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游戏计划“撬动”幼儿的深度学习
——以大班幼儿为例谈谈游戏计划的有效运用
2022-11-25杨秋慧
■文/杨秋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所谓游戏计划书是指幼儿对游戏内容、游戏过程、预期结果等进行的大致设想,它包含游戏参与者、游戏地点、游戏材料、游戏情节等预设内容。在幼儿进行自主制定、实践、分享的同时,教师基于观察有效地给予支持,能为幼儿创造表现及深度学习的机会,促使幼儿获得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一、重“识”游戏计划,让深度学习更有可能性
(一)师生共认同,让计划富有意义
1.教师层面:“学”和“理”。在课程游戏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教师自身教育理念的更新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可以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式的系统学习。“学”,教师可以以“游戏计划”为关键词借助各类学习平台进行检索式学习,并通过自上而下的主题推荐式学习和自下而上的自荐式学习,更新对游戏计划的理性认识,最终形成以“游戏计划”为主题的阅读书单,从而为自身教育实践赋予理论支撑;“理”,教师可以基于学习梳理游戏计划与幼儿深度学习之间的关系,借助专题式研修、浸入式研修活动,在智慧的碰撞中及践行践思中厘清游戏计划在日常游戏实践中的思路,重新认识游戏计划的价值。
2.幼儿层面:“识”。“识”,基于大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点,他们在行动之前往往对自己要做的事情会有大致的想法。大班幼儿的行为相较小中班幼儿来说,会少一些盲目性,多一些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教师可以和幼儿共同梳理游戏计划。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日常谈话、主题式谈话等活动,与幼儿一起聊聊“游戏计划”,话题可以是“什么是游戏计划”“我们为什么要做游戏计划”“游戏计划和我们的游戏有什么关系”等,通过幼儿与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思维的碰撞,帮助幼儿重新认识游戏计划,促使幼儿认识到游戏计划的重要性。
(二)行动认同,让计划发挥作用
1.教师层面:“践”和“明”。“践”,鉴于对游戏计划的价值认知,教师应结合大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对幼儿进行跟进式指导,提高深度学习发生的可能性。如在各类游戏中,教师要和幼儿共同确定游戏计划的相关内容,即游戏参与者、游戏地点、游戏材料、游戏情节等预设内容,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认同游戏计划,明确游戏计划所应涵盖的内容。“明”,在幼儿认同游戏计划的前提下,教师要重视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及学习与发展的实际需求,让幼儿自主确定以适宜的方式呈现游戏计划,如表格式、自主构图式等。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做到“退位”,切勿以自身为主导“教”幼儿如何制定游戏计划,而是应该“放手”,让幼儿自主设计游戏计划,而后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寻找更适宜的游戏计划呈现方式,再将个体经验转化为集体经验,最终确定幼儿所认同的方式,真正地从幼儿的需求出发确定游戏计划的呈现方式,从而帮助幼儿明晰制定游戏计划的思路。
2.幼儿层面。“理”和“行”。“理”,基于大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点,教师需要在游戏前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注游戏计划,帮助幼儿梳理游戏思路,为游戏的开展做好相关准备。教师可以以回顾的方式,让幼儿回忆自己在游戏计划制定中的实际想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共同讨论解决方案,旨在帮助幼儿进一步整理游戏计划制定的思路。“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围绕游戏计划进行分享、交流,不断完善游戏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从而让游戏计划真正发挥价值。
二、“追随”游戏计划,让深度学习持续“萌芽”
(一)观察解读,让计划联动游戏
观察是教师日常教育实践中的必备技能之一,教师在引导幼儿设计游戏计划后,要善于观察解读。教师要观察游戏计划的可行性。一察游戏计划的内容是否合理。基于幼儿设计的游戏计划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第一,在游戏前,教师可以简单了解幼儿设计的内容,并结合计划的合理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加强幼儿游戏计划的可操作性;第二,把主动权交给幼儿,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所设计游戏计划的可行性,从而发现问题所在并及时进行调整优化,帮助幼儿逐渐掌握制定合理游戏计划的方法。二察游戏计划是否能和幼儿的实际游戏相匹配。在游戏计划制定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关注幼儿的游戏是否与其制定的游戏计划相匹配。当出现幼儿的游戏与计划不匹配时,教师不要急于干预,而是应观察解读幼儿行为并找出背后的真正原因。教师可以从这几个角度进行思考,如“游戏计划的内容是否太过局限以至满足不了幼儿现实的游戏需求?”“当计划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是否能成为优化调整游戏计划的契机?”等。教师基于以上的思考再通过相关引导,让幼儿知道游戏计划是可以结合游戏需求进行合理调整的。
