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甘蔗产业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探讨
2022-11-25李霓莫少春
李霓,莫少春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朋种畜场,广西 柳州 545102)
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对食糖的需求是持续性存在的。所以制糖业有其繁荣发展的需求基础。尤其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每年对食糖的消耗量是十分巨大。但是,仅保证需求,已不能在新时期的环境下使蔗农增收。这是因为,新形势下,甘蔗产业将面临发展的转型,而在转型与变革的过程中,蔗农如何才能切实获得增产增收,这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
1 新时期广西甘蔗产业发展面临的新要求
(1)在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大方向引导下,食糖生产制造也需稳、快、新,所以广西甘蔗业不能再保持传统的发展状态,而必须加快转型升级脚步,要积极更新、创新甘蔗品种,保证种源供应,确保糖产品质量等。
(2)甘蔗产业的持续性发展需要得到行政管理的支持,其种业管理也要从传统的行政型转化为服务型。这就要求国家行政管理体系,能对相关管理机构进行设置,以及配置更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3)自2017年以来,推进甘蔗全程机械化就被提上议事日程,同年6月,农业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方案(2017-2020年)》提出推进甘蔗全程机械化“五大行动”[1]。鉴于甘蔗生产已不断由传统生产方式向机械化转变,而其栽培也走向轻简化,所以,甘蔗行业内必须推出能够适应新生产、新栽培方式的甘蔗新品种。
(4)在甘蔗选种育种得到产业化驱动的同时,甘蔗经营企业也需在大形势下走自主创新之路。
(5)尽管甘蔗业逐渐走上产业化路径,但是其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仍需有合理的利益机制进行驱动。其中,甘蔗种子企业、种苗的生产农户、种植农户、制糖企业几者之间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但他们对建立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的诉求却是一致的。
2 广西甘蔗产业发展中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
(1)广西甘蔗生产区的自然条件不算优越,单产不高,且容易受气候影响。据2021年10月份的调研报告显示:预估2021/22榨季广西甘蔗种植单产为 4.49吨/亩,接近上年水平。2021/22榨季广西甘蔗入榨面积估计在1100万亩左右,同比减少1.78%。而且,入冬后,广西受到极端天气(拉尼娜)影响,其产糖量呈明显的下行趋势。
(2)关于甘蔗新品种选育、推广的事宜,当地的实际推进速度是较慢的,各个甘蔗生产区没能进行有效的互通、互动,对甘蔗新种、良种的多系布局不利。
(3)受广西地形条件限制,这里的蔗农都是分散种植,地块细碎、人多地少,难以规模化发展。所以,广西甘蔗种植尽管已有了一定的机械化趋势,但是机械化水平不高,仍掺杂较大比重的手工生产方式。这对于其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性扭转不利,农民增收自然也难。
(4)广西当前的甘蔗制糖产业,在糖产品结构上较为传统、单一,未能延伸开发出纵深层次的产业链、资源链,其创造经济效益的路径就较为狭窄,市场实力不强。
(5)广西甘蔗产业发展缺少科技创新,蔗农的素质也不高,没有精细化生产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3 广西甘蔗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
3.1 基于科技创新引领蔗农增收及产业升级
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甘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目前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已占全国的60%左右[2]。如此大面积的甘蔗种植情形下,如果其产业发展滞后,将对蔗农的整体性利益有极大的损害。在产业体系面前,蔗农增收仍要依赖于产业的有序升级。在全社会都在鼓励创新、引领创新的新时期,广西甘蔗业也应当跟从时代和社会的引领,步入创新式的产业转型期。基于科技创新的农民增收路径为:当地政府要跟上国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脚步,自觉树立起绿色、共享、协调、创新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做好科技创新工作,使其切实成为甘蔗产业的第一生产力;发挥政府的号召力,基于改革创新的精神,携领当地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将专注学术成果的机制,转变为专注科技创新以及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以高效驱动创新,为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方面的支持[3]。