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022-11-25冯兵,赵欣,2
冯 兵,赵 欣,2
(1.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2.齐鲁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根本性标志,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劳动伦理是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内核。“劳动伦理是一般伦理规则深入劳动领域的应用和阐发,对劳动伦理问题的研究,表面上看是对劳动领域道德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更多的是对劳动过程中与人相关道德问题的关注和研究。”[1]33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是随着其理论的不断发展而成熟起来的,其奠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发展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成熟于《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奠基阶段,马克思借用了国民经济学的劳动概念和黑格尔的劳动思想,将黑格尔的异化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结合,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发展阶段,马克思对劳动的理解已形成自己的话语表述,认识到劳动本质;成熟阶段,马克思从劳动切入,在对政治经济学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提出人的解放等思想,劳动伦理思想走向成熟。《手稿》是马克思劳动思想形成的发轫之作,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劳动伦理思想。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正是在对异化劳动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脉络逐渐清晰。梳理《手稿》中的劳动伦理思想对深入认识并完善社会主义劳动伦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一、劳动本身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本身应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是劳动者的内在需要,不受外来力量的强制。劳动者按照自我意志,自由、自觉地劳动,劳动是自由生命的表现,劳动是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根本手段和存在方式。
(一)劳动的实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认为,劳动应当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自由自觉的劳动是指,劳动是人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外在强制;劳动者应当完全按照自我意志,自主地、幸福地进行劳动。劳动的实质应是自由活动,劳动解放人,就是把劳动还原为真正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者从中感受到主体力量的确证和自我幸福的体验。
《手稿》中指出,异化劳动条件下人的劳动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一是劳动来自外在强制。劳动应是自由生命的表现,是乐趣,是在劳动中肯定自己、确证自己。而异化劳动条件下,劳动却使工人与自己类本质相异化,在劳动中无法感受到生命自由的状态,劳动生活是受到某种外在必然强制性支配下的一种生存状态,这种劳动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所以劳动毫无幸福可言。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使劳动成为一种外在的和压迫自己的东西,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确证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二是劳动不是内在需要,而是谋生的手段。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除了出卖劳动力,没有其他选择的自由,为了维持其肉体生存只能继续出卖劳动力。劳动者创造的劳动产品却与劳动者相疏离、相对抗,并反过来作为支配人的异己的力量。本应体现人的生命创造的自由自觉活动,却成为仅仅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三是这种异化劳动还生产出人与人之间异己的、敌对的社会关系,即资本家。这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以及人的类本质相异化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资本家作为异己的敌对的生产关系统治自己、占有自己劳动的产品。
资本主义劳动伦理无法实现劳动的自由自觉。第一,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力被看成物和商品,对人漠不关心。因此,工人作为一种活的、贫困的资本,这种资本只要一瞬间不劳动便失去利息,从而也失去自己生存的条件,所以工人便时时刻刻处在强制劳动中。在资本家看来,作为劳动力商品的工人,其主要作用就是使其利益最大化,实现资本增值。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一个民族要想在精神方面更自由发展,就不应成为自己肉体需要的奴隶与奴仆,因此他们必须有能够进行自由支配的时间,而强制劳动使工人失去了这种自由与可能。第二,工人必须通过劳动来谋生。作为商品的工人如果不和资本结合,那就无法养活自己,也就无法生存。工人只有当他对自己作为资本存在的时候,才作为工人存在,而只有当某种资本对他存在的时候,他才作为资本存在。资本的存在是他的存在、他的生活,资本的存在以一种对他来说无所谓的方式规定他生活的内容。这种状态下,劳动只能是强制和被迫的,是谋生的手段。他们无法按照自己爱好、才智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第三,作为与工人相对立的资本家,为了使自己的资本增加和同其他资本家竞争,不断压榨工人。以至于布鲁姆勋爵向工人大声疾呼,让工人也成为资本家,而事实是千百万工人只有通过糟蹋自己身体、损害道德和智力的紧张劳动,才能勉强养活自己,甚至还把这种工作看作幸运,哪有可能去成为资本家。
(二)劳动解放是劳动伦理的价值取向
劳动解放是自由劳动的价值取向。劳动解放其实质就是要消灭奴役人劳动的一切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消灭私有制这一劳动异化的根源。劳动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两个方面,因此,劳动的解放也包含两个层面的解放,即自然层面的解放和社会层面的解放。自然层面的劳动解放使人不再受物的奴役,而是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社会层面的劳动解放使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在劳动中不再是否定自己,而是肯定自己,确证自己。一切有悖于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劳动都要得到解放。
