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蚕桑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探讨

2022-11-25王芳华

江西农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太湖县蚕农桑园

王芳华

(安庆市太湖县新仓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安徽 安庆 246400)

新形势下,对蚕桑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的探讨是确保蚕桑种养效益最大化、助力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实践价值,相关要点如下:

1 蚕桑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现存问题分析

1.1 受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上世纪90年代初,蚕桑产业作为太湖县的支柱性产业备受重视且迅速发展,然而近年来其发展步入低谷期,加之相关领导对于蚕桑产业开发的认识程度有限,更倾向于与时偕行,开发新兴产业,致使蚕桑产业化进程难以循序推进。此外,该县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贫困县行列,财政短缺问题突出,而蚕桑产业的开发和创新需要充裕的经费和技术为支撑,但该县财政给的经费补助往往仅局限于苗木购置,对各种前沿种养技术的支撑很有限。蚕桑种植的政策优惠也相对较少,尤其是“东桑西移”政策推行以来,这一状况更为严峻,许多蚕桑技术人员和桑农纷纷转行,导致产业化进程的推进缺乏后续动力。

1.2 省力化水平有待提升

纵观当前太湖县蚕桑生产的各个环节,在实际生产中依旧还是以传统的手工生产为主导,省力化水平有待提升、机械化程度有待加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进行土地翻耕、枝条修剪、叶片采摘等工作时大多还是依靠人工,旋耕机、伐条机等机械设备的利用率较低;二是受交通条件限制,桑树枝叶的运输事宜主要也是依靠人力,不但效率低下且强度很大,尤其是在饲养阶段的切叶、采叶中工作频繁,耗费的人力和时间多;三是蚕养殖期间的消毒、撒药、除沙、上蔟等一系列操作同样需要依靠于大量的人力和费用支出,不利于蚕桑产业的发展壮大[1]。

1.3 产业化程度有待发展

就现阶段而言,太湖县桑蚕种养模式依旧还是以分散种养为主,桑农经营的桑园面积一般在667~1334 m2范围内,年饲养蚕种不足四盒的桑农高达七成,而年饲养蚕种10盒以上的养蚕大户只有两百余户,仅占据两成左右。太湖县即便有两家专门的缫丝生产企业,然而在改制之后由外地商户承包经营,其对于桑农的扶持意识淡薄,无法发挥较好的龙头带动效应,无法展现“企业+农户”助力产业化进程加快的影响力,辐射效应很有限,蚕桑资源的整体性利用停滞不前,摆在眼前的瓶颈问题依旧存在[2]。

1.4 种桑养蚕风险系数高

就产业性质来看,蚕桑产业本来便处于弱势产业的范畴,蚕农对于市场行情变化的接受程度有限,价格高时大量涌入,价格低时又迅速退出,如此既导致损失了人力、物力,又导致资源耗费严重。桑蚕种养细分为种和养两大基本环节,对于相关技术标准设置了较高的门槛,桑树栽植期间很容易受到天气、病虫害的威胁,诸如春季的倒春寒、夏季的炎热高温,以及萎缩病、桑瘿蚊等的侵害;而蚕养殖期间也受到多重因素的干扰,除了蚕种品质这一基本要素外,还有饲喂技术、养殖设备、气候条件、药剂使用等等,外在和潜在风险不胜枚举。

2 蚕桑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优化策略分析

2.1 重视宣传引导,提升产业经营意识

要将转变群众固化的蚕桑观念视为一项基础性工作,首先要主动“走出去”,平时定期组织蚕农、村委干部、让有种养意向的潜在蚕农深入那些蚕桑产业发达的地区、示范基地考察学习,积累经验、拓展眼界、坚定信心;多多带动本县民营蚕桑企业以及种植大户,推行租赁模式,将山地资源进一步整合,拓展蚕桑种植规模,合并小型桑园,合零为整,以小变大,以连片推进种植,致力于规模化开发。其次要多多“请进来”,相关负责部门可以不定期邀请一些蚕桑技术专家、行业佼佼者深入乡村一线,就蚕桑种植给以更多科普和指导,强化农户对蚕桑的认知,逐渐引导他们形成“将蚕桑当成农田来耕作”“种桑养蚕同样可以发家致富”的观念。同时还要整合新旧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广度,相关部门和人员要有“发展有功,毁桑有过”的共鸣和“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的认知,将蚕桑产业继续发扬光大[3]。

