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游戏活动回归幼儿教育的合理性
2022-11-25杨文菊
杨文菊
(文县碧口幼儿园,甘肃 陇南)
2021年7月,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全面缩减中小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全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尽管该政策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学生,没有提及学龄前幼儿,但幼儿教育作为奠基教育,教师绝不能做旁观者,而应做积极的参与者和践行者。那么,幼儿教育如何落实“双减”政策呢?笔者结合多年的幼教实践认为,答案就是在幼儿教育中大力推行游戏活动(不是电玩)教育。
一、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的固有属性。幼儿教育要尊重幼儿的天性,保护幼儿的游戏权,提倡通过游戏活动类课程,充分释放幼儿的天性,让游戏活动回归幼儿教育的本真,实现幼儿教育真正的“寓学于乐,寓乐于学”[1]。近些年由于受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影响,游戏活动和幼儿教育有意无意地被对立起来,过分强调事物的认知和知识的记忆,忽略了幼儿对童年生活快乐和有意义的感知,甚至因为迎合一些家长的要求出现了幼教小学化倾向,其结果不仅没有让幼儿赢在起跑线上,反而压抑了儿童的游戏天性。
二、游戏是幼儿快乐的源泉
游戏活动能让幼儿直接体验到生活的快乐。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更是幼儿快乐的源泉。因为游戏而沉淀下来的快乐为幼儿未来幸福生活播下了乐观的种子,从这方面来说,其他教育活动很难替代游戏活动的作用。实践证明:游戏活动能使幼儿全身心地放松自己,并在游戏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绽放自我,进而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游戏也是幼儿快乐的源泉。缺少游戏活动的幼儿生活是不完整的、残缺的、无趣的、灰色的[2]。而幼儿教育本源之一就是努力激活幼儿快乐生活源头的“活水”,为幼儿未来快乐地生活奠定基础,为未来短暂的困境提供美好的回忆和持续奋斗崛起的动力。游戏活动还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长期跟踪幼儿成长还发现:在丰富游戏活动体验下成长起来的幼儿,性格是阳光活泼的,生活的感知是幸福美好的,学习的体验是快乐开心的,面对困难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对未来的生活是充满期待的。
三、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最好的方式
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互动方式。风靡教育界的《游戏天性》一书中三位心理学家长期跟踪儿童研究得出的结论:爱玩的幼儿更聪明。提出玩耍(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增强幼儿的专注力,并推动幼儿的社交发展。游戏活动是幼儿认识世界、思考世界最喜欢的方式。幼儿从呱呱坠地开始,就通过与大人“藏猫猫”或“说学逗唱”等游戏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在幼儿的头脑中,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学习,一切也都是游戏:跟妈妈牙牙学语是游戏,模仿哥哥蹒跚学步是游戏;帮爸爸提个拖鞋、递块香皂是游戏;在屋檐下看蜘蛛结网是游戏;在泥地上看蚂蚁搬家是游戏;端详燕子造窝、鸭子戏水是游戏;倾听黄鹂唱歌、鹦鹉学舌是游戏等。生活中让幼儿感兴趣的是游戏,能吸引幼儿参与的还是游戏,正是这些鲜活的“游戏”活动,才使幼儿认识并接纳了外部世界,所以说游戏活动是幼儿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桥梁。幼儿教师就要利用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学习方式,最喜欢的游戏展示平台,让幼儿感受“生活是有趣的,学习是开心的,外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四、游戏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奠基教育,更是素质教育,这是幼教与中小学教育最大的区别。一个幼儿未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擅长什么样的工作,是“成长为一株小草还是一棵大树”,没有人知道。幼儿教育就是顺应幼儿的天性“施肥培土”,设计各种幼儿钟爱参与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现幼儿的天赋和长处,肯定并鼓励幼儿发展,使草长成“草喜欢的样子”,使树长成“树喜欢的样子”。游戏活动创设的“真实情境”,能充分调动幼儿自主参与的积极性,能使幼儿获得印象深刻、记忆持久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在活动中建立起幼儿的自信与梦想,并充分感知生活的美好,形成正确的“三观”雏形,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技全面萌芽,为未来的健康成长夯实基础。
