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净水渔业技术 改善泥河流域生态环境
2022-11-25石殿军
石殿军
(淮南市芦集镇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安徽 淮南 232094)
多年来国内很多地区都是将经济作为发展的重点目标,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其中,水体污染比较突出,特别是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所谓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为作用下氮、磷等元素大量流入湖泊、河流中,导致藻类与相关浮游生物快速繁殖,而水体溶氧量减少,水体透明度变差,水质恶化明显,进而引发鱼类与其他生物的大规模死亡。如果水体发生富营养化,将对生态环境与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泥河作为潘集区的“母亲河”,泥河干流河道长55.65 km,自西向东穿越潘集区,在潘集区境内河长39.4 km。当地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河湖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与工作部署,积极探索实施“以鱼保水、以鱼治水,以鱼净水”工程,更好地开发利用泥河。2021年6月份,当地与杭州千岛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泥河生态净水渔业项目,开展生态保水渔业项目建设。
1 生态净水渔业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上就开始探索利用鱼类的“下行效应”去治理富营养化的湖泊水体,这逐渐成为当时全球湖沼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下行效应的定义就是通过生态系统中较高营养级的生物对较低营养级的生物以及理化环境进行调控产生的效果[1]。前苏联、欧洲、巴西、中国均尝试通过养殖鲢鱼等鱼类去调控治理蓝藻水华问题,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保水渔业”这一概念由浙江千岛湖淳安县于2000年首先提出,它是指针对水体具体环境条件,放养适量的鲢鱼、鳙鱼等鱼类,由鱼类滤食影响水质的相关藻类及浮游生物,进而减少水体中的藻类及有机物质含量,同时,也能防范藻类水华问题的出现,还能发展渔业。尽管有八成左右的食料经消化排泄等途径被消耗,相关营养物质还是被释放回水中,但是鲢、鳙鱼对藻类的利用率约为两成。捕捞鲢、鳙鱼实际就是把氮、磷等有机物质从水体中取出的一个过程,也能有效控制水体中氮、磷等物质的含量[2]。潘集区将这一生态净水技术引入泥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能有效改善泥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经过科学放养与合理捕捞,可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改善当地水质,实现泥河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目标。
2 放养前泥河流域的水质与底质情况
泥河流域水体淤泥平均深度约为20 cm,较为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伴随工业生产废弃物与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泥河受到的污染日益严重,水质也渐渐变浓,各种水生生物大量繁殖,水体颜色也逐渐转变为墨绿色,透明度仅为30cm。经调查显示,泥河水中浮游植物主要是绿藻,并存在少量硅藻、褐藻,河道角落部位还存在少量水葫芦。其中,绿藻在藻类中的占比高达六成,浮游动物主要是枝角类、桡足类,也存在少量摇蚊幼虫等鱼类可食性浮游生物。枝角类、桡足类在浮游动物中的占比约为一半。泥河水体中日平均溶解氧4 mg/L,pH水平保持在6.7~7.8左右,氨态氮含量为0.2 mg/L,硫化氢含量未超出安全标准线。因此,泥河流域水体条件适合鲢、鳙鱼生长,可推广生态净水技术。
3 生态净水渔业技术要点
3.1 明确放养时间与鱼种密度
鲢、鳙鱼适合在春秋两季进行放养。春季放养通常选择在元旦节之后,但最迟应在春节前,这一时段水温相对偏低,不容易损伤鱼类肌体。此外,这时河水的富营养化没有出现,正是投放鱼苗的理想时机。投放密度为鳙鱼80尾/亩,鲢鱼120尾/亩,鲢、鳙鱼比例为3∶2[3]。鱼苗应选择健康无病、,活动力好、个体大小均匀的,规格是1 kg大约6~7尾。秋季放养则需结合轮捕情况来合理确定,通常在捕捞后投放秋季鱼苗,时间从10月份开始,持续到第二年春节前,总的原则就是要确保泥河中鲢、鳙鱼数量基本持平。这属于净化水质的关键性要求。
