业率成为高校评价的重要依据。从教育实质看,普通本科院校教育仍然是一种专业性教育,课程设置往往更偏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普通院校的培养模式是以学科专业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毕业学生在就业时通常会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合适的职业,从而在相对熟悉的领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意识范畴,不像其他培养内容,没有具体的标准可遵循,所以普遍存在职业道德教育动力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培养大学生未来职业需要的专业能力是高校首要的教学任务毋庸置疑,但忽略了职业道德的培养反而会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发挥。
(二)学时受限,职业道德教育难以形成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渐进式德育培养的重要保证。虽然职业道德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仍有一些本科院校教育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与有明确职业指向的高职高专院校密切相关,本科学生从业自主选择性高,职业道德教育是大学生走上社会具体从事哪个行业以后的事,高校没有教育的义务,不需要学时加以保证。同时,教育学规律表明,职业道德教育也要遵循一个从认知、认同到实践的教育规律。职业道德的培养,实践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在校大学生毕竟不能直接从事社会职业实践,也不能通过职业实践检验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缺乏实践也是职业道德教育难成体系的重要原因。
(三)发展受限,职业道德教育难以吸引师资力量
教师是高校施教主体,教师对待自身职业所表现出的热爱奉献敬业精神、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等教学行为活动对学生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在高等教育中,德育相对于智育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客观上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在职称聘任、晋级中不占优势,从而直接影响教师的发展意愿和精力分配。职业道德教育与公共课中的思想品德修养等相关课程相比,它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职业道德的体现是通过职业行为展现的,由此,职业道德教育要与具体的实际问题相联系,这必然涉及到专业知识。在专业课教学中虽然也有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但不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专业老师从事相关问题的研究,不能作为学科专业的研究成果,吸引不了老师的注意力和重视程度,也严重影响到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
(四)学用脱节,职业道德教育难以满足岗位需求
道德素养的提高需要个体在解决道德矛盾与冲突的过程中逐步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也需要相应的职场环境才能检验和提高。而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受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下进行的,与社会上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各种用人单位来说,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离单位实际需求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对入职的学生更注重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学习能力和融入能力,而不仅仅是成绩单上的分数。学生在未来对待工作的状态,很大程度上是和工作态度与思想品质密切相关的。大学生在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的欠缺,就会使人才供应和市场需求的矛盾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的就业前景。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展时代内容体系,增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力
在现代社会,生产关系是人和人之间基本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客观条件的改变,面对新的生产关系,人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改造,职业道德内容体系也会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发展。
一是无私品质的培养。作为社会主义的从业者应当具备无私奉献基本品质。无私并不是人性上的所谓“无私”,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1]而是作为“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的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2]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弘扬无私奉献精神。职业道德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基本素质、克己奉公的工作态度、破旧创新的精神风貌,使之成为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基础条件。
二是法律底线的培养。古罗马时期,法律被认为是“善良公平之术”,是“公正与公平的艺术”。我国古代认为“法”源自“道”,是在道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内容,正所谓“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可见,我国和西方一样都是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法律。法律的运行,根本上是维护道德,保持公平的根本保证。在当今经济社会,一些行业人员为了追求利益而触碰法律底线,一失足成千古恨。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养成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意识,才能保证在未来行业中行稳致远。
三是敬业精神的培养。自社会分工、职业产生之日起,敬业始终是一个群体、一个人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保证。职业道德教育就要使大学生明白爱岗敬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用职业的精神和敬业的态度,促进事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职业道德教育所提倡的敬业精神不仅体现在对岗位的热爱和投入上,也体现在对职业的发展规划、负责担当和团队合作等的形成和培养上。
(二)突出院校学科特色,提高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吸引力
高校大学生教育培养在注重特色专业建设的同时,“德以业生”,职业道德教育也要突出高校特色,在专业建设中突出课程思政作用,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协同发展。
一是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科专业的融合。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表现,并通过未来行业行为表现出来。可见,职业道德的表现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某个专业行业体现的,职业道德与所从事的专业密不可分。由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注重与学科专业相融合,协同发展。在学科专业教学中,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鼓励教师实施课程改革,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突出学科全面育人的作用。
二是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学科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并不是精通专业就能成为未来优秀的从业者。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很多金融案件,都与案发人职业道德的丧失有着密切的关系。注重选拔和组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专门人才梯队,增进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技能,以嵌入专题、独立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效果。职业道德教育成果可以作为评任职称的有效成果,吸引和引导教师形成学科育人与道德育人并重的意识。
三是在专业教材编写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科专业的教材成体系建设不断完备。但所涉及的与从业密切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却需要由院校和专业人才共同引领和制定。同时,在专业教材中,尤其是基础教材中,均应涉及一定的职业道德的内容,即专业教材告诉学生这个专业是什么,做什么的同时,也要告诉他们这个专业不能做什么,怎么做是规范的、职业的,怎么做是不对的,甚至违法的,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时,培养其一定的职业操守。
(三)结合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亲和力
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决定了大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接受程度。新时代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不同,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施教者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在实施职业道德教育时,要充分认识青年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提高广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学习兴趣和认同程度,提高教育效果。
一是注重养成大学生职业道德的思维习惯。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青年学生在了解基本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将职业道德内化于思想深处,养成职业道德的思维习惯。职业道德思维习惯既体现在显性的职业道德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上,同时也存在于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思维导向上。
二是注重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为的反复表现为习惯。[3]养成大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就是要从思想上引领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精神的重要性,通过在校期间开展学习和职业生涯设计,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相关课程,让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对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就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职业需求与国家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相一致,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自觉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三是注重大学生职业道德决策能力的培养。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治理的阶段,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判断事物对与错的能力上也相对较弱。决策能力的不足会导致学生看待问题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同时也会因为某些偏激观念的存在酿成职业行为的不良后果。因此,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具备职业道德决策能力,让学生在决策能力的锻炼中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与困难,对其未来职业生涯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