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十四五”人才培养规划》发布 :重点举措与保障实施
2022-11-25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文: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一、重点举措
人才培养,任重道远,贵在行动。坚持政府指导、企业主导、校企合作、协会搭台,“十四五”重点实施八项工程:
(一)健全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工程
一是推动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化建设。支撑政府主管部门开展城轨交通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体系建设。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调查研究,细化城轨交通各层次人才的水平要求和培养目标,促进校企人才培养专业化、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二是开展运营岗位工种标准编制。在“十三五”已有工作基础上,继续开展9个运营岗位工种职业技能标准、培训标准和鉴定标准(团标)的编写;研究行业全自动运行新岗位、新工种人才培养标准的编制工作;加大对标准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已开发标准的推广与修订,以标准为龙头,配套开发行业统编培训教材。
(二)搭建人才培养服务平台工程
一是搭建人才培养交流平台。紧跟前沿知识与先进技术发展,开发知识更新工程、安全生产专题、智慧城轨专题、信息化专题等方向的研修项目,有序开展交流与培训;加强行业团体标准的宣贯推广与专题研修,推动成果转化;探索和推广行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开展国际标准培训、PMP项目管理培训及认证、FIDIC条款学习,建立专业、完整的城市轨道交通国际化人才培训体系;定期举办行业人才培养论坛,开展城市间、企业间、校企间人才培养领域工作者的技术交流;开展行业人力资源跟踪研究,评估行业人才发展水平;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发布年度人才培养指南,定期组织企业和学校间的交流活动。
二是推动城轨交通行业联盟建设。发挥好行业已有区域联盟、校企联盟、企企联盟、产教联盟的辐射示范作用,开展各类交流活动,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循环发展,推动区域合作与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用。
(三)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程
一是校企深度合作“双元”育人。推动学校教学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提高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契合度。引导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材、协同教学实施,真正实现校企“办学共管、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文化共融”一体化育人。
二是加快校企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工作机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手建立合作机制,瞄准世界领先技术的关键核心领域,主动捕捉、开展面向需求的应用开发,为进一步提升行业装备技术和运营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做出应有贡献。
三是推进“1+X”证书试点建设。引导和规范行业企业申报国家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推动校企联合开展证书资源开发,共同打造课程体系,编制培训教材、建设案例库、考试题库和培训平台建设,开展师资培训,推动行业“1+X”证书标准互认,扩大行业技能等级证书影响。
(四)建设高水平培训师队伍工程
一是推进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城轨交通相关职业院校建立“固定岗+流动岗”教师资源配置机制;推动行业相关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兼职从教机制。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实现校企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推动完善高校、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在城轨交通企业实习实践期间的机制保障。
二是提升企业内训讲师教学水平。培养一支具备较强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企业内训师队伍。定期开展行业师资交流和技能竞赛,配套开发知识库、教材库、案例库等线上课程资源,选拔和培养能讲课、会讲课、讲好课的“优秀讲师”、“好讲师”,发挥其“传帮带”作用,推动企业内训师队伍知识与经验的有效传承。
(五)构筑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工程
充分考虑行业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系统性,立足构建全覆盖、多层次、高质量的人才培训体系。通过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提升行业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一是落实企业培养主体责任。企业应围绕发展规划、生产运营和技术进步的要求,编制企业人才建设体系,量化人才建设各项目标,加强人才战略储备,提升人才素质水平。筹备建设城市的企业,应通过市场化招聘、企业间委托培养等方式,重点引进、培养规划、运营、安全及投融资等方面的人才,为安全平稳的开通运行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已开通运营城市的企业应紧跟生产运营和技术进步的要求,制订职工培训计划,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出国考察学习、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方式,保证职工年均培训不少于150学时,员工教育培训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提升适岗能力,加快提升职工的技能水平。加强从业人员在职安全教育,注重安全管理、应急处置等培训。推广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在城轨交通相关专业领域开展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试点经验。鼓励企业建立员工培训与工作绩效、岗位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相衔接的管理机制。建议企业设立专门教育培训机构,大型轨道交通企业及其他有条件的企业应充分利用自有设备、设施、场地、师资和技术力量,在自主开展职工技能培训的同时,积极为筹备建设的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服务。
二是推动高校和职业院校建立针对性培养体系。鼓励高校根据需求设置城市轨道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支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等专业培养轨道交通方向复合型人才。加强职业教育,着力解决运营企业技能型人才总量短缺难题。推动职业学校和企业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鼓励支持推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
三是构建全覆盖、多层次、高质量的人才培训体系。加强运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提升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标准规范以及经典案例的熟悉度和理解力;加强设计咨询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培训,掌握行业新动态、新软件、新规范;加强监测技术人员和现场作业人员的培训,提升监测工作质量;加强勘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个人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和注册执业人员自律机制与执业行为监管;加强资源经营人员培训和认证制度,建立行业专家库和领军人才储备库;加强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办好应知应会、消防、盾构总监等品牌培训项目和施工关键技术研讨会,拓展施工项目负责人安全管理、大型机械设备施工安全管理、施工用电安全管理、隧道四新技术以及行业新技术规范、标准解读宣贯培训;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信息化/IT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制定相关信息化/IT专业人才评价标准,开展技能水平评价,定期开展智慧城轨、信息系统云平台、大数据等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运维人员培训,用信息化手段探索打造“数字孪生员工”,建立行业数字化人才“导师库”;加强装备认证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城轨认证人才体系,培养“高级认证专员”。“十四五”要加强行业产业链成员之间包括国际同行的技术交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以及专家资源建设和利用。
