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祯根刃针治疗髂腰肌劳损腰痛临床经验
2022-11-25章浩冯祯根
章浩 冯祯根
腰痛是临床常见病,部分患者除腰痛症状外,还有腹股沟区压痛和(或)大腿前侧疼痛及感觉异常等症状。冯祯根是浙江省名中医,金华市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用各种针法治疗各种痛病、中风病、代谢病等,在治疗髂腰肌劳损引起腰痛方面收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冯老师,将其刃针治疗髂腰肌劳损引起腰痛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疾病概况
髂腰肌是人体屈髋功能最重要的肌肉之一,随着现代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人们屈髋久坐,使得髂腰肌长时间处于紧张、挛缩的状态。髂腰肌劳损多由于髂腰肌受到慢性或突发的拉伸、扭转等损伤,导致髂腰肌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产生腰、腹、髋、股等部位疼痛的一种病症[1-2]。临床症状主要为背、腰、骶部、患侧腹股沟区酸胀疼痛,伴随患侧大腿前部疼痛和(或)感觉异常等,通常平路行走活动时正常,主动屈伸髋关节时疼痛出现或加重[3]。冯老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髂腰肌劳损引起腰痛的诊断标准:(1)患者腹痛、背下部痛、腰痛、腹股沟和大腿上部痛;(2)患者从坐位站起时疼痛加重,甚至起坐困难;(3)部分患者有腰椎侧弯;(4)患侧腹股沟中外1/3处、腹直肌外缘、小转子压痛,胸12~腰5 棘突叩击痛;(5)髂腰肌紧张试验阳性。
目前针对髂腰肌损伤,西医治疗以口服非甾体类药物消炎止痛为主[4-5],效果并不理想。严重时可考虑局部药物注射治疗,包括局部麻醉药物[6-7]和肉毒素A[8],但操作定位难、风险高,效果仅能维持3~4个月[9]。
2 从“经筋”认识髂腰肌劳损
《素问·痹论》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灵枢·经脉》云“筋为刚,肉为墙,机关者,关节也”,指出经筋与机关(关节)间的密切联系,即经筋维持人体关节的正常活动与稳定。当人体活动超过一定范围或维持的时间过长,就会产生经筋损伤,引起经筋的病理改变[10]。因外伤、慢性积劳、血气不足、感受外邪等因素导致局部“筋”的紧张痉挛,“尽筋”处张力长期增加,最终形成病灶点而影响经筋的功能,导致经筋疾病的发生。
冯老师认为,髂腰肌劳损的中医病机实质是经筋病变,髂腰肌的走向与足太阴经筋的循行相吻合。《灵枢·经筋》描述足太阴经筋“……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胁,散于胸中;其内者,著于脊”。虽然腰大肌体表的投影在足太阳经筋的范围,但其循行与足太阴经筋的“其内者,著于脊”是吻合的,腰大肌起于胸12 椎体下和全部腰椎的横突,发生损害时可触及肥厚、条索、硬结和压痛点,即腰椎横突1~4;髂肌位于髂窝内,起自髂脊,骼前上棘常可触及痛性结节,即五枢次;腰大肌与髂肌肌腱下行汇合成髂腰肌,在腹股沟处通过腹股沟肌腔隙,在此处最常可触及痛性挛块,即府舍次、气冲次;腰大肌与髂肌共同止于股骨小转子及小转子囊,也可见病灶点,即髀关次。
3 注重触诊 寻找病灶点
冯老师对髂腰肌劳损的诊断,尤其注重触诊,认为寻找病灶点为治疗髂腰肌损伤的首要条件。《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有云:“以手扪之,……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筋强、筋柔、筋正、筋断、筋走……自悉其情。”医者运用拇指指腹或其余四指的指尖,顺着经筋在人体的分布,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轻到重地触诊检查,并结合患者的反应,寻找异常病灶点,并明确其位置、程度、性质,明确诊断,为治疗提供施术部位。
冯老师认为,髂腰肌劳损的主要病灶点分布位于髂腰肌的起止点、肌腹部[11],并提出针对髂腰肌在以下个四位置进行触诊查体[12]:(1)患者仰卧位,触诊髂腰肌远端止点,在股三角肌外侧壁深处,恰好位于股骨小转子上,此处即髀关次。如有损伤可引起的疼痛会牵涉到腰背部、大腿前内侧和腹股沟区域。(2)对患者患侧的腹股沟中外1/3 处的腹股沟肌腔隙进行按压,髂腰肌通过该肌腔隙下行,此处即气冲次、府舍次。损伤可引起腹股沟区疼痛,大腿前部疼痛及感觉异常。(3)检查者可以在骨盆髂嵴内,通过腹外斜肌腱膜,触诊髂肌的近端纤维。触诊时手指置于髂嵴内部,先在髂前上棘后方触诊,然后触诊到髂肌纤维,朝向髂骨进行按压,手指平行于髂嵴向前后滑动,此处即五枢次。如有损伤可引起的疼痛最有可能会牵涉到腰背部和骶髂关节区域。(4)患者俯卧,触诊胸12~腰4 椎体的横突部,是腰大肌在脊柱的起点,此处即腰椎1~4 横突。如有损伤可引起腰背部的疼痛,腹痛、异样感等。