(二)悉心追随,让计划推进游戏
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明晰自身的角色定位,基于幼儿的游戏计划,追随幼儿的游戏,及时捕捉幼儿在游戏中深度学习的机会,有的放矢地进行支持。一追游戏深度的可能性。在幼儿执行游戏计划时,教师可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当发现可能生发深度学习的契机,教师可以作为引导者,以适宜的方式进行适当点拨;也可以作为游戏的合作者,在了解幼儿真正游戏意图的前提下和幼儿共同商讨下一步的计划,并引导幼儿在游戏计划中呈现自己的想法并尝试实施,从而促使游戏向深度发展。二追游戏的推进。作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教师要随时关注幼儿的游戏动向,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需求,给予合理的游戏“支撑”,挖掘幼儿在游戏中更多的可能性,从而让计划推进游戏的同时推动幼儿的发展。
三、“用”好游戏计划,让深度学习被“撬动”
(一)连续“用”,注重计划的连续性
计划可分为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游戏计划也是。基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其对事物的专注力及探究能力都在逐步增强。因此,在计划的制定中,教师可以逐渐尝试改变计划的使用周期,在幼儿能熟练“驾驭”游戏计划的前提下,从制定游戏日计划到制定游戏周计划再到制定游戏月计划,关注游戏计划的连续使用,让“一次性游戏计划”转变为“连续性游戏计划”,从而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例如,在户外玩沙游戏中,大班幼儿想搭建沙水长城。基于幼儿的活动意图及游戏主题,教师可以先和幼儿讨论相应的游戏周计划,在一周游戏中按照游戏计划逐步开展,给予幼儿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搭建心中的沙水长城。而在实际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自发地关注到沙水长城的整体布局、沙水结合、沙子与积塑的组合等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在游戏计划的引领下,幼儿的合作交往、语言表达、数学认知、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均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二)灵活“用”,重视计划的可调整性
在游戏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到计划的“可调整性”,让幼儿在统筹执行计划的同时结合游戏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必要、适当的调整,从而让游戏计划更好地服务于幼儿的游戏,让计划能直观呈现幼儿的思维过程。教师应让计划中的“调整”看得见,从而直观地呈现幼儿的思考轨迹,如利用不同颜色的画笔进行标注,让游戏计划的调整一目了然等。
例如,在建构游乐园游戏中,幼儿第一次搭建了游乐园里的海洋馆,他们结合游戏意图设计了游戏计划表,但是在游戏实践中发现了许多问题。于是,在第二次搭建前,幼儿分享交流了上次搭建海洋馆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在原先的计划中增加了游乐园的停车场,同时还增加了部分材料。经过小组式的讨论之后,幼儿一起调整优化了游戏计划书。在这一系列的搭建活动中,幼儿关注到建构场所的合理规划、建构主题内容的合理性、同伴合作的必要性等,并能围绕建构材料合理删选这一问题进行思辨,最终认识到了建构游戏中材料选择的重要性。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在体验搭建快乐的同时获得了多元的发展,促进了深度学习。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灵活地使用游戏计划,因地制宜地调整游戏计划,让游戏计划为幼儿的深度学习提供助力。
(三)整合“用”,关注计划与评价的整合
在幼儿实施游戏计划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关注游戏计划的连续性、可调整性,还要关注游戏计划的整合利用。在幼儿游戏前、后乃至游戏中,教师都可以让幼儿围绕游戏计划进行分享、交流,旨在通过游戏计划引发幼儿对游戏前、中、后的思考,反思游戏的整体情况。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用自己理解的符号记录在游戏中的所见、所思、所想,从而促进幼儿自身评价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户外娃娃家游戏中,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在游戏前共同制定了游戏计划,并在游戏结束后通过绘画表征的方式结合游戏计划进行了游戏回顾。在游戏分享环节,幼儿结合自己的游戏计划娓娓道来,清楚而连贯地讲述了自己的游戏过程,“今天我们蝴蝶组一共6个人一起玩了娃娃家游戏,在游戏前我们进行了游戏的分工,小红和小明负责厨房工作、小兰和小伟负责维修娃娃家的小路、小花负责在农地种花,我们玩得非常开心。但是在游戏后我们发现,计划制定得还不够全,我们应该是6个人,却只画了5个人,把小芬忘记了。她负责我们娃娃家的打扫工作,所以我们在游戏后又把她增加到了游戏计划中。下次在制定游戏计划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好,把每个人都设计进去,这样游戏计划才完整”。
总之,游戏计划在幼儿的游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结合相应年龄段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关注到游戏计划中有助于幼儿深度学习的契机,有的放矢地进行观察与支持,让游戏计划“撬动”幼儿的深度学习,从而真正发挥游戏计划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