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罗氏沼虾混养模式研究进展
2022-11-25车思璐高建操徐钢春邵乃麟
车思璐,高建操,徐钢春,邵乃麟,孙 毅
(1.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2;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 214081)
单一的虾、蟹养殖存在养殖风险大、水体利用率低、饵料系数高、池塘生态系统脆弱易富营养化等缺点。为克服上述缺点,水产科技工作者探究了多种河蟹、罗氏沼虾混养模式。本文对这些模式进行梳理和技术总结,以期为虾蟹生态混养模式的研发完善提供思路,推进虾蟹生态混养模式的应用与推广,助力虾蟹养殖业的生态、优质、高效发展。
一、池塘套养模式
罗氏沼虾套养河蟹模式以罗氏沼虾池塘养殖为主,在虾塘中放养少量的河蟹的养殖模式,该模式的研发起步较早,1995年已有套养成功的报道(陆红法,1995)。20世纪90年代中期,陆红法(1995)、姜增华等(1996)先后在杭州和扬州开展了罗氏沼虾池塘套养河蟹模式的研究,在罗氏沼虾池塘中分别套养了不同密度、规格的扣蟹,均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益,证明了这种套养模式的可行性。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尝试了放养2厘米左右的罗氏沼虾苗种套养河蟹仔蟹(1 000~2 000只/千克)的模式,进一步拓宽了罗氏沼虾套养河蟹模式的适用性(王正梅,1997;刘学美等,2003)。2012年以来,养殖技术不断提高,通过多次探索进一步提高了该模式罗氏沼虾的放养密度,并丰富了该模式其他品种的套养,如小龙虾、青虾、泥鳅、鲢鳙鱼等(叶金明等,2013;范勇等,2015)。
河蟹池塘套养罗氏沼虾是以池塘养殖河蟹为主、罗氏沼虾为辅的一种套养模式。目前,该模式仍为虾蟹混养模式中的一个小众模式,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江苏省扬州市、浙江省湖州市等(李萍等,2018;杨显祥等,2015;周志金等,2016;杨宝圣等,2015)。相较于罗氏沼虾池塘套养河蟹模式,河蟹池塘套养罗氏沼虾养殖模式起步较晚,自2014年起水产科技工作者开展了相关模式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在“稀放精养”河蟹(800~1 200只/亩)的基础上套养不同规格罗氏沼虾的养殖模式(常国亮等,2018;蔡媛媛,2018;王华等,2016;袁晖等,2016;徐逍等,2014)。
池塘套养模式在不影响主养品种产量的前提下,增加了套养品种的产量,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二、河蟹网围套养罗氏沼虾模式
随着环保压力的增加,湖泊网围养殖面积越来越少,但网围养殖湖蟹风味独特、品质优异,深受消费者青睐。因此,网围养殖仍是河蟹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洪泽湖、高邮湖、阳澄湖、微山湖等湖泊中存在一定规模的网围养殖区域。相较于池塘养殖,网围养殖中虾蟹放养密度较低,养殖产量较低。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低密度河蟹套养大规格罗氏沼虾苗种、养殖高品质虾蟹的模式,这种模式产出河蟹的亩产量在60~80千克,罗氏沼虾亩产量约17千克。
三、河蟹—罗氏沼虾混养的技术研究进展
1.苗种研发
近年来,水产工作者通过采用群体选育、配套系选育、家系选育、杂交育种及诱变选育等技术手段,开发了5个集强抗逆性与优质高产于一体的河蟹新品种,分别是河蟹“诺亚1号”“长江1号”“长江2号”“江海21号”和“光合1号”。此外,利用群体选育技术培育了具有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优势的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新品种。
2.水草栽种
与罗氏沼虾池塘精养模式不同,河蟹-罗氏沼虾混养水草种植面积较大,需占池塘面积40%~60%,品种以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为主,可适当搭配一些菹草、金鱼藻、水花生等。一方面水草能够营造良好的水环境,保证虾蟹养殖过程中良好的水质,维护养殖系统的稳定;另一方面为虾蟹提供隐蔽空间,减少蟹虾之间的攻击,降低应激损伤和病害的发生;同时,水草还可为虾蟹提供必要的饵料,促进虾蟹的蜕壳。
3.水质调控
近年来,随着虾蟹生态养殖的推广,水质生态调控技术成为影响养殖成败的关键,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功能性微生物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功能性微生物能减少抗生素等药品的使用、降解环境污染物、农兽药残留物、缓解重金属对虾蟹的损害,有效控制水体氨氮等有害物质,降低养殖病害发生率。常用的功能性微生物包括EM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硫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等,具备了氧化、氨化、硝化、反硝化、解磷和硫化等多种作用。EM菌是一种混合有益菌类,由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菌和放线菌为主的10属80余种微生物复合而成,在虾蟹养殖中广泛使用,在改良养殖水质、预防疾病发生、提高养殖效益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4.生产管理
罗氏沼虾-河蟹混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蟹虾之间的攻击和养殖后期罗氏沼虾捕捞问题。为减少养殖早期河蟹对罗氏沼虾捕食及中后期成熟后的罗氏沼虾对蜕壳期河蟹的攻击,科研人员开展了多项探究工作。目前较为成功的做法是推迟罗氏沼虾苗放养时间、放养刚淡化出场的虾苗,以推迟罗氏沼虾性成熟时间,减少性成熟后的罗氏沼虾对最后一次蜕壳河蟹的攻击。生产上可通过将罗氏沼虾苗培育成大规格幼虾后再放养至蟹池,减少养殖早期河蟹对罗氏沼虾的捕食,提高罗氏沼虾的成活率和产量;也可通过调控罗氏沼虾的放养密度和充足的投饵提高罗氏沼虾的回捕率和产量。然而,目前对不同规格的河蟹与罗氏沼虾的合适混养密度知之甚少,混养虾蟹规格和适宜放养密度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虾蟹的捕捞上市应根据市场行情及气温变化情况灵活掌握。罗氏沼虾的捕捞采用水面单向开口的地笼捕捞,捕虾放蟹,捕大留小,捕虾时间避开河蟹的蜕壳高峰期。针对养殖后期罗氏沼虾捕捞难的问题,采用先捕蟹、清水草,再拉网干塘捕虾的方式。
四、总结
随着人们消费能力提高,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河蟹与罗氏沼虾混养模式具有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的优点,下一步的研究应重点探究适宜的虾蟹混养规格和混养密度,维持混养模式中虾蟹竞争与协同的平衡;同时通过进一步的生态养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营造更加良好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虾蟹的品质,满足消费者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