《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本质,也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关系的根源。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下,工人失去自然界这个劳动对象,同时也失去作为人的劳动的本质,“工人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首先,他得到劳动的对象,也就是得到工作;其次,他得到生存资料。因而,他首先作为工人,其次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作为肉体的主体的生存,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2]92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无法占有自然界这个劳动对象,只能接受奴役。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被资本家占有,资本家又作为异己力量统治着工人。可以看出《手稿》中马克思对不平等根源的分析,对“自由自觉的劳动”的阐述尚有劳动异化史观的痕迹,这到《资本论》完全克服,运用成熟的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制度本质。
资本主义劳动被奴役、被异化,而劳动者绝不是不能被拯救。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主线、核心和根本价值诉求。解放劳动、解放劳动者是恢复劳动伦理本性的根本路径。消灭了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使存在与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得以真正解决。关于劳动解放的主体,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现代无产阶级是劳动的主体,是最革命的阶级,它理所当然地是劳动解放的主体,这是历史所赋予他们的使命。关于劳动解放的动力,马克思指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消灭劳动,也就是说,“劳动解放的真正动力来自劳动本身,只有通过异化劳动本身才能消灭异化劳动。”[3]劳动解放并不是放弃劳动,而是要消除劳动异化。雇佣劳动是奴役形式的最高峰,是劳动的全面异化。劳动解放最根本的就是消灭雇佣劳动制度。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作为异化劳动的最高阶段,必定会在其内部产生对立面,为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充分的物质条件。
(三)劳动是自我实现的路径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的社会本质的规定,是人社会性存在的依据。劳动不仅是实现个人对社会应尽义务的途径,也是个人取得生存资源、得到社会尊重、获得精神满足、实现人真正自由全面发展的路径。任何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立足感,在劳动中被需要,在劳动中被尊重。
《手稿》指出,在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下,自主自由活动沦为谋生的手段,人的类生活变成肉体生存的手段,所有荒唐的劳动伦理正是源于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一是异化劳动是一种目的与手段、人与物关系颠倒的活动,这也是一种“非人”的生存样态,是“人的机能”和“动物机能”的颠倒和置换。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2]94劳动对于工人来说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不是内在的属己的本质。因此,工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只有在不劳动的时候他才感到自在、舒畅。二是劳动的异己性表现在,对工人来说,劳动不是属于他的自主活动,而是被迫的、属于别人的异己的活动。劳动是外化的,一旦肉体的或其他的强制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劳动中不能自由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因此人们在劳动中感受到的都是不幸与折磨,而不是自我实现与生命超越。
马克思认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自由有意识的活动”。“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至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2]96人的“自由有意识的活动”,就是人的实践活动。首先是人的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使人能够将自己的这种生命活动同自己的生命本身分开,并将其变成自己的意识和意志的对象,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马克思认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是自由自觉的、真正人的劳动,只有发展生产力并生产出足够的产品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建立新的生产方式,才能使每一个人最终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只有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即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才能实现对人本质的占有,才能实现人向自身的复归。
二、劳动过程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
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关于幸福的哲学,因为它的主题是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手稿》的字里行间流露着马克思心怀劳动大众的博大胸怀,蕴含劳动伦理哲学的内涵。幸福劳动的过程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本质的和谐统一。
(一)劳动过程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指出,从理论层面讲,自然界的万物既是人从事自然科学的对象,又是人从事艺术活动的对象,它们构成了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从实践层面讲,自然界不仅为人提供了直接的生活资料,而且提供了劳动的对象和工具。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没有自然界,工人便什么都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劳动得以实现、工人在其中从事劳动并提供产品生产的原材料。自然界给工人提供生活资料,维系工人本身肉体生存。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同自然界相联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劳动是人和自然统一的基础,劳动使人成为“人的自然存在物”,劳动使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