(六)实施重点人才培养建设工程
遵循高端人才成长规律,重点创新、拓宽战略规划、资本运作、安全管理、综合开发等高端人才提升模式和引进渠道。
一是培养技术领军人才。围绕行业规划、设计咨询、工程建设、运营管理、投融资、资源经营、安全生产与信息化等领域,引进和培养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复合型专业人才。依托校企产学研用平台,在重大工程建设、重要项目实践中培养锻炼行业技术领军人才。与高校合作,共建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鼓励在校博士和研究生进入企业内部实习实践。
二是锻造高技能人才。鼓励通过高技能人才合作培养、技师研修等方式,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支持企业选派高端人才赴海外相关学校、企业学习工作,加大对高层次管理人才、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能力提升力度。创建一批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适应智能运维、无人驾驶、全自动运行等新技术应用新趋势,在站务、列车驾驶、检修等一批复合型岗位中,探索跨专业、跨岗位的技能人才交叉培养新机制。创新职业技能鉴定与人才评价机制,探索高技能人才多元发展通道,在解决生产一线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建设管理专家、企业家队伍。在战略规划、投融资、资本运作、风险分析等重要领域,探索推行“首席专家制”、“技术总监制”,提升管理人才职业化和专业化,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提升管理专家、企业家等高端人才市场化选聘比例,支持企业面向全球招聘海内外高端人才。创新人才激励办法,鼓励企业建立高端人才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探索建立成果收益和股权激励机制。
(七)加快实训与赛事基地建设工程
一是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鼓励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软硬件教学条件。加强实训资源共享共用,有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应对车辆段等自有土地资源进行综合利用,集约高效建设实训基地。鼓励更多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利用既有资源,打造区域性轨道交通实训示范平台,加强区域合作,提升中西部企业实训能力。
二是开展技能竞赛和技术比武。依托实训基地广泛开展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加强赛项培育开发和储备,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为行业争取更多的国家与行业赛项。探索完善在职职工与在校学生、团体与个人赛项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提升竞赛组织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建设赛项专家库和赛项技术方案数据库。大力宣传表彰获奖选手和单位,增强技能人才的获得感与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建的目的。
(八)助推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工程
一是积极推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的实施。在协会统筹指导下,参与建设以城轨云和大数据应用构建的企业共享信息平台,赋能企业人力资源网络化管理。探索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培训资源等系统;参与推进城轨云与大数据平台建设,为人才培养信息系统应用提供服务。
二是探索建设线上智慧培训平台,实现实时实地共享学习。探索搭建行业在线学习云平台,汇聚行业各方教育培训资源(专业讲师、培训课程、经典案例、知识库等)企业、学校和第三方培训机构共建共享。鼓励通过图文视频、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技术,建设开放、交互的立体化数字课程资源库、人才资源数据库。
三是探索打造人才培养数字生态一体化的人才数字供应链。推进数字化应用场景落地,根据人才测评数据和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为各层级人员智能筛选和推荐在线学习与进阶课程,满足行业多元化、多场景的学习需求,完善应用VR/AR等技术的智慧培训体系,实现千人千面、针对性培养。
二、保障与实施
人才培养工作是城轨交通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左右城轨交通今后发展的新进程,需要全行业共同发力,以“交通强国、城轨担当”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创新“政、产、学、研、用、协”一体工作机制,凝心聚力,各负其责,共同推进。
(一)政府指导
近年,国家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务院《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等,运用总体规划、政策引导、立法保障以及财政支持等手段,为城轨交通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形势下,建议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城轨交通人才培养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支持智慧城轨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鼓励智慧城轨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
(二)企业主导
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既是人才需求的主体,也是培养的主体,在推进城轨信息化、发展智能系统、建设智慧城轨中处于关键地位,宜应着眼当前成就、放眼未来发展,立足城轨行业、面向交通强国,增强智能智慧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做好人才储备。努力争取属地政府对人才培训的资金支持,加强内部培训设施设备的投入。按国家规定提取相应员工培训经费,用于人才培训。结合企业自身需求,按照标准规范要求,制定职工培训计划,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方式,保证职工年均培训不少于150学时,加快提升职工的技能水平。加强从业人员在职安全教育,注重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安全管理、应急处置等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行为养成。
(三)协会统筹
一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抓顶层设计的指导,打造人才培养示范工程;二是做好基础性工作,围绕人才培养团标体系建设、高级技术职称评定、示范基地建设、统编培训教材编写、师资示范性培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北京展人才论坛等标志性工作的组织协调;三是做好与政府、企业、学校的衔接,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扶持。
将规划实施工作落到实处。贴近行业发展需求,远近结合,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指导推动重点工作的开展。各专项工作要依托骨干会员单位,并请有条件、有积极性的会员单位共同参与组成工作组,研提工作方案并具体落实。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制度,每年召开2次专题会。
(四)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面向城轨交通行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应加快“双一流”建设,加强城轨交通领域学科专业建设,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瞄准世界领先技术的关键核心领域,主动捕捉、研究智慧城轨建设中的痛点、热点、难点,强力组织科研攻关,加快破解“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
(五)舆论引导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技能人才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大力宣传城轨交通劳模、工匠先进事迹。二是加强行业人才培养经验模式的总结和先进典型的宣传推广,定期表彰奖励优秀单位和个人。三是大力营造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良好氛围,推广企业文化赋能人才培养的典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