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化一放地区柞蚕主要捕食性害虫的防治技术

2022-11-25丛金安付宝弟辛慧军关忠军周新锋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2年5期
关键词:柞蚕成虫蜘蛛

●丛金安 付宝弟 辛慧军 关忠军 周新锋

(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 内蒙古 呼伦贝尔 162650)

昆虫在一年间繁殖的代数叫做“化性”,一年繁殖两代的昆虫叫做二化性昆虫。二化一放蚕区主要指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柞蚕产区,虽在地理分布上属于二化性地区,但由于无霜期短,一年只能放一季柞蚕。由于柞蚕主要在天然柞林的山岭地带进行放养,因此,在生长过程中常遭受各种捕食性害虫的为害,严重影响了柞蚕的生长发育、产量、茧质,所以需加强对捕食性害虫的防治,才能保证柞蚕的经济效益。

1 二纹长脚蜂

1.1 形态特征及为害特点

二纹长脚蜂俗称草蜂,属膜翅目胡蜂科。雌蜂体长约17 mm,体基呈黑色,并有黄色和微褐色花纹。唇基呈心脏形,上部和下部呈绿色偏黄,中部有一条黑色横带。腹部各节后缘为黄色,细腰后腹节背面两侧各有一近圆形的黄斑。

二纹长脚蜂以成虫为害为主,处在眠期的小蚕被害最为严重,三龄起眠以后的蚕基本不再被害。二纹长脚蜂主要以植物茎叶内汁液、花蜜和成熟果肉为食,喜食活虫,柞蚕及其他鳞翅目昆虫的幼虫、蝇类等均为其捕食对象。在食害柞蚕时,先把蚕咬死或蛰伤,再用口器反复咀嚼成肉团,最后抱回蜂巢喂养幼蜂。

为害柞蚕的二纹长脚蜂主要是职蜂,职蜂大量出现和饲育幼虫的盛期正是二化一放蚕起青到三眠起时期。因此,二纹长脚蜂对二化一放蚕地区为害甚重,有些蚕场在蚁蚕期的柞蚕就被局部或全部吃光,干旱时为害更为严重。

1.2 防治技术

1.2.1 人工捕杀在清理或巡视蚕场时,发现蜂巢应选择清晨二纹长脚蜂出巢之前进行毁坏,及时杀死成蜂、卵和幼虫;在春季4月末至5月初,雌蜂有到水沟取水的习性,可用扫帚打死,提高防治效率。二纹长脚蜂危害期,也可用塑料纱做成捕虫网进行捕杀。

1.2.2 水坑药杀利用自然水坑,或在蚕场内及周边窝风向阳处挖土坑,内铺塑料薄膜后,加入1%的敌百虫水溶液或2%的敌敌畏水溶液进行防治。为提高诱杀效果,可以在坑内加入少量白糖或蜂蜜。

1.2.3 毒饵诱杀可采用以下4种方法进行诱杀。一是用角瓜花或棉花团蘸取按1∶5∶10比例调兑的万灵、蜂蜜和水溶液,用细线悬挂于蚕场向阳处树上进行诱杀;二是用90%的万灵20 g与牛肠或马肠2.5 kg进行搅拌,搅拌后悬挂在蚕场内向阳处树上诱杀害虫;三是将5份白糖溶于10份水中,再加入1份红砒,充分搅拌后,装在盘子里,放在草蜂经常出没的地方进行诱杀;四是用毁巢灵自动敷药法对二纹长脚蜂进行药杀,将1 g毁巢灵放入广口瓶,捉活蜂放入,盖上瓶盖,待草蜂翅膀沾上药粉后,放蜂回巢,让药剂污染蜂巢,达到杀蜂目的。