资本主义制度形态下的人与自然界相异化。由于劳动异化,人与自然关系便从统一走向了对立。在异化劳动条件下,“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取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是从人那里掠夺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2]95资本家对自然的占有,不再是为了自然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创造剩余价值。自然界成了资本家剥削工人、追逐利益的工具,因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相互敌对的异己的关系。
自然与劳动者的异化是因为劳动者改造自然界的成果不属于自己,而是作为异己力量剥削和压迫自己。自然与资本家的异化是因为自然界在他那里丧失了丰富的内涵,化为带来利润的商品,只要能带来剩余价值,资本家对自然的攫取就不择手段。追求利润导致不断扩大生产,生产要求大量消费,大量消费伴随大量浪费。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一方面不断从大自然获取资源和能量,另一方面又不断向自然排放各种废弃物,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交换严重失衡。异化劳动下的人与自然关系被严重异化,资本家把自然界作为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利用各种手段征服自然,严重破坏生态平衡,以最冷酷方式对待自然,导致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失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严重对立。
(二)劳动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
劳动应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幸福劳动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协作的劳动。“马克思的劳动伦理观不仅要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构建和谐统一关系,而且要求以此为物质基础、经济基础构建人与人的新型社会关系,超越劳动异化、交往形式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异化的对抗关系,走向合作劳动、共同发展的新型和谐关系。”[4]人与人之间在劳动中是平等、互助、协作关系,劳动者应当占有劳动成果。
《手稿》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相异化。因为“如果劳动产品不是属于工人,而是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他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他人带来享受和生活乐趣。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2]99。在马克思看来,当异化劳动使工人生产出劳动产品同他的异化关系、生产劳动同他的异化关系时,他也同时生产出了另外一个在劳动之外的人对他的劳动产品和生产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这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夺走工人的劳动产品,强迫工人从事奴隶般的生产劳动,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造成工人阶级和资本家的对立。
(三)劳动过程是人与人本质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是自我实现的路径。所谓幸福的劳动,可以被理解为劳动者在劳动中实现了自己内在的自由意志和目的,展现了自己生命的美好向度,获得了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不仅享受劳动成果,更享受劳动过程,体验着生命的意义,实现了人与自己本质的和谐统一,反映出人性的光辉。劳动之于人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真正成为人的本质需要,是劳动者的自我实现。劳动是幸福的基础,是幸福的源泉,而幸福是劳动的果实,是对劳动的褒奖。
资本主义异化条件下人的自我异化,发财致富的贪欲过分膨胀,吞噬内心真正的自我,从而造成人与自我、灵魂与肉体、身体与心灵的严重撕裂与扭曲,人无法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幸福与自我超越。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受摧残的外在劳动。他在劳动中不属于他自己,属于别人,工人的活动不是他自主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因此“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装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2]94。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使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无法感受和体会到劳动带给他的快乐,也无法体会到劳动带给人的生命的体验。
马克思指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消除私有制,人才能回归人本身,劳动才成为内在需要,不是外在强制,职业也是根据个人爱好进行选择。关于未来劳动,马克思作这样描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里,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5]每个劳动者都能够在他所喜欢的领域内自由地发挥和发展他的才能,劳动实现了完全的自主性,每个人都在“自由王国”翱翔。
三、劳动结果应是公平的体现与价值的彰显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即一当人们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把自然界材料变为财富,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和劳动者都是崇高的。因此劳动结果应该体现公平性,彰显劳动的价值,尊崇劳动。
(一)劳动结果应是公平的,劳动者应当占有劳动成果
“公平的劳动是人类劳动自由与劳动真理的永恒追求,既是劳动伦理的核心内容,也是劳动伦理的本质要求。”[1]34人们如果可以通过非劳动途径获得社会财富与占有劳动成果,那自然就不愿意从事劳动,也就无公平的劳动伦理。劳动结果公平性主要指劳动机会均等、同工同酬、付出与回报相等。