2.2 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帮扶机制

太湖县各级相关部门需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继续推行更多帮扶政策,强化对蚕桑产业项目建设的多方优惠扶持,在就项目进行申报的过程中,要有相关领导严格把关,着重给以蚕桑产业更多倾斜,进行实时性跟踪以保证效益的凸显。财政部门则需提供全面化的信贷服务,激励并帮助更多民间资本及潜力桑农建立茧丝绸工厂,颁布专项性扶持、补贴政策,力度尽量强化,以期让各加工企业切实受到政策帮扶,为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注入更多动力。蚕桑企业应发展自主性品牌,开发特色产品,使得本地蚕桑产品更具核心竞争力,最大化利用蚕桑资源,同时注重市场扩展,提升市场牵引力,优化产业化模式,为蚕桑产业的兴起创设平稳环境。还应适时让利、提高帮扶力度,调动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将蚕农、企业凝聚为利益与风险协同承担的整体,做到互利共赢,使得广大基层蚕农也可以真正享用桑蚕产业化果实,增强他们的产业化信心。

2.3 强化管理标准,重点推广省力技术

一方面,要致力于对低产桑园的优化,对那些本身立地基础不足、缺乏科学性、病虫灾害问题频繁的老旧桑园加以适时调整改良,促进新桑园的规模化开发,抓好农户的土地流转事宜,抓好规划和排布,并重视对良种桑树的引入和普及;另一方面,要致力于对桑园的严格管理,全面开发已有桑园的潜在价值,依照丰产桑园的一系列要求和准则,做好桑枝的修剪工作,推广绿色化防虫杀虫科技,基于桑园土壤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施肥,以期尽量提高桑园的桑叶产量及品质。最后,致力于省力技术的大范围普及,一是在桑园管理方面需继续强化对旋耕机等省力设备的普及,二是在养蚕管理方面需继续强化对大蚕条桑育等省力技术的推广,同时运用设备减少日常养蚕环节的人力输出。总而言之,唯有借助前沿科技,推广更多既省力又省时的养蚕模式和技巧,方能进一步降低桑蚕生产中对劳动力的需求和耗损,继而提升生产效率,获得更高的生产收益。

2.4 抓好培训管理,打好基层技术基础

蚕桑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有坚实牢靠的技术基础为支撑,提高相关人员的素养势在必行。因而,相关投入要有意识地向基层靠拢,加大基础管理培训经费投入,致力于基层技术人才的储备。首先要加强蚕桑技术服务队伍建设,要想最大化加快蚕桑产业化发展步伐,便需配备一支优质、负责的技术服务队伍,因为从当前基层蚕桑种养实际来看,基层技术人员所处的位置、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其次要强化对广大蚕农的技术培训,加快蚕桑技术入户进程,平时多多开展相应的技术咨询服务及技术培训活动,具体而言,需着重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促进培训机制的继续优化,以中心工作为核心立足点,将培训引导同当前的蚕桑种养实际密切整合,多途径、多频次、多方面组织专业化、体系化、高效化的统一培训活动。二是立足于具体现状进一步促进培训细则的细化、培训模式的拓展和培训介质的革新,致力于培训效率的提升,通过下乡指导、解疑释惑等途径,开展不拘一格的桑蚕技术引导和生产经营管理培训活动。

2.5 开发潜在市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现阶段我国各蚕桑种养地出产的茧丝绸产品大多受海外市场的影响,价格起伏大,不稳定。对于市场风险的抵抗能力较低,蚕桑产业要想获得更多自主发展空间,便要脱离当前市场的控制,积极拓展潜在市场。太湖县蚕桑产业的未来发展要秉持“跳出蚕桑看蚕桑”的原则,立足于区域内多元资源条件开拓一条融合发展、协同共赢之路,具体来看:其一要促进蚕桑种养同旅游、餐饮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基于太湖县独特的蚕桑文化历史,融合别具风韵的乡村旅游资源,以“品蚕桑文化,赏桑园风光”为宣传方向,发展集蚕桑、旅游、文化产业于一体的蚕桑生态旅游项目[4]。其二要紧抓旅游、餐饮等产业创造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拓展潜在市场,在潜移默化的引导和熏陶中让更多人爱上太湖茧丝绸产品,形成固定的消费习惯,发展更多潜在消费受众,继而从源头助力蚕桑产业稳定性的提升,减少市场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现阶段而言,蚕桑产业发展进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唯有将这些问题及时解决才能谋求长效发展,因而,相应人员必须从内到外将问题一一解决,把好每一个生产经营细节关。

猜你喜欢

太湖县蚕农桑园
“桑园+”技术模式浅析
七里坝桑园
关于对丙麻乡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躲雨
家乡的桑园
全国赵朴初诗词研讨会暨“朴初故里 禅源太湖”诗词大会在太湖县举行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太湖县森林采伐管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