2 中华东蚁蛉

2.1 形态特征及为害特点

中华东蚁蛉属脉翅目蚁蛉科。成虫形似蜻蜓,体长24~32 mm,前翅长25~34 mm,后翅长23~32 mm。头部呈黄色并有黑斑,额大部分为黑色,咀嚼式口器,唇基中央有一大黑斑,下颚须短小,下唇须很长且末端膨大;触角呈黑色,较短,棒状,且尖端逐渐膨大并稍弯曲;头顶有6个大黑斑,中间2个被中沟略分开,后侧也有黑斑。胸部为黑褐色,前胸背板两侧及中央各有1黄色纵纹,近端部还有1对小黄点;中、后胸则几乎全为黑褐色。腹部为黑色,第4节后各节后缘有细黄边。足基节为黑色,转节为黄色,腿节和胫节为黄褐色并有黑斑,跗节除第1节为黄色外,其余均为黑色,胫节端距细而直,仅伸达第1跗节末端。翅透明,有许多褐色小点;翅痣黄色,翅脉大部分为黑色,间杂有黄色部分。前翅的褐斑约十余个,后翅的褐斑则很少。体翅狭长,脉蜜如网,形状与蜻蜓目的艳娘和豆娘相似,静止时四翅并不平展也不合竖于背上,而是前翅覆盖于后翅上,左右靠近夹持腹部呈屋脊状。

蚁蛉成虫主要对二眠起之前的小蚕产生危害,其白天藏匿于蚕场内及周边的杂草或树木上,黄昏或夜间出来,用咀嚼式口器从腹背部开始咬食柞蚕幼虫,一边咬一边吞食,严重的可以在几个晚上将蚕全部咬死吃掉。

2.2 防治技术

一是在蚕场及周边的沙土地上寻找蚁蛉幼虫的漏斗状穴,用活蚂蚁、蜘蛛等小虫子引诱中华东蚁蛉,趁机捕抓;二是保护和培育蚕场内植被,蚁蛉幼虫有在地表裸露沙土地上构筑漏斗状陷阱的习性,减少蚕场及周边地表裸露的沙土地,有利于减少或控制蚁蛉的数量;三是蚁蛉成虫有趋光性,可用捕虫灯诱捕。

3 蜘蛛

3.1 形态特征及为害特点

蜘蛛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蜘蛛目。头胸部和腹部以腹柄相连,头胸部有6对附肢和单眼。腹部呈椭圆形,并保留体节的痕迹。蜘蛛属于不完全变态,有卵、幼蛛、成蛛3个阶段。不同种类蜘蛛的产卵量相差悬殊,少的不足12粒,多的可达3000多粒,但一般产卵在100粒左右;各种蜘蛛卵期长短也不相同,少者10 d,多者1个月至半年。卵孵化后,少数幼蛛很快分散活动,多数群集在卵袋内或母蛛周围,3~7 d后单独生活。

蜘蛛一生要经历多次蜕皮。小型蜘蛛一般蜕皮4~5次,中型蜘蛛蜕皮7~8次,大型蜘蛛可蜕皮20余次。蜘蛛最显著的习性是吐丝结网,其网有御敌、猎食的作用,同时蜘蛛也借助蛛丝和蛛网在空中活动,但在蚕场内的蜘蛛多数不拉丝织网。蜘蛛的寿命长短不一,大约2年,以捕食昆虫为主。蜘蛛可长期忍饥,无食物情况下,也可以存活18~30个月。

蜘蛛喜日出光照,尤其是幼蛛。多数蜘蛛生有毒腺,借以捕杀猎物。现已知为害柞蚕的蜘蛛种类有几十种之多,大小蚕均能为害,但以为害小蚕为主。蜘蛛是造成二化一放地区柞蚕小蚕减产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防治技术

一是收蚁上山前,及时将蚕场内杂草、杂树及枯枝落叶清理干净,并把树洞、石缝用土盖上,压实;二是在收蚁前10~15 d的晴天,用1%灭蚁粉喷布蚁场柞墩基部;三是纸筒诱杀,有些蜘蛛在夜间或凌晨喜在卷叶内潜藏,以废纸卷成纸筒,于傍晚放置于树内,诱其钻入,翌日清晨取纸筒进行清除;四是蚁蚕上山后,于小蚕期选日出时,在蚕场内巡视,发现蜘蛛和藏匿于卵袋内的蜘蛛后进行清除。

