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大力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2022-11-25李波
李波
(云南省澄江市种植业综合服务管理中心,云南 澄江 652599)
1 化肥污染
1.1 化肥在土壤中的累积
随着化肥使用的普及和化肥使用量的增加,从澄江市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18年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看耕地土壤主要养分在36年间的变化,可以得出施用化肥在土壤中会造成一定数量的化肥累积。
2018年全市土壤全氮丰富及以上(≥1.5 g/kg)的耕地面积为11195.07 hm2,占当年耕地总面积的65.98%,比1982年的6297.67 hm2占当年耕地总面积的53.23%,增加12.75%,说明全市土壤全氮含量大幅增加;2018年全市土壤碱解氮丰富及以上(≥150 mg/kg)的耕地面积为6659.53 hm2,占当年耕地总面积的39.25%,比1982年的2174.33 hm2占当年耕地总面积的18.38%,增加20.87%,说明全市土壤碱解氮含量大幅增加;2018年全市土壤有效磷丰富及以上(≥20 mg/kg)的耕地面积为16042.78 hm2,占当年耕地总面积的94.56%,比1982年的2498.87 hm2占当年耕地总面积的21.12%,增加73.44%,说明全市土壤有效磷含量大幅增加;2018年全市土壤速效钾丰富及以上(≥150 mg/kg)的耕地面积为15150.22 hm2,占当年耕地总面积的89.3%,比1982年的2673.8 hm2占当年耕地总面积的22.6%,增加66.7%,说明全市土壤速效钾含量大幅增加;2018年全市土壤有机质丰富及以上(≥30 g/kg)的耕地面积为6419.15 hm2,占当年耕地总面积的37.84%,比1982年的5841.4 hm2占当年耕地总面积的49.37%,减少11.53%,说明全市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
1.2 化肥污染的影响
长期超量施用化肥,特别是偏施氮肥、磷肥,超出土壤对养分的吸附能力,过量的化肥必然会随水流下渗流失,造成对水体、湖泊的污染。施用化肥,特别是低含量的复合肥、复混肥,其氮磷钾养分外填充的无机盐等也会在土壤中积累,土壤表面出现盐霜就是其表现(近年土壤表面普遍出现盐霜)。长期施用化肥使土壤结构改变,导致土壤养分失调,耕地地力下降,作物产量下降,而农民为了提高作物产量又大量施用化肥,形成恶性循环。
1.3 建议、对策
(1)列出负面清单,实施限种。进一步巩固抚仙湖休耕轮作成果,在休耕轮作的同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入市场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化绿色生态农业,制定种植正负清单,对抚仙湖流域5.8万亩已流转的耕地进行统一规划布局,扩大生态保育型、环境友好型作物种植,对需大水大肥的农作物及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外来农作物,列出负面清单,实施限种。这样能有效缓解因需肥量物种种植面积过大、复种指数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任务繁重局面。
(2)进一步巩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增施有机肥,减施化肥。以技术示范引领、实施项目补贴等方式,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完善肥料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澄江市在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2万亩次,抚仙湖流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8万亩次;积极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施肥技术,全市推广新型肥料技术包括水溶肥1.5万亩、叶面肥1万亩、中微量元素肥料0.8万亩,改变施肥单一,重施氮、磷肥现象。
(3)改变施肥结构,转变施肥方式,实施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行动,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通过示范引领,项目补贴等方式,每亩增施商品有机肥300 kg,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可以减少20%~30%的化肥施用量,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耕地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农药污染
在农业发展中农药的应用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稳产、增产的一项关键性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农药或多或少会对耕地质量造成一定的破环,导致污染。其主要表现出三个不利的方面:
2.1 农药污染的影响
(1)高强度、高频率、超剂量、多种农药的混用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从而加大潜在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危害消费者的健康安全,甚至会引起集体性、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2)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面对土传病害、地下害虫、农地杂草的严重危害时,使用农药有一定的效果,但因农药应用不当对耕地所造成的潜在的污染风险也在加剧。
