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作市种业研发现状浅析

2022-11-25焦竹青

江西农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焦作市种业小麦

焦竹青

(河南省焦作市种子站,河南 焦作 454000)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焦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种业研发推广工作,1994年至今累计培育小麦品种76个、玉米品种38个、大豆品种3个、水稻品种4个,其中国审小麦品种12个、玉米品种16个、水稻品种3个,“豫麦49-198”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登记花生品种3个、番茄品种6个。特别是小麦种业发展在全省地位突出,有着辉煌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温麦系列小麦种子引领了河南小麦品种的第七次更新换代,推动了全国冬小麦从亩产不足400kg到亩产超千斤的历史跨越,赢得了“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焦作”之美誉。现将焦作市小麦种子产业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1 小麦种业研发推广现状

1.1 小麦育种传统悠久

焦作市作为全国著名的粮食高产地区,从上世界六十年代至今,形成了农业科研机构、科研育种企业和农民育种人组成的“三位一体”育种体系,繁育小麦品种76个,“温麦系列品种”成为焦作乃至河南农业的一张名片。一大批育种专家不断涌现,打造了“平安”“怀川”“孟麦”等众多小麦种子品牌,在第八、第九、第十次河南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中,由该市培育的“豫麦49”“豫麦49-198”等小麦品种都占有一席之地。全市小麦种子繁育面积常年稳定在6.67万公顷,占全省小麦种子繁育面积的四分之一,年外销小麦种子超4亿千克,推广面积233.33万公顷,辐射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陕西、山西和河北共8省200多个县,覆盖整个黄淮海冬麦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焦作市被命名为河南省“整建制建设优质小麦种子基地核心区”,温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区域性小麦制种大县”[1]。

1.2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一是种业市场主体多。全市现有小麦种子生产经营许可企业92家,其中8家具有杂交种子生产经营资质,拥有怀川、平安等一批种子龙头企业,同时积极引进A证企业设立分公司,育繁推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二是生产模式成熟。建立了“公司+基地(村)+农户”和“公司+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合作社、种地大户)+农户”的生产带动模式,由种业公司以低于市场的价格统一供应繁育材料,全程提供标准化技术指导,以高于市场粮食价格的10%进行回收,以订单联结和合同联结两种利益联结方式,实现订单式生产。三是管理模式规范。科学引导小麦种子实施标准化生产,将产前、产中和产后管理技术进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创新推行“八统一”管理模式,节本增效保质效果明显。四是深化交流合作。以温县为依托,2016年建成了全国首座小麦博物馆,2017年成立了种子协会,2018年-2021年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小麦种子产业博览会,吸引了来自全国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及黄淮海的经销商前来指导和观摩,加快了小麦种子产业的发展步伐。

1.3 育种科研基础扎实

专家队伍的组建。与中国农科院、国家小麦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农科院等20余家科研院校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建立了怀川种业、平安种业2个院士工作站,逐步形成“行业专家+高校人才+乡村专家”人才梯队。其中仅温县就培育了吕平安等小麦育种“乡土专家”150余人,先后组建以李振声院士、刘旭院士为首的50多人专家技术团队。科研平台的建立。市农林科学院、温县农科所、平安种业、怀川种业等建立了小麦研究所、生物育种试验室、省级小麦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良种培育方面的成效。2015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育小麦品种44个,其中通过国审小麦品种7个、省审37个。

1.4 制种大县建设高标推进

温县小麦繁育面积2万公顷,占全县麦播面积的80%,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小麦种子基地先进县”“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从2021年起,国家连续五年每年支持小麦制种大县3000万元。同时该县和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实施县企共建,规划了“一核三带五中心全域化基地”的产业布局,整体提升焦作小麦种业综合竞争力。

2 焦作市小麦种业研发推广面临的问题

虽然焦作市小麦种业发展在全省地位突出,有着辉煌的历史,但目前也存在“企业多而不强、种子品牌影响力有所下降、政策支持不够”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比省内先进地区,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市场主体方面,企业竞争力不强

焦作市种子企业数量虽多,但“小、散、弱”的问题突出[2]。“小”,即缺乏全国知名的大型种业企业,目前尚无本土大型“育繁推”一体化A证种子企业,多数种子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经营能力差,部分企业甚至是“夫妻店”。“散”,即种业企业散、形不成合力,龙头企业带动性不强,小企业相互压价,恶性竞争激烈。“弱”,即推广面积不大,年推广面积达到6.67万公顷以上的品种少,远不及百农、郑麦、周麦、新麦等小麦系列品种,温麦系列品牌的影响力近年来有所下降。

