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路径下传媒在城市内涝灾害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2022-11-25滕宏斌
滕宏斌
浙江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00
引言
城市积涝使得城市交通大面积瘫痪,城市基础设施损失严重,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在积涝发生时,如果能够对内涝状况进行实时、动态、连续监测预警,则对于有效地防灾减灾可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大众传媒作为重要的社会舆情系统,在发现、采集、传播危机可能发生的信息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若能够掌握突发事件风险演化规律,在灾害来临前及时向公众与有关部门预警,则可最大限度地化解危机或使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云计算”的兴起,催生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方法。传媒预警、舆情监测等都是新兴的大数据研究领域,而基于传媒大数据预警的城市内涝预警更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本文以国内外城市内涝灾害应急管理、城市内涝灾害的预警为切入点,参考了传媒舆情对城市内涝灾害预警的“潜伏-爆发-蔓延-反复-消退”的演化方式,并从城市内涝灾害专题数据库的建设、预警信息可视化、丰富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等方面阐述了传媒对城市内涝灾害预警的具体策略。
1 风险社会与传媒预警
现代社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社会预警主要是中长期预测;传媒预警是社会预警的一部分,由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传媒预警更强调预警的及时性,因此其预警的对象是即将来临或处于萌芽状态的各类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这也是传媒的社会责任所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传媒预警功能逐渐受到社会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尤其是近些年来,各种自然灾害事件频发,强化传媒预警功能、建立完善的传媒预警机制势在必行[1]。预警需要量化特征,即当前状态中影响趋势的特征,具有临界极限,而临界极限是基于过往经验和基本规律的量化反映,没有量化特征,预警就没有依据,没有依据就不能发布预警。传媒预警不是预报灾害本身。在大数据的环境下,传媒可通过数据挖掘历史数据,发掘报道信息之间的相关性,找到基于过往经验和规律的量化特征,得到预警信息,发布预警新闻,这就是传媒预警。
2 传媒对城市内涝灾害预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传媒对城市内涝灾害预警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技术的发展,虽然还无法准确预报城市内涝的发生,无法阻止城市内涝直接带来的灾害,但却可以预测城市内涝次生灾害和间接灾害所带来的风险。
在大数据时代下,传媒可以通过发布预警新闻来实现传媒转型。具体来讲,就是传媒可充分利用所掌握的海量历史数据,组建预警新闻采编队伍,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独立采集、处理各种预警信息,针对各行各业发布不同的预警新闻,提醒社会和公众提前做好应对。这样转型后的媒体,既可以发展传统业务,也可以通过预警信息发布对社会产生正向价值。这对媒体和社会公众来说,是双赢的局面。
2.2 传媒对城市内涝灾害预警的可行性
首先,传媒可以根据掌握的情况及时警示可能发生的疫情、骚乱等,促使相关部门尽快采取必要的医疗和心理救援防范措施,减少疫情和心理崩溃风险产生,从而尽可能避免灾民生命财产损失,传媒在信息搜集和发布上的优势,为其实现预警功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
其次,在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下,新闻中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被主动的采集,并通过相关技术进行过滤、分析等。利用大数据技术,充分挖掘历史新闻数据,来研究判断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掌握事物风险演化的规律,发布预警新闻,能起到传媒预警的目的。
第三,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高度重视舆情分析、研判、预警,不断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包括传媒预警在内的社会预警体制机制。这些重大举措和政策导向为我们开展传媒预警提供了重要保障。
3 大数据路径下传媒对城市内涝灾害预警的实现
3.1 传媒对城市内涝灾害预警的方式
3.1.1 传媒对城市内涝发生的监测预警。对于城市内涝灾害而言,传媒的监测预警有其特殊性。现阶段,城市内涝预报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大难题,但随着发达国家先进城市内涝探测技术的发展,城市内涝预警变得可行。城市内涝预警是在城市内涝已经发生未造成严重灾难之前发出警告。因此对城市内涝灾害监测预警的着重点应放在传媒发布城市内涝到来的信息方面。这就需要从完善城市内涝预警系统入手。
城市内涝预警系统,是指实现城市内涝预警的配套设施。内涝预警系统基于实况雨量监测和模型水深模拟结果制定了易积涝点风险预警等级。设定易积涝片(点)的致灾雨量阈值和制定积水深度风险预警阈值,当关联的自动雨量站雨量或模拟积水深度超过相应的阈值时,发布城区易积涝片(点)的风险预警,同时提供易涝区(点)详细情况的介绍,以利于开展相关气象服务[3]。公众通过电视、广播和手机接收到预警信息,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