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升级路径为:要将生产的目标导向渗透在甘蔗生产各环节中,使良种选育以及机械化的全程介入成为甘蔗生产要点,以驱动技术创新;应当充分结合广西甘蔗生产区的特点来育种,既要保证甘蔗品种高产、高糖,又要保证其具有抗倒伏、抗寒、抗旱等特性,而且还要能适应机械作业;机械化相关设备的升级换代,也要充分契合广西甘蔗区的地理条件,使其既能够在大地块上规模化作业,也能适应细碎地块的作业;在政府和有关部门推动下,广西各甘蔗区应当对已初具成熟效应的各项技术,包括甘蔗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甘蔗延长宿根期栽培技术、水肥药一体化技术、甘蔗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等,进行重点示范以及有序推广。
3.2 形成能够促进甘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机制
一方面,广西甘蔗业应当强调产业发展的目标导向,采取一系列能够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措施。例如,可以进行高标准的甘蔗生产基地建设,着重进行甘蔗育种、选种、试验、全机械化生产的一条龙服务。另一方面,夯实科研后盾,促成本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机制的协调,以助力甘蔗品种创新成果的发布、推广,真正由成果转为应用。此外,产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也需要市场的配合。即甘蔗市场应当提供给相关研究成果以应用的平台,从而实现由科技到商业产品的转化。广西政企有关单位,应当勇于探索、开创出具有本地特色以及甘蔗产业特点的商业模式,能够满足甘蔗产品的研发以及产业化发展需求,从而带动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升级,使其产业体系下的蔗农,都得到经济实惠。
3.3 进行整体的产业发展方式的变革
广西甘蔗产业可依托于整体化的产业升级,即产业发展方式的变革,来带动蔗农增收。①关于甘蔗育种以及选种,广西应当结合当下的机械化转变要求,尽量选择适应机械作业的品种来培育。例如,可在研发适应小地块作业的机械设备的同时,使甘蔗品种的耕作、收割,在各项指标要素(甘蔗生长高度、茎粗等)上与机械设备相适应。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工作业,使人工作业成为非必要性手段[4]。②让信息化管理助力甘蔗原料管理,以摒弃粗放的管理方式。信息化管理中,蔗农的产、收、销环节也能够被囊括在内,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同样也有利于蔗农基于管理中的信息获取来增收。③甘蔗主要用于蔗糖的榨制,其榨糖的副产物还可用于生产乙醇和造纸的原料[5]。甘蔗业应当走多元化的产品开发经营道路,不再单一地依赖于糖品的产供销发展,例如,可以进行多向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发,以优化蔗糖的产业业态。这样,蔗农所生产出的甘蔗,就有更多元化的销路,市场需求会更加高涨,也就有利于蔗农增收。
3.4 基于新型职业化标准培训蔗农
任何产业的创新、升级发展,都要靠人的作用,甘蔗产业也一样。广西地区的蔗农是最一线的甘蔗产业劳动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甘蔗种植生产的质量。因此,广西相关政企单位,应当有产业发展的责任担当意识,能够积极进行针对蔗农的职业化培训,而且要注意将培训的内容、目标等,提升到最新的市场标准上来。基于新型职业化标准的蔗农培训,可从几方面进行:①政府部门可发挥自身的领导、协调号召作用,用新型职业农民标准化理念来统筹培训工作,包括要积极制定相关蔗农培训制度,努力构建起政府协调下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组织多位一体的大型职业化蔗农培训平台,以使蔗农培训工作走向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道路。②应体现出蔗农培训的侧重点以及目标导向。广西各地的新型职业蔗农培训需要有针对性,将促进产业发展的通用性技术以及关键性技术进行总结和归纳,传授给蔗农,使他们能够适应转变后的新的甘蔗产业模式,并配合政企单位为高产、高糖的“双高”基地建设贡献力量。③相关培训的手段、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以线上加线下的双轨模式展开。其中,线下培训可以在理论培训的基础上,由培训单位带领蔗农代表练习实操或进行新甘蔗品种基地的观摩。线上的培训则可包含视频远程教学,以及发放视频学习资料等。综合化的培训手段,能够提高蔗农更全面的素质,使蔗农不仅能够在种植、管理理念上进步,而且能够掌握更先进的技术,以及更了解甘蔗市场。
4 结语
综上所述,广西甘蔗产业的发展正处于转折的关键节点上,此时的农民增收问题,必须综合考量甘蔗市场发展的大环境,以及甘蔗产业面临的大环境,将新的发展要求融合到产业发展策略中来。但是有一点是蔗农增收应该遵循的真理,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产业升级,还是农民素质提高,都需依靠科技进步,为此,广西的甘蔗全产业链条均应得到科技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