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区小麦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2-11-25于孝奎
于孝奎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灰古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安徽 宿州 234000)
埇桥区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黄淮海经济区腹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农业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全区年均气温14.4℃,无霜期为210天左右,年降雨量为890 mm,日照时数2400小时以上,活动积温5300℃。埇桥区土地面积大,土壤肥沃,以潮土和砂姜黑土为主,适宜一年栽培两茬作物。全区每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8万 hm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约25.3万 hm2,占总播面积的90.5%;粮食总产量约150万t,优质品种达90%。2020年全区小麦播种面积 12.53万 hm2,比 2017年增加0.37万 hm2,总产80.22万t,增产4.3万t。全区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8.9%,农机总动力达到210.2万 kw,拥有拖拉机6.2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8602台,小麦联合收割机5013台。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了99%。小麦生产实现了更高水平的机械化生产,对保障该区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埇桥区小麦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
1.1 持续优化生产环节机具装备
近几年,埇桥区小麦生产机械化技术、装备得到了全面发展,不再局限于耕、种、收三个环节,在秸秆还田机械、植保机械、烘干机械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实现规模化应用。前茬农作物的秸秆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全量还田,安徽自主研发的秸秆还田机和粉碎机性能优良,在完成小麦整地的同时将秸秆全量还田。秸秆还田机械、小麦播种机械已经逐步淘汰,被组合型作业机械所取代,如播种施肥开沟机、播种施肥压片机等。田间植保机械也在逐步更新换代,简易手动背负式喷雾机已经被植保无人机所代替,植保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同时,烘干机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粮食作物的整个生产过程,为实现小麦种植全程机械化找到了发力点。
1.2 技术路线明确
为提高小麦种植机械化水平,扩大农作物秸秆还田面积,推广应用水稻机插秧技术,需要通过实施科技重大集成推广项目、组建专家团队、强化农机农艺有机结合等方式,开展水稻秸秆还田、小麦生产机械一体化技术的集成应用,明确综合应用的技术路线。目前,基于机械化秸秆还田的小麦复合播种作业技术日趋成熟,可一次性完成秸秆还田、播种、施肥、开沟、除草等多项作业,重点加强对土质较差地块适应性的研究,有效提升了小麦种植效率以及全程机械化水平。
1.3 发展社会化服务模式
为适应我国国情,应对突发事件和天气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制定了农机跨区作业工作方案,以农机合作社为基础的规模化、社会化农机发展模式是对跨区机械收获的补充和完善,小麦生产的整个过程,均由农机合作社来完成。跨区域经营的服务模式,提高了作业效率以及农机具投资效益,为农机发展注入了活力。
在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下,农机装备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加,农机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
2 埇桥区小麦生产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埇桥区已基本实现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但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旋耕次数多,耕层浅
目前,埇桥区整地主要采用旋耕作业方式,虽然旋耕整地的工作效率高、土壤疏松细碎、还具有掩埋残茬的特点,但大多数农机操作者只图经济上占优势,不注重作业质量,深度只达到了12 cm,犁底层变浅,影响作物向下扎根,制约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使得小麦产量难以提高。
2.2 镇压不实
小麦播种后,如果镇压不实,土壤处于松软状态,透气性好,保水性差,土壤水分蒸发较快,势必会加剧旱情。另外,土壤处于松软状态,小麦的根系悬垂在土壤的孔洞中,水分和养分吸收不足,造成幼苗生长慢、苗小苗弱,严重时会导致死苗。另外,采用铧式犁耕翻→机引耙耙平的方式进行耕翻整地,同样存在耕层过浅、不能耙平耙透的问题,无法达到“耕深、耙透、镇实、整平”的耕整地要求。
2.3 新技术、新机具尚未推广
目前,埇桥区小麦种植依然采用化肥撒施、大水漫灌的田间管理模式,植保机械仍以小型机械为主,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等节约环保型农机新技术并没有被大面积推广应用,从而制约着农机化的发展。
2.4 农机发展更新速度较慢
小麦收获环节的机械化发展速度快,发展水平高,其他生产环节的农机发展更新速度较慢。但是,在小麦收获环节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由于小麦种植面积的增加和割茬高度的控制,喂入量少的收割机已无法满足收割作业的需求。据了解,埇桥区采用的小麦联合收割机,其喂入量为2 kg/秒。如果小麦每亩的产量达到400 kg以上,控制割茬在14 cm以下,收割效率会大大降低,失败率高。二是小麦联合收割机上很少安装碎草或收草器械装置,因此无法处理小麦秸秆,导致烧秸秆现象仍有发生。
2.5 未形成规模化土地经营模式
土地经营管理规模小,限制了小麦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由于农户土地分散,据统计,每户一般有1~2块地,甚至3~4块,面积不超过5亩,导致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大型农机推广应用困难。
2.6 农机农艺未融合发展
一直以来,埇桥区农机与农艺两大科技力量在研究、推广和技术应用方面并未形成1+1>2的局面。由于这两个方面工作人员各自知识的局限性,考虑问题的角度存在差异性,往往会出现两种技术目标不统一、思路不协调、发展不同步的现象。在发展目标上缺乏包容性,工作机制上缺乏协调性,工作过程中缺乏同步性,缺乏“兼收并蓄”的复合型人才,制约了农机农艺的有机融合,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3 埇桥区小麦生产机械化发展措施及建议
3.1 强化试验示范,明确技术路线
埇桥区通过试验示范,不断地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和差距,确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及技术路线。经过长期调研论证以及结合当地实际,已明确了发展目标,并制定了适合本地实际的小麦生产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包括发展目标、生产机械及机具的选择、技术规范和实施要点等一整套的内容。
3.2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农机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与农业部门沟通,将作业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为小麦生产机械化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一是大力推进区域种植和规模经营; 二是实行“六统一”的经营模式,包括统一品种、深松整地、适时播种、肥水管理、种植技术培训、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促进小麦生产机械化。
3.3 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的认识
通过现场示范、项目带动和技术培训,促进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利用电视、微信公众号、抖音等进行网络宣传,提高农民科学种植的思想意识,让农民认识到应通过科学地使用新机具、实施节本增效的新技术来提高小麦种植效益、完成高产目标,而不是通过大量施肥、使用农药来稳定产量。
3.4 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推动土地规模经营
发展壮大农机合作社,并将其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土地经营规模流转,为大中型农机,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农机经营创造有利条件。农机合作社的经营优势主要来源于农机作业量,作业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经营土地的面积。因此,经营土地的规模决定了农机合作社的生命力,而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在土地经营规模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3.5 加大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部门应将财政资金向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方面倾斜,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道路及农田水利等设施的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小麦产量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6 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
应增加资金投入,推广应用土壤深松、秸秆还田等新技术,鼓励和支持农民使用科技含量高,并且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和生产技术,有利于提高农机生产作业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挖掘小麦生产潜力。
4 结语
实现小麦生产过程机械化,促进小麦生产健康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机运行和执法检查质量,规范农机服务运行质量。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要增加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农机化新技术应用面积,推动农机化技术服务由小麦产前、产中向产后延伸,以增加小麦产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