2.2 品种培育方面,创新能力不足

缺乏全国知名的小麦育种科研领军人物,人才引进难度较大,科研育种后劲不足;缺乏小麦育种联合公关,开展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单位多,由于品种权等原因,各自为战,相互之间不能有效交流、协调和配合,难以形成合力;缺乏现代化的育种手段和设施,育种手段基本还停留在常规的杂交育种手段上,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现代化育种方式运用不多。缺乏突破性品种,育种以修饰、模仿的居多,造成品种同质化严重,优质和功能性小麦品种少。

2.3 基地建设方面,现代化程度不高

全市小麦种子基地达6.67万公顷以上,但仅建成标准化小麦种子繁育基地4万公顷,占比偏低[3]。部分种子基地较为分散、地块规模偏小,难以达到严格隔离和单品种成片种植的要求,种植户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种子生产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不高,限制了整个小麦制种产业水平的提升。

2.4 发展环境方面,政策支持不够

焦作市现有政策对种子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尚显不足,企业普遍期待在金融、土地等方面有政策支持。种子企业从银行贷款受到多重因素制约,企业在收购种子、发展科研项目等方面缺乏资金保障。种子基地设施农业用地审批困难,储藏、晾晒、烘干等配套设施建设受到影响。

3 促进焦作市种业研发的对策

3.1 强化政策支撑

3.1.1 做好顶层设计

建立种子产业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市农业农村局设立种业振兴办公室,尽快出台焦作市小麦种业发展行动方案,健全完善覆盖范围更广、支持力度更大的现代种业政策支持体系。

3.1.2 提供金融支持

发挥焦作市智慧金服平台功能,推进银政企互动,引导设立种业发展基金,探索“基金+银行投贷”联动,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贷款授信、资金供给、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种业企业适当倾斜。

3.2 提升创新能力

3.2.1 搭建公共平台

在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小麦种业科创中心,提升市县两级农业科研院所的传统育种优势,发挥温县农科所、怀川种业等的创新平台作用,争取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打造小麦新品种测试实验室、种子质量认证实验室等公共实验服务平台,提升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服务全市小麦种业发展。

3.2.2 提升企业育种人才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对外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现有人才赴中国农大、农科院等国家级生物育种创新实验室交流和学习,推动焦作市种业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实施,为种业跨越式发展搭建人才通道。

3.3 做强市场主体

3.3.1 引进大型种业集团

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力度,精准对接,鼓励支持国内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焦作市种业市场,带动该市种子产业提档升级。

3.3.2 发挥种业协会桥梁作用

充分发挥种子行业协会协调、服务、维权、自律作用,加强“横向”联合,构建种业沟通桥梁,引导支持种子企业优势互补,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3.3.3 培育本土龙头企业

引导怀川种业、平安种业、先耕农业等种子企业强强联合,以资本为纽带,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等方式,整合行业资源,创新投融资模式,构建经济利益联合体,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集团。

3.4 推进基地建设

3.4.1 加快制种“五化基地”建设

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流转,实现小麦种子基地集中连片、统一布局管理,结合高标准粮田建设,持续完善种子基地基础设施,推动基地规模化、强化制种机械化、实现管理标准化、引导生产集约化、推进监管信息化,建设一批现代化、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

3.4.2 加快“焦”字号育种基地品牌的形成

市场化配置制种基地,形成“一田一品种”“一村一企业”的布局。通过打造“焦”字号育种基地品牌,吸引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来我市繁育种子。

3.5 加强品牌培育

3.5.1 办好小麦种子产业博览会

进一步丰富和充实焦作市温县小麦种子产业博览会内容,提升举办规格,拓展举办各种“会中会”“展中展”,邀请部委领导和两院院士、专家学者、知名种业企业交流指导,大力宣传焦作小麦种子产业,扩大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3.5.2 把好小麦种子“质量关”

加快推进许可备案信息化,推动建设质量溯源体系。持续强化企业资质审查和市场退出措施,组织开展小麦种子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推动基地向有品种、有实力、有信誉的大企业流动。

猜你喜欢

焦作市种业小麦
《种子法》修改 聚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冬春小麦科学防治死苗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登海种业
山西召开全省种业工作推进会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 提升稳粮保供能力
种业振兴,山西打出组合拳——访山西省种业发展中心主任杨军
当上演员的小鸭子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焦作市企业家太极拳协会揭牌
焦作市太极拳特色区域发展评价指标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