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导向下体育学研究生运动技能培养策略

2022-11-25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研究生技能运动

李 峻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就业处,江苏 南京 211168)

经过4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规格单一、模式侧重学术性、规模有限、专业特色不明显、就业渠道不畅通等问题日益突出,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效果堪忧。

一、研究缘起

提升运动技能是凸显体育专业特色和培养实践型体育人才的重要内容。从实际情况来看,体育学研究生的技能水平和技能结构不如人意。高校普遍要求体育学研究生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然而体育学研究生是否都应被培养成研究者和理论家?是否应加强体育学研究生的运动技能培养?是单项强化还是多项涉猎?是提高运动水平还是掌握教法规范?两者有无冲突?中学及普通高校需要何种类型的体育教师?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明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导向。因此,有必要基于体育专业的特点对体育学研究生的运动技能培养进行深入探讨,以进一步提高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收集与研读

在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和图书馆,以“研究生培养”“体育研究生”“运动技能学习”“研究生课程设置”为检索主题,查阅相关论文论著。经过初步筛选和分类,剔除与本研究主题关联度较弱的部分,共收集期刊论文40余篇、学位论文12篇、著作8本,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研读和分析,以为本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二)专家访谈与调查

对江苏省具有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6所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体育学院、扬州大学和苏州大学)的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体育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生源分布、培养方案、就业去向等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体育学研究生运动技能培养的相关问题。

三、讨论与分析

(一)专业特色:以体为本,凸显实践特性

随着专业教育的发展,体育逐渐从教育中分离出来而形成一门新的独立学科——体育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体育专业教育逐渐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专业特色,即实践性和运动性,这是体育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突出特征。体育学研究生在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提高科研能力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体育运动能力,这是体育专业的特色所在,也是体育专业的必然要求。学习者只有亲身实践、参与体验、提高技术、发展体能,才能更好地体会和领悟体育学的相关理论特性。无数事实表明,大多数杰出的体育学者都拥有某项运动专长。如果忽视体育学的实践特性,纯粹追求理论研究的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培养缺乏学科特性,体育学研究生的专业优势就会消失殆尽。因此,我们提倡以体育专业特色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体育专业特长,懂体育、会体育,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体育实践,解决体育实际问题,成为有特色、厚基础的体育专门人才,而非都成为纯粹的理论家和学术人员。

(二)培养目标:“专才”与“通才”相结合,以实践应用人才培养为主

培养何种规格的人才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规律、满足社会需求,是体育学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首要问题。高等教育有两种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通才”培养模式,另一种是以苏联为代表的“专才”培养模式。从总体上看,国外体育人才培养更倾向于“通才”培养模式,这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培养模式的抽象概括[1]。近年来,尽管我国的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在内涵和外延上均有所扩展,但受传统体育师资培养目标和模式影响,方向较单一,是典型的“专才”培养模式。

应用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与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并重,应当成为今后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近年来,我国体育学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硕士人才培养已达到较高水平,圆满地完成了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教育科研人才的任务[2]。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重心应该从传统的学术型人才转向实践型人才,应在体育学一级学科领域推行强化运动技能的“通才”教育,在以体育实践或运动技能为核心的二级学科领域推行“专才”教育,打通专业壁垒,为社会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级体育人才。

(三)社会需求:减少招生规模,优化培养类型,精准定位,更好地对接社会需求

研究生教育阶段,各学科和专业的招生计划大多根据教育部门的指标以及培养单位的招生能力而定,往往仅考虑学科发展的需要,而没有主动对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社会需求脱节。事实上,高校体育学研究生(尤其是硕士)就业后从事纯理论研究和进入科研机构的比例极小,很多研究生倾向于从事公共体育教学工作[3],中学体育教师岗位受热捧。因此,体育学研究生的就业面相对狭窄,目前教育系统仍为其主要的就业去向。

体育专业教育需以体为本,体现实践性,将技术、教学和训练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规律,使学生能够较熟练地从事体育教学和体育指导工作,成为真正懂体育、会体育、爱体育的高级专业人才,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提升其岗位适应能力。近年来,体育专业人才的供需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必要调整体育专业的服务方向,适当缩减体育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培养类型。

(四)课程体系:专业区分比例,注重保健和健康休闲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增多,体育专业跨学科现象较普遍,招生时无体育专项考核,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书面成绩,忽视技能基础。从学科发展角度看,跨学科有其自身优势,但在研究生层面,个体跨专业学习的目的不一,理论水平不高,交叉研究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且大部分体育学研究生的运动基础薄弱,技能再学习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体育学研究生的职业定位大多是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工作,因此,高校在运动技术课程结构和内容选择上,应该突出普通体育课的教学特点和需求[4],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及运动教材开发和设计能力。

其一,在技能学习的比例上,研究生各专业应有所区分。对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而言,其运动技能学习比例应不低于20%;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及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生而言,其运动技能学习比例应超过30%。应适当增加校内外体育实践,如担任裁判、组织校际比赛、参与社团辅导、参加俱乐部活动等。

其二,在开设技能课程时,要结合新兴项目和全民健身的需求,重视体育实践服务社会生活,关注户外娱乐、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等领域。田径、篮球、足球、健美操等基础项目是本科体育专业的基础和主干课程,若在研究生阶段重复开设,势必造成资源浪费。由上述项目衍生而来的运动项目(如户外拓展、三人制篮球、五人制足球、软式排球、草地排球等)以及针对部分特殊群体开设的保健类体育项目(如太极、康复养生等)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项目具有良好的变通性,且规则简单易懂,可作为专项课程的拓展。此外,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一些热门项目,如游泳、瑜伽、形体、小球类等,也可被列入专业课程范围。

(五)学生个体:掌握技能理论,具备系统的技能结构

运动技能,从外显形态来说,是一系列的身体运动,但从实质上看,往往包含运动的方法、规则、程序,也包含练习者对其身体的认知、对运动规则的理解以及对运动美的追求,并需要练习者不停地体会和反思[5]。研究生在技能学习中往往具有认知结构上的独特优势,在身体机能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练习,适当提高技能水平,是正常的,也是应当提倡的。当然,学习运动技能的目的并非单纯提高技能水平,而是通过亲身参与运动实践,感受体育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熟悉体育运动的过程。因此,应明确运动技能学习目标,避免单纯为了就业而进行功利性学习。

技能学习属于知识学习,是体育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单一、片面的身体练习。运动员的运动技能水平和结构与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水平和结构有本质的不同。运动员要求具有充沛的体能、精湛的技术、完美的运动表现,而体育教师需要一专多能,能够熟练运用运动技能,科学组织教学,满足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因此,研究生应在掌握运动技能理论、提高专项水平的基础上,注重研究如何运用技术来组织教学,重点提高技能教学水平。当然,研究生参与运动技能训练的方式相对灵活,可以延续本科阶段的运动技能学习,坚持1—2项自身热爱且擅长的运动项目,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通过参加比赛的方式熟练掌握教学、裁判、业余训练等实践技术,努力形成专项突出实用、辅项特色明显的素质结构,并能为接受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奠定基础。

综上,以就业为导向,从个体、课程等维度着手,解决体育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人才过剩”问题,符合体育学的学科特性,能够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更加科学、合理。

猜你喜欢

研究生技能运动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不正经运动范
拼技能,享丰收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