3.1.2 传媒对城市内涝灾害的风险预警。破坏性城市内涝发生后的极短时间内可能会出现公共交通停运,供水、供电、供气生命系统破坏、交通中断、通讯中断等直接灾害,接着会可能会出现滑坡、泥石流等衍生灾害。由于通讯中断,灾民难与外界取得联系,也无法顺利获得城市内涝灾情等相关信息,谣言就会到处传播,从而加重灾民心理负担;供水、供电、供气的中断,也会使灾民产生恐慌;同时,由于交通、通信系统中断,外界物资无法顺利抵达灾区,更会加重灾区民众的恐慌。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内涝灾害发生在城市和农村,所造成的衍生灾害是不完全相同的。城市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工业生产集中、多种市政设施集中。城市内涝灾害多表现为道路封闭和城市生命线基础设施的破坏,比如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的中断等;更严重的还有可能引发危险品泄漏、公共交通人员被困等。由此也可有可能引发各种社会性灾害,比如停工停产、经济失调、社会混乱等。而就农村城市内涝灾害而言,则更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传媒在进行风险预警时,也应针对城市内涝灾害或农村城市内涝灾害的不同特点发布特定的预警信息。
3.1.3 传媒对城市内涝灾害的概率预警。暴雨灾害是汛期易发的重大气象灾害之一,因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时有发生。传媒对城市内涝灾害进行预警还可在预测城市内涝灾害等级方面发挥作用[4]。传媒概率预警既可争对城市内涝灾害本身,也可针对国民经济行业,也可针对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传媒根据数据库推断出城市内涝灾害在某个时间段、某个地点发生的概率,或某些行业可能受较大影响的概率,或某些职能部门可能受较大影响的概率,进行概率预警,提醒公众和相关部门做好应急准备,加强防涝、抗涝知识的宣传,以减少灾害损失。
3.2 传媒对城市内涝灾害预警的策略
3.2.1 建立城市内涝灾害专题数据库。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提高传媒预警能力,既需要转变传统新闻报道理念和新闻生产模式,还应建立一个城市内涝灾害传媒预警数据库。传媒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建立独立的数据分析部门,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相关性”研究,在城市内涝灾害发生时,对数据库进行紧急调用和分析,通过已收集、整理和储存的突发事件信息,对城市内涝灾害风险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和判断,由个案分析转变为系统分析,由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由随机预警转变为趋势预警,进而发布预警新闻,有效减少城市内涝灾害损失。
3.2.2 实现城市内涝灾害预警信息可视化。大数据时代,对数据的分析和报道已成为新闻的重要来源。数据可视化不是单纯的呈现数据,是对可视化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同时,挖掘出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或重要关联,然后使之呈现出一个合理的数据发展趋势[5]。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的可视化服务可以在数据采集完成后即刻生成。传媒建立城市内涝灾害数据库,不单只是数据的整合,还要求在数据采集完成之后实现预警信息的可视化,从而揭示事物风险演化的规律。城市内涝灾害发生时,灾民处于痛失家园的悲怆中,难以全力去关注其他可能带来更大危害的预警信息。传媒尽可能使预警信息形象化、可视化,以便发布让灾民和社会其他公众一目了然的预警新闻,以最大可能地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3.2.3 丰富城市内涝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微博、手机终端等新媒体已经被政府和公众广泛使用,在预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应急通信、应急广播电视保障工作体系,建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在学校、车站、旅游景点、写字楼、商场等人口密集的场所,多设置移动电视、触摸媒体、广播等信息接收终端。传媒扩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在城市内涝灾害风险来临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渠道和互联网弹窗、手机短信等新媒体渠道传播预警信息,让更多部门和社会公众接收到城市内涝灾害预警信息。此外,当前中央还在大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三网”融合发展,以新媒体为主要载体的多维立体预警信息社会传播网络还将大大延伸[6]。
3.2.4 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城市内涝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其成为一项重要的基本法律制度。传媒与交通部门、国土资源部等协调联动,在运用已有的数据库基础上了解及时的交通信息和次生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可以更及时准确地发出预警信息,防止抗涝救灾物资运输车辆等经过时遭受次生地质灾害等,避免更大损失。同理,传媒与卫生部协调联动,及时掌握灾区医疗情况,对可能出现的传染病等疫情进行预警,减少疫情出现的可能性。
因此,传媒预警作为应急管理的一部分,在城市内涝灾害发生时,与政府部门的相互配合,对发布即时有效地预警信息,对人力、财力、物资、基本生活、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治安维护、人员防护、通信、公共设施的保障是十分必要的。
4 结束语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传媒预警功能的实现离不开政策、法律的保障。在政府的掌控下,媒体宣传功能突出而预警功能弱化,尚且不能做到自发、系统地发布预警新闻。政策的制定可以向传媒预警适当倾斜,从而加强传媒预警管理,从体制、机制、法制上保障传媒预警功能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