4 蚂蚁

4.1 巢穴特征及为害特点

蚂蚁种类很多,其中红蚂蚁和油蚂蚁在二化一放地区主要为害柞蚕,大小蚕均能为害。蚕场内若有少量蚁巢,也可进行放蚕工作。但在蚁巢多而密的蚕场(俗称蚂蚁塘),如不进行灭蚁处理,则无法放蚕。通常油蚂蚁对柞蚕的危害程度重于红蚂蚁。

红蚂蚁的巢一般在树墩下或树桩附近,外面高突,由断枝、针叶、嫩叶片和其他植物残体及小土团构成,成为蚁冢,并有许多孔通到蚁冢下部的蚁巢内,巢穴由许多虫道和小室(洞)组成。红蚂蚁以巢穴为中心,呈放射状四处活动,活动范围一般在巢穴周围15~20 m。而油蚂蚁的巢穴多在柞蚕场内枯树的根部,巢的外部无明显蚁冢,在油蚂蚁活动时期,蚁巢洞口处成虫多而密集,极易识别。油蚂蚁受到惊扰后,会喷射具有酸臭味的蚁酸发起攻击。在越冬期间,洞口外部周围常有成虫排泄的黑色油状物,因此洞口附近呈污黑色,借此可以识别冬季蚁巢。一个蚁巢常有数个外出的洞口,巢穴有的完全在枯老的树根内凿成,有的则在枯树根和土壤的中间凿成。有些蚁巢除了主巢外,还有支巢。油蚂蚁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律,以巢穴为中心,分出数条行列,其中每条行列再分出支行。油蚂蚁就在这些行列上活动,形成黑色的蚁路。油蚂蚁一般在距巢穴10~20 m的范围内活动。

红蚂蚁主要以昆虫为食。在蚕场内,它们经常爬到树上咬食柞蚕,并将蚕的尸体拖回蚁巢作为食料。油蚂蚁边爬行边寻找食物,爬到树上与蚕相遇后,用上颚咬蚕,咬死后食用,或拖回蚁巢作为食物。一窝种群数量多的油蚂蚁,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几墩、数十墩柞树上的蚕祸害殆尽。因其食蚕凶猛,故有“油老虎”之称。

4.2 防治技术

一是在蚕上山前10~15 d,选择晴朗天气,寻找红蚂蚁和油蚂蚁的蚁巢,于黄昏蚂蚁归巢后,用树棍等工具捅开蚁穴,撒入0.5%~1%的灭蚁粉,防治效果良好,也可以在白天蚂蚁出巢活动时,向蚁穴及蚂蚁身上和活动区域撒布灭蚁粉,可有效消灭蚂蚁;二是喷洒灭蚁净,灭蚁净具体配制方法为,先将辛硫磷、杀螟松、亚胺硫磷按1∶1∶1的比例混合,再与填料按3∶97的比例充分搅拌,在蚁害严重或大面积发生时,可在收蚁前10 d左右,利用喷粉器对地面喷施3%灭蚁净,若是点片发生,也可用纱布袋装灭蚁净粉剂,在柞树周围撒成药环,药环宽度以10 cm为宜,每株用药2~5 g,每次移蚕前撒1次,即可有效消灭或控制蚁害;三是用25%亚胺硫磷乳油500~1000倍液,于收蚁前2~3 d,喷洒在有蚂蚁的柞墩,或用25%的亚胺硫磷乳油拌成毒土(1∶200),撒在柞墩下进行药杀。

5 螽斯

5.1 形态特征及为害特点

在二化一放地区为害柞蚕的螽斯主要为土褐螽斯和紫斑螽斯。土褐螽斯成虫体长约28 mm,全身呈土褐色。复眼后方沿前胸背板的两侧直至后胸两侧板的后端有一条黑色条纹,后足腿节基部外方有一大块黑斑。雄虫翅短,仅为腹长的1/3,雌虫无翅,产卵管向上弯曲,长约22 mm。紫斑螽斯体长33~40 mm,全身呈紫褐色。雌雄虫均具翅,翅长与体长大体相等。翅上具有红褐、黑褐和绿色相参的色斑。后腿节外侧面具一列深褐色斑纹。雌虫产卵器略向下弯曲,长约21 mm。