游戏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幼儿是公认的模仿大师,这一特点正好被幼教倚重。教师只要把自己的教育理念通过幼儿最爱的游戏活动呈现出来,就能让素质教育落地并开花。如在教学中设计的“角色游戏”:扮演警察抓坏人;扮演医护人员抢救病人;扮演边防战士守边疆;扮演消防战士救火;扮演交警叔叔指挥交通;扮演农民伯伯种庄稼,扮演超市营业员为服务百姓等,这些游戏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更激发了幼儿对周围角色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学习能力,同时对幼儿的心灵也是一次愉快的洗礼。在轮流扮演老鹰抓“小鸡”、扮演猴子智斗“鳄鱼”、扮演兔子智斗“大灰狼”等游戏活动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团队意识,更让幼儿体验到了动手动脑的重要性。而诸如“跳圈圈、钻山洞、拍皮球、顶沙包、滚铁环”等趣味性体育游戏,不仅激发了幼儿强烈的进取心和好胜心,体验到努力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更增强了幼儿体质,锻炼了幼儿的意志,培养并锤炼了幼儿勇敢顽强、攻坚克难的精神。
五、游戏有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
规则意识和规则执行能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公民的第二属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天性完全相同的两个幼儿,所以,幼儿教育要求“尊重幼儿的天性、释放幼儿的天性”,实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但幼儿生活的社会是有序的、讲规则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就要求幼儿教育还要教会幼儿“懂规矩,守规矩,敬畏规矩”。特别是今日我国正在全面崛起之时,已经把规则意识和规则的执行能力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而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规则执行能力更是幼儿作为现代社会的“准公民”融入集体、融入社会的重要一环。但现实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幼儿不遵守规则的行为比比皆是,如教室里乱丢乱放玩具;公共场所不能有序排队;吃饭时大声说话随意抛洒饭粒;公园里随意攀折花木;随意破坏公物;随意抢夺其他幼儿的玩具;在公路上乱跑;在公共场所喧哗哭闹等。表面上看,自由是顺应幼儿的天性,是幼儿喜欢的,而规则是约束人行为的,与释放人的天性背道而驰,但游戏超强的趣味性恰恰将规则内化于游戏活动之中。安全、有序、合理、有条不紊是成功游戏的标配,也是社会良好秩序的标配。好玩游戏的幼儿,通常会把游戏中自觉运用规则的行为,不自觉地迁移到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如红绿灯游戏和过斑马线有序排队游戏,不仅让幼儿了解“红灯停绿灯行”和“过斑马线”的规则,更让幼儿从游戏活动中体验到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玩象棋、跳棋、扑克牌等游戏,其趣味性就是规则应用。区域角游戏让幼儿体会到上课的教室、看书的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要保持安静才能赢得大家的尊重。“谁把玩具收拾得又快又整齐”放学游戏等,让幼儿充分体验到各种规则不仅约束他人,也同样约束自己。规则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幼儿通过游戏活动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反复实践,不断内化,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而幼儿对熟悉的游戏活动“重复玩”表现出天然的热情和兴趣恰好与之高度契合。
六、游戏有利于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科技的崛起,大到搬运,小到吹拉弹唱、吟诗作赋、琴棋书画,智能机器人几乎无所不能。未来的人脱颖而出靠的不再是“装的知识多少”,而是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曾20年内连续跟踪园内幼儿成长发现:情感细腻喜欢玩毛(狗、猫、熊等)玩具的幼儿未来非常善于创作,尤其擅写情感丰富的小说;喜欢搭积木、拼沙盘的幼儿在数学及空间几何学习方面尤其擅长;喜欢大自然中撒欢的幼儿对理化生学习情有独钟,有些就成了了不起的工程师;喜欢摸爬滚打和藏猫猫游戏的幼儿长成当兵后大都成了出色的军人等。幼儿可能是唯一能与天地对话的“精灵”。在幼儿的世界里,万物都是平等的,都是能对话的,都是可以一起玩游戏的。月亮、蓝天、白云、流星等可以与之聊天,小草、小花、小狗、春风、细雨等可与之嬉戏,蒲公英、肥皂泡、小蝌蚪等可以一起捉迷藏等。只是随着教育的逐渐深入,才能让孩子眼中的草变成了草,花变成了花。幼儿教育就是利用游戏活动来延长幼儿与大自然对话的能力,夯实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物理基础。
总之,游戏符合幼儿的天性,游戏活动能让幼儿尽情地绽放自我,自然地融入社会,游戏贯穿教育教学的主线应该成为幼儿教育的显著标志。在国家“双减”政策东风下,幼儿教师要研究幼儿游戏,努力为幼儿创造更加丰富的、适宜的、既乡土又现代、既生态又环保的游戏环境,努力把游戏精神融入幼儿园的课程体系中,充分激发幼儿的潜能,让幼儿的游戏天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建立一个让幼儿玩得开心、玩得自由、玩得智慧、玩得幼儿像幼儿的良好幼教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