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猗县郭秀爱家庭农场 抓住五个关键 闯出科学种粮新路
2022-11-25
郭秀爱家庭农场诞生和成长在山西运城临猗县,这里土地肥沃,光照充足,具有发展粮食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曾是山西省最大的“粮仓”。农场主郭秀爱和丈夫王成学是普通农民,2010年前后,因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较多,郭秀爱夫妇着手流转无人耕种的土地,种植小麦和玉米。到2015年,累计流转土地300亩,年产粮食60余万斤,成为当地种粮大户,具备了成立家庭农场的基本条件。2016年,郭秀爱夫妇成立家庭农场,实现了由种粮大户向家庭农场的升级。农场种植规模达780亩,拥有固定资产200万元,2020年,生产小麦66万斤、玉米115万斤,总产值166万元,实现利润38.3万元,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7.7万元,闯出了一条种粮致富的新路,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持续稳产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农场成立之初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流转的土地绝大部分为旱地和荒地,很难保证稳产高产。一方面,农场在改善水利条件上下本钱,先后投资10万余元,购置大型喷灌机、配套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使80%以上土地实现了旱涝保收,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逐步扭转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农场在土壤改良上下功夫,购买大型铲车,对所有耕地进行平整深松深翻,全部秸秆还田,有效改良了土壤结构,增加了有机质。随着农场旱地变水田、荒地变良田,实现稳产高产水到渠成,农场用于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累计达到上百万元,为提高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为实现节本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农场先后购置农业机械20 台(套),大都是国内先进设备,其中大型拖拉机2台、大型铲车1台,联合收割机、深松整地联合机、自走式植保机各1台,免耕全层施肥精量播种机2台,灭茬旋耕机、深松机等10台,植保无人机2台,农场耕、种、防、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100%。郭秀爱夫妇还对播种机的上肥器进行革新改造,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对比人工与农机工效,农场的植保无人机喷洒药物均匀,防治效果良好,省时省工省药,过去喷一次药要雇四五个人,至少需要20天时间;现在农场主一人用无人机作业,两三天便可完成,工效比传统喷药方式提高25倍。
三、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为生产优质产品注入强劲动能
农场主夫妇为提高自身水平,四处拜师学艺,多次自费向专家求教,到先进农场参观学习,很快掌握了良种培育、生物防治、小麦探墒播种、玉米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等吨粮田生产技术,并采用标准化管理模式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使农作物产量、质量逐年同步提高。农场小麦亩产由过去的七八百斤增加到1300余斤,玉米亩产由1400斤提高到2100斤,亩均增收500~600元。每年农场的小麦、玉米收获之后,很快就被当地的面粉厂、食品厂抢购一空,有些企业还与农场签订了长期购销合同。
四、强化规范管理,为农场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严格规范的规章制度是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农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安全生产、财务管理、学习培训、标准化生产流程、农业机械操作规范等10项规章制度,使农场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可追溯的轨道。
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助推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农场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不忘回报家乡,自觉肩负起示范带动的社会责任。农场吸纳周边村剩余劳力15人到农场工作,毫无保留地向当地粮农和前来参观的农场主传授技术经验。农场选择引进的“山农28”小麦新品种,在全镇推广种植3万亩,累计为全镇粮农增加收入800余万元。同时,农场还为周围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使全镇机械化作业率、秸秆还田率均达100%。针对外出打工人员增多、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的状况,农场对216户农户的1600亩土地实行托管,双方协商签订托管协议,农场负责提供耕、种、防、收等全程服务,收取托管费用,农户收益不减反增,深受农户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