螽斯若虫和成虫日夜活动。除老龄若虫可上树活动外,若虫一般活跃在地面杂草丛中,很少上树。成虫在地面和树上均可活动。若虫和成虫在清晨多集中在枯枝落叶上晒太阳,若受惊则立即跳入树墩内或杂草丛中。紫斑螽斯成虫白天常跳到较高的树梢上鸣叫,干燥炎热天气尤甚。

螽斯主要为害二化一放地区1~3龄小蚕。7月下旬至8月上旬,二化一放地区进入大蚕期,此时土褐螽斯和紫斑螽斯开始陆续交尾产卵,对大蚕为害程度较弱。螽斯主要在夜间进行取食,无风晴朗的夜晚取食最盛,食料以鳞翅目昆虫幼虫为主,但最喜食柞蚕。对瓜类(南瓜、角瓜)、红薯、豆粕等植物性食物亦很喜食。对羊油韭菜等有膻味的食物有正趋性。各种螽斯对氟硅酸钠等均敏感。

螽斯的发生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在气候干旱的年份,螽斯发生量大,为害严重;阴雨连绵,天气潮湿,螽斯发生量小,且不爱活动,为害轻。在土质肥沃、腐殖质层厚、杂草多的蚕场发生量大;土质砂性或土质薄、杂草少的蚕场发生少,为害轻。山下比山上发生量大、为害重。

5.2 防治技术

5.2.1 杀螽丹2号药杀收蚁前3~5 d,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将50 kg角瓜(或南瓜、土豆)等饵料切成约1 cm3的小块,与1 kg杀螽丹2号搅拌均匀,于下午施药。一般每墩树下施毒饵3~5块,杂草或灌木丛生的地方可适量增加施毒饵量,蚕场周围也要适当扬撒饵料。撒毒饵时,尽可能把毒饵撒在树墩下不易被雨浇的地方,以防日光直晒和雨水冲淹。螽斯发生较轻的蚕场,药杀1次即可,发生较重的蚕场或者前期未药杀彻底的蚕场,可进行第2次药杀。第2次药杀时,在拌入杀螽丹2号后,可再拌入适量溶化的热羊油或牛油,以增加药杀效果。

5.2.2 杀螽丸药杀杀螽丸不怕雨浇,也不用另外拌饵料,可以直接使用。于收蚁前8~10 d施用,每墩树下撒2~3颗药丸,杂草或灌木多的地方适当增加施加量,蚕场周围也要适当撒一些,一次施加1~2瓶(每瓶1.5 kg)。

6 凹翅宽颚步甲

6.1 形态特征及为害特点

凹翅宽颚步甲属鞘翅目步甲科。成虫雄虫体长约25 mm,雌虫约30 mm。全身呈黑色,具金属光泽。头近梯形,背具皱纹,上颚发达且较宽,呈钳状;前胸横向宽阔,两侧缘呈弧形,边缘起棱;鞘翅上具纵向凹陷。雄虫前足第1~3跗节膨大。

凹翅宽颚步甲以成虫为害柞蚕,对2~3龄蚕为害最重。在发生盛期,一头凹翅宽颚步甲1 d内可食害柞蚕百余头,其中一部分被其吃掉,大部分被咬死,故有“气不愤”的俗称。一般被害区被害率在15%~20%,严重的被害率达70%~80%。在凹翅宽颚步甲大发生并为害猖獗的年份,几天内可将全场的蚕害死。据观察,在一墩柞树上若有一头成虫,即可将树上的蚕全部害死。有的咬开柞蚕背部啃食淋巴和脂肪组织,有的只咬不吃。该虫的取食活动主要在16:00至午夜前,以闷热无风的晴朗天气为害最为严重,大发生时上午也出来为害柞蚕。成虫除了为害柞蚕外,也食用舞毒蛾、舟蛾等鳞翅目幼虫。对甜瓜、南瓜、角瓜、鱼腥、羊和牛的膻味有一定的正趋性。成虫具有假死性,受惊后,假死落地并迅速钻入草丛中。此虫喜欢高温多湿的环境,在此环境下能迅速繁殖。因此在高温多雨的年份,向阳背风、腐殖质多的蚕场发生多,为害重。