4 擅用刃针治疗髂腰肌损伤
冯老师常选用气冲次、府舍次、五枢次、髀关次、腰椎1~4 横突为主要治疗点。患者侧卧或俯卧位,在上述常见治疗点寻找接近病灶压痛点并用龙胆紫标记笔作标记,用碘伏棉签常规无菌消毒。操作方法:选用0.5mm×50mm 的一次性刃针进行治疗。气冲次、府舍次:医者用左手四小指向内上剥离股动脉,在其外下方与皮肤垂直进针30~50mm,不做切割摆动,如患者有触电感,应当退针并调整方向针刺。五枢次:左手指向内上下压腹部,充分暴露髂前上脊内侧,右手持刃针进针,直刺达髂骨内面,达到病灶层后行纵行、横行切割3~5 下。髀关次:患者屈膝屈髋位,右手持刃针进针,与局部体表垂直进针后,达到病灶层后向膝关节方向行切割3~5 下,不可向内深刺,防止伤及股神经及动静脉。出针:不留针,用无菌干棉球压住进针点,迅速将针拔出,稍按压后贴创可贴,不留针。
5 验案举例
陈某某,女性,45 岁,办公室职员,2020 年10 月23 日就诊。患者平素长期伏案工作,1 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下腰部及左侧腹股沟酸胀疼痛感,久站、久坐及坐站转移时疼痛明显,向前弯腰、卧床仰卧位疼痛加重,侧卧位稍减轻,可缓慢行走,行走后腰痛可减轻,无肢体放射痛及麻木感。查体:胸12~腰1 棘突叩击痛,腰4~骶1 棘突叩击痛但未向下肢放射,左侧腰2~腰5 横突附近压痛,左侧腹股沟中外1/3 处压痛明显,左侧平脐外2cm 腹直肌外侧缘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双侧“4”字试验阴性,四肢腱反射正常,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涩。辅助检查:腰椎MRI:腰3/4、4/5 椎间盘轻度突出,腰椎退行性改变。中医诊断:腰痛,气滞血瘀型;西医诊断:髂腰肌劳损。选穴:左侧腰椎2~5 横突、五枢次、气冲次、府舍次。操作:采用刃针在以上穴位与局部体表垂直进针,达到病灶层后患者有强烈的酸胀感,不做切割,不留针,出针后贴创可贴。1 次治疗后患者即感腰部及左侧腹股沟疼痛明显减轻,坐站转移灵活,久坐久站后稍感腰部酸胀感,行走活动后可减轻。此后每周治疗1 次,共治疗3 次后症状完全能缓解。
按:本案患者为办公室职员,长期久坐,腰部髂腰肌长期处于高张力的拉伸状态而发生损伤,导致慢性无菌性炎性反应发生,进而出现腰痛症状。冯老师发现该患者坐站转移时腰痛明显,行走后腰痛减轻,伴随左侧腹股沟胀痛,与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明显不同,再根据髂腰肌的解剖定位和足太阴经筋的循行,仔细检查腰大肌的起点、髂肌的起点、髂腰肌的止点、腹股沟肌腔隙处均有压痛,因此诊断该病为髂腰肌劳损引起的腰痛。冯老师选取治疗部位时遵循经筋病变“以痛为腧”的治疗原则,选取腰椎2~5横突、五枢次、气冲次、府舍次,既是髂腰肌起止点,也是髂腰肌劳损常见的结筋病灶点。采用刃针进行治疗,能减轻局部软组织的高压、痉挛,恢复局部的力学平衡,消除疼痛。冯老师指出,刃针治疗时要特别注意避开血管与神经,针刺到达病所后如患者未见麻木、剧痛,可快速行针,促进得气,疗效满意。
6 体会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不可见……”,腘肉及筋膜和分肉间隙反复劳累损伤,形成粘连、瘢痕,是痹痛好发部位,称为结筋病灶[13]。冯老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以下髂腰肌劳损常见的结筋病灶点:腰大肌在腰椎横突的起点,即腰椎1~4 横突;髂肌在髂脊的起点,即五枢次;髂腰肌通过腹股沟中外1/3 处的腹股沟肌腔隙,即气冲次、府舍次;髂腰肌的止点在股骨小转子,即髀关次。《灵枢·刺节真邪》:“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横络”即是对经筋病变的结筋病灶点的描述,而《灵枢·经筋》“以知为数,以痛为腧”是诊查“横络”的方法,“解结”则是对经筋病的治疗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大针、长针”是古代九针中治疗经筋病的重要针具。冯老师采用的刃针是由古代九针演变发展而来,既有“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又可替代“刀”切割剥离病灶,消除软组织的高张力、高应力,恢复肌肉、骨的力学的平衡,改善微循环,消除炎症因子,阻断神经通路对疼痛的传导,缓解疼痛[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