(3)农药的广泛使用彻底地改变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导致病、虫、草害的危害加剧,形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
2.2 建议、对策
针对现实农业生产中农药使用所存在的问题,科学、合理、客观、适时地应用农药是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有效治理农业生产中主要病、虫、草害发生危害、保障生产安全、稳产增产增收的关键,是实现农业生产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消费者健康安全及生产生活环境(土壤、水质、空气、生态系统等)安全,对澄江市农业生产中所存在的生产现状提出相关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建议:
(1)禁止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在抚仙湖流域农业生产中,销售和使用的农药主要以生物农药及生物制剂为主。澄江市加强对径流区内种植企业的巡查,加大对种植大户、企业在生产中使用农药的自我监管力度,督促其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生产记录、投入农资使用记录和产品销售记录等制度,强制执行限制除草剂使用管理规范制度,推行病虫害融合防控技术,减少农药投入使用,减轻农药污染。通过以上举措和调整种植模式来解决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2)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切实削减化学农药用量。推广应用抗病虫害品种、作物结构优化、健康种苗培育等生态调控技术、光诱、色诱、性诱、食诱等病虫害物理防控技术,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及生物农药应用等生物防控技术,建立绿色防控设施长效管护机制。该市全年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155.959万亩次,其中绿色防控50万亩次。
(3)对农药包装废弃物使用、收集、回收等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供销合作社、专业化服务机构和个人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澄江市通过建设回收设施、建立定期回收机制,在各街道、镇开展村级保洁员培训工作,培训147人次,通过培训起到了监督和带头作用。目前,该市农业生态环境已经有所改善,有效防治了农药的再次污染。
3 地膜、秸秆污染
3.1 地膜、秸秆的影响
(1)农膜残留量增大,所导致的污染日趋严重。农膜的原料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这些物质的分子结构非常稳定, 很难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光降解和热降解, 也不易通过细菌和酶等生物方式降解。调查数据显示,在长期使用地膜覆盖的地块中,地膜残留量平均为5.4 kg/667 m2,最小值为3.24 kg/667 m2,最大值可达10.43 kg/667 m2。调查结果表明,土壤中地膜残留量的大小与覆膜时间的长短成正比,即覆膜时间短,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小,覆膜时间越长,土壤中地膜残留量越大,对地力破坏的影响也越大。
(2)农作物秸秆的污染问题。据调查测算:用作饲料、肥料综合利用的秸秆占76%,剩余秸秆被随意抛弃;蔬菜残体只有20%左右用作青贮饲料利用,其余80%被丢弃。这些传统的习惯,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下一年农作物种植,对人们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3.2 建议、对策
(1)加强监管、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推进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秸秆覆盖还田、秸秆腐熟还田、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四种秸秆还田技术模式。推广秸秆青贮、氨化、生产沼气和生物反应堆肥等技术,建立农作物秸秆的无害化、科学化回收利用机制,大力推行秸秆综合利用,消纳秸秆。强化乡镇、街道秸秆禁烧主体责任,建立网格化监管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2)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争取项目、贴息、减免税收等政策,在各乡镇建立、完善废旧地膜回收站(点),对废旧农膜进行定点堆放、定期回收加工,建立健全回收利用长效机制,实现当季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
4 畜禽养殖污染
深入开展径流区规模畜禽养殖排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街镇要加强监管,发现一起,坚决严肃处理一起,持续巩固流域限养区内畜禽养殖搬迁退出成果。该市现在正制定抚仙湖全域禁养方案,完成划定抚仙湖径流区674.69平方公里范围为禁养区;梁王山自然保护区22.96平方公里和澄江帽天山国家地质公园3.35平方公里均被划定为禁养区范围。通过对径流区养殖和控制限养区内畜禽养殖场进行严格打击,有效遏制了畜禽养殖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