6.2 防治技术

6.2.1 人工捕杀成虫可在夜晚进行捕杀,以2人配合为好,1人照明,1人捕杀,也可1人戴头灯独自捕杀。捕杀时动作要快,以免步甲逃逸。

6.2.2 用杀螟松毒杀成虫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用2%~2.5%的杀螟松粉剂均匀地撒在柞树墩下或树干基部的地面周围,或以树干为中心向外撒药,呈半径为40~50 cm的圆面进行防治,每次蚕蚁场施药粉约30 kg。杀螟松粉剂的残效期约为5 d,残效期过后,如观察到步甲大量发生时,应再次施药。切忌将药粉撒到柞树叶上,如施药后遇雨且降雨量较大时,应及时补药。此外,发生虫害的蚕场树高不足1 m时,不宜用此药,以免蚕中毒。

6.2.3 用杀螟腈毒杀成虫在成虫盛发期前1~2 d,将2%杀螟腈粉剂均匀地撒在柞墩周围的地面上进行防治。每一墩柞树撒药约15 g,每公顷蚕场撒药约35 kg。施药时间最好选择晴天下午,不宜雨天撒药,且不要把药撒到柞叶上,以免蚕中毒。

6.2.4 用步甲净毒杀成虫步甲净又名甲虫散。选择晴天下午施药,将5%的步甲净粉剂均匀地撒在柞墩(桩)周围的地面上进行防治,每墩施药约200 g。步甲净的触杀效果好,可有效消灭蚕场内的步甲虫。同时注意不要把药撒到柞叶上,以免蚕中毒,施药后如遇雨应重施。

6.2.5 埋罐诱杀成虫将鱼头200~250 g,羊油、羊 骨 汤50~150 g,食 盐100~150 g,清水1~1.5 kg等材料放入锅中,烧开煮沸10~15 min后作为诱饵,分别装入罐头瓶里,埋在成虫较多的蚕场内,每隔7~10 m埋一个瓶子。瓶口略高于地面,瓶口上面架一个防雨挡板。当成虫被饵料引诱进罐头瓶时进行捕杀,每隔2~3 d检查1次。

7 异色瓢虫

7.1 形态特征及为害特点

异色瓢虫俗称“花大姐”“花盖虫”“金龟子”等,属完全变态昆虫。成虫体长5.4~8 mm,体宽3.8~5.2 mm。虫体呈卵圆形、半球形拱起,背面光滑无毛。鞘翅的色泽和斑纹变化很大,有的体基色是黑色,鞘翅上有2枚或4枚赤黄色或褐色斑纹;有的胸部有黑色半圆形斑纹,而每个鞘翅有9.5枚斑纹,排成2.5、3、3、1,两鞘翅密合后为19枚斑纹;有的前胸背板有5枚小黑点,鞘翅呈黄褐色无斑纹。鉴定此虫的最主要特征是鞘翅近末端有明显的横纹脊痕。成虫喜在温暖向阳的场所活动,柞蚕场是此虫最喜欢活动的场所。成虫飞翔能力强,晴天气温高时最为活跃,在强烈的阳光下,则爬到树叶丛中活动。主要以成虫为害小蚕,尤其是1~2龄小眠蚕,幼虫亦能为害1龄期小蚕。在自然条件下,异色瓢虫幼虫和成虫沿树干或枝叶爬行捕食,咬破蚕体壁后取食体液,而后抛弃其他部分。

7.2 防治技术

冬、春季节或在蚕上山后,可在蚕场附近的背风向阳的石砬子缝、墙角、屋檐下等温暖隐蔽处寻找异色瓢虫群集越冬场所,捕抓越冬成虫,将其释放到远离柞蚕场的果园或庄稼地里,发挥其益虫的作用。在蚁场内,个别柞把内的蚕受害严重时,可将柞把松开,使其通风良好,即可解除或减轻为害。