3.2 日常养鱼管理方法
放养鱼苗前要先进行彻底消毒,选取20×10-6浓度的高猛酸钾溶液作为消毒液,将鱼苗浸泡5分钟,或者选取3%~4%食盐溶液,将鱼苗浸泡10分钟。第二,投放鱼苗后每间隔20天就向河道内泼洒20×10-6浓度的生石灰,并观察水质变化,适时冲水,保障河水一直为中性偏碱性,pH水平大于7.0,这样河水中的水藻与浮游生物的种类与含量可以基本均衡。第三,定期观察安全防逃装置,尤其要将各下水道排污道口作为检查重点,观察钢筋网有无破损,是否有鱼逃跑,河道两端的进排水拦网有无松动[4]。其中,夏季多雨季节要特点重视排水与防逃问题,当遇到暴雨天气应提前打开排水闸门,排出河水,确保水质清,以预防鱼病。第四,平日要加强安全管护,向周边群众积极宣传生态净水渔业的重大意义与泥河生态治理成效,营造出人人关心生态环境、保护河道鱼类的浓厚氛围。
3.3 病虫害的防控
大量实践表明,在生活污水中放养鲢、鳙鱼通常不会暴发大范围的病害。尤其是在夏天高温季节的病害高发期内,由于雨水充裕常常排灌,河水肥而通畅,能有效防止鱼病的出现。在轮捕环节中要注意观察有无病鱼,并及时清除。
3.4 合理轮放轮捕
秋末冬初水温在10℃以下,鱼已经不摄食,此时,可将其捞出。一般采用刺网捕捞,冬季可选择“大扫荡”的办法采用围网进行围捕,捕大留小,及时出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商品鱼长时间生存在生活污水中,可先进行净化处理然后上市销售。具体来讲就是将鱼捞出后放在无污染流水河中的活动网箱内养殖24小时后再销售,活动网箱规格5 m×4 m×2 m。经过上述处理后的商品鱼活力旺盛,烹煮后没有异味,能大幅提升商品鱼品质。捕捞作业后河中鲢、鳙鱼减少,加上气温降低,可进行秋季放苗,放养量遵循“捕一放一”原则,以确保水体中养殖鱼类与水生生物的动态平衡。捕捞作业可连续进行,直到春节前结束。
4 生态净水渔业的注意事项
利用生态净水渔业技术来降低湖库中的藻类,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成为近年来国内湖库治理的主流趋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具体的实施条件不同,水质恢复后的稳定状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通过鲢、鳙等鱼类来净水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为确保获得最佳的净水效果,在生态养鱼过程中要注意下列几点:第一,禁止投饵性养鱼,应充分利用湖库中的天然饵料进行自然养鱼,从而保障水体水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第二,科学确定放养密度。若放养密度过高或过低均无法获得最佳的净水效果。为此,应结合当地水体实际情况,科学确定生态放养鱼类的密度。第三,定时监测。对水体相关理化指标与浮游生物指标要定期监测,以了解鱼类放养后的水质情况。第四,合理捕捞。要针对湖库水体实际情况与放养鱼类数量、时间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捕捞方式与捕捞量,不可一次性过度捕捞,这将不利于对水体中藻类的控制。
5 生态净水渔业产生的效益分析
由于潘集区是去年才开始推广生态净水渔业技术,效益尚未显现,但是,千岛湖渔业公司已有多年的实施经验,获得的综合效益显著。第一,生态效益显著。经过“保水渔业”技术的推广,千岛湖淳安县创设了和谐的鱼水关系,对千岛湖的水域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实现了有效的保护。经检测发现,千岛湖水质指标符合一级A标,在国内61个国控重点湖(库)中位居前列。第二,经济效益突显。杭州千岛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利用“保水渔业”项目在2017年获得了4.8亿元经济收益,利润总额2662万元。第三,社会效益明显。2018年杭州千发集团有限公司依托于千岛湖“保水渔业”产业,向全国各地推广这一模式,助力推进全国大水面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潘集区也于2021年与该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将这一产业推广到泥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中,可以预见,今后泥河流域也可以获得很好的综合效益,让这里“水更清、景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