8 华北螳螂

8.1 形态特征及为害特点

华北螳螂俗称“刀郎”。成虫体长约70 mm,全身呈绿色或黄绿色。头呈三角形,转动灵活,触角丝状较短。前胸背板大而长,中间具有隆起纵脊。前足为捕获足,前翅革质,后翅膜质,静止时折叠于腹部的背上。雌雄虫腹部的腹面均可见10节,雌性成虫腹部背面可见6节,雄性成虫腹部背面可见8节,雄虫第10腹节有腹刺1对,雌虫则没有。卵呈淡黄色半月形,藏于卵囊的卵室中。若虫形似成虫,但体小而弱,仅有翅芽。1龄幼虫为米黄色,第1次蜕皮之后体色变为种的固有色。年生1代,以卵在卵囊内于石块下、树枝(干)等处越冬。

华北螳螂以成虫为害1~5龄柞蚕,一次可食数头蚁蚕。成虫经常栖息在柞树上,其活动位置和太阳移动有一定关系。通常早晨日出前后,成虫多在东面向阳的叶面上活动,下午则转移到西面。在高温炎热或降雨时,常隐匿在树冠内。雨后晴天则喜欢出来活动,此时为捕抓螳螂的最好时机。成虫取食时,用其前足将蚕抓住,抱在胸前咬食。小蚕被害后,仅留血液和消化管中的内容物。大蚕被害后,除血液和消化管中的内容物外,还常留头和尾等部位。该虫取食范围很广,除柞蚕外,还能取食鳞翅目、双翅目等多种昆虫的成虫和幼虫。螳螂在气候干旱的年份发生重,在石头较多、朝阳或荒芜的蚕场,特别是二年的芽棵蚕场发生较多。

8.2 防治技术

秋末或早春螳螂孵化前后,到背风向阳的蚕场特别是准备翌年收蚁的蚕场采集卵囊,送到非蚕区作为农林业益虫利用。在整个蚕期,特别是在小蚕期,应逐墩检查,人工捕抓幼虫和成虫。捕抓时间以日出前后及日落前为宜。将捕抓到的若虫和成虫释放到农田或森林中,发挥其害虫天敌的作用。

9 益蝽

9.1 形态特征及为害特点

益蝽属半翅目蝽科,因其成虫腹部后端有一个臭腺,遇到敌人时能放出刺激性的臭气,俗称“放屁虫”“臭大姐”“打针虫”等,成虫体长约10 mm。雌虫全体暗棕色,头部和前胸背板前区为暗褐色。从头中片基端起直贯小盾片后缘,有一条不明显的淡色线。触角为桔红色,第3节末端和4~5节的后半部均为黑色。前胸背板仅边缘稍细,有微小锯齿,两端角细而突出,呈棘状。小盾片两基角凹陷黑色,有一黄白色的小斑点。腹部背面为黑色,腹面为黄褐色。第3~6节中间多有一个三角形暗黑斑,一般最后一个较大。卵呈黑褐色、顶端稍具灰褐色的圆柱形,数十粒粘在一起,排列整齐。若虫形似成虫,但翅未发育完全,头、胸、翅芽呈黑褐色,腹部呈灰白色,每节上有黑褐色斑块。二化一放蚕区年生1代,卵在脱落的卷叶中越冬,越冬卵于翌年6月下旬开始孵化。若虫初孵化时,群集在柞叶上,之后逐渐分散到树上、杂草中活动。到8月中旬发育为成虫,8月下旬成虫交尾,交尾时间很长,此时极易发现和捕杀,9月成虫产卵,卵产在落叶和杂草中。成虫和若虫刺吸柞蚕体液,致使蚕死亡,对2~3龄蚕和眠蚕危害最为严重。

9.2 防治技术

冬季及时清理蚕场,收集枯枝落叶和杂草,并集中烧掉 。在早晨日出到10:00前,在蚕场内巡视,捕杀成虫和若虫,特别是在成虫交尾期和若虫孵化期,益蝽极易被发现,可及时进行捕杀。

猜你喜欢

柞蚕成虫蜘蛛
柞蚕饰腹寄蝇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研究
柞蚕茧系统分形研究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
小蜘蛛冻僵了,它在哪儿呢?
济宁地区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的监测与防治试验
蜘蛛
沈阳舟蛾科成虫调查分类研究
杨梅果蝇综合防治试验
杨梅果蝇综合防治试验
大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