在《手稿》中,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揭示其不公平的客观现实:一是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公平。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从而占有社会产品;工人作为劳动者不占有劳动对象,为物质生产资料而斗争,为谋求工作,谋求自己的活动可能性、手段而斗争,从根本上决定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劳动地位是不平等的。二是劳动产品占有的不公平。工人付出劳动,而劳动产品却和自己相异化,无法占有劳动产品,劳动产品反而作为异己对象和自己相对立。自己生产的产品越多,受到的剥削越严重。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对象化竟然到了劳动必要对象丧失的地步,工人非现实化到了饿死的地步。三是最终导致劳动结果的不公平。劳动者应当占有劳动产品,而现实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自己越贫穷,“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反比”[2]91。工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自己却赤贫;工人生产了宫殿,自己却住在棚舍;劳动产生了美,工人却因劳动变得畸形;劳动生产了智慧,而工人却变得愚钝和痴呆。
马克思指出,这种贫困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地租和劳动相分离,导致劳动异化。异化劳动下,工人创造财富,却不占有劳动产品。工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存在物,同劳动者相对立。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产品即资本的统治。“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2]91在这种异化劳动下,工人为了得到劳动机会和养家糊口,不得不进行竞争,导致劳力消耗。
(二)劳动应是对劳动神圣性的彰显
劳动本身是神圣的,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的神圣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劳动结果应是对劳动本身价值的尊重和彰显,全社会应尊崇劳动。马克思之所以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进行批判,也正是因为资本主义异化的劳动扼杀了劳动应有的崇高地位,“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2]90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6]劳动的结果应该是整个社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个人通过劳动获得社会认可,劳动应是个人社会价值的彰显。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劳动伦理中,推崇资本和财富的增值,却鄙视使资本和财富增值的劳动和工人。一是资本家崇尚的是利润。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劳动资本撕下“温情脉脉的面纱”,不管工人的生存状况如何,资本总是迈着越来越快的步伐追逐利润,不放过任何机会与角落,甚至还从堕落的无产者的恶习中(卖淫、酗酒、抵押放债人)抽取利息。二是在资本面前,生命、劳动成为追逐利润的工具,更谈不上尊重生命和劳动。在资本的逻辑下,一切现存都成为被物化的对象,“工业的宦官即生产者则更厚颜无耻地用更卑鄙的手段来骗取银币”[2]133,为逐利而无视道德伦理,甚至把儿童变成工人。三是社会个体获得社会认可是通过“万能”的货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在金钱身上得到最明显体现,金钱可以购买一切东西,金钱和金钱占有者都是受人尊敬的,金钱是最高的善,金钱就是“万能”的,这就是所谓的“金钱拜物教”,在劳动产品的分配和占有中,劳动价值完全被物化。在资本主宰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神圣、劳动崇高成为一种奢谈。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被视为与机器相同的商品,仅支付给工人维持其劳动力生产的工资,从根本上鄙视劳动和劳动者。“当资本家赢利时工人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2]50“在物价腾贵的年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下降而下降,因生活资料价格提高而提高。这样,二者互相抵销。无论如何,总有一定数量的工人没有饭吃。”[2]50由于不可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工人无法意识到受到压迫和痛苦的根本来源,也无法认清其阶级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工人只能自发地、无组织地反抗,被动地接受资产阶级的劳动伦理,“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本身作为工人所处的那种关系和尺度来观察他人”[2]98。底层劳动者似乎习惯了劳动被贬低,劳动成果被剥夺的制度安排,把希望寄托于来世。
(三)劳动应是对劳动者尊严的彰显
劳动结果必须彰显劳动者的价值,使劳动成为有尊严的活动,劳动者也必须是有劳动尊严的个体。“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7]马克思深刻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维护和实现人的尊严,而实现人的尊严首要的就是拥有劳动的尊严。劳动尊严就是体面的、受尊敬的、安全的劳动,人凭借自己的双手获得社会的认可。
马克思站在维护劳动者尊严的立场上指出,异化劳动下劳动和劳动者没有任何尊严。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和劳动者毫无尊严。马克思指出,“国民经济学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2]57工人的生存状态是“牲畜般的存在状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如同商品,工资如同生产工具的保养和维修,维持其肉体不致灭亡,就像机器需要维修和定期保养一样。在资本家眼中,付给工人的工资与保养机器设备的费用没有区别,即使反常地被迫提高工资,无非是给“自由得一无所有”的工人以较多报酬,工人和劳动依然无法获得人的身份和尊严。另一方面,劳动者的劳动安全没有保障。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对眼中作为与机器相同的商品的工人是不在乎其劳动条件的。工人的工作场所极其简陋,生活条件非常差,经常发生安全事故导致工人死亡。他们没有休闲,也更谈不上娱乐,劳动时间达到身体极限,毫无尊严和安全可言,资本家也不会去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只会去追逐更高的利润。
鄙视劳动和劳动者尤其是底层的劳动者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伦理。这种劳动伦理的形成是因为在异化劳动下,工人被当作商品,仅仅被当作实现利润的工具,资本家根本不在乎工人的尊严和感受。资本的本性就是极端逐利性,为逐利穷尽一切可能。分工又使工人陷入贫困并变为机器,工人越来越依附资本家,卷入到疯狂的竞赛中。马克思指出,充当资本的货币完全可以颠倒坚贞与背叛、爱与恨、德行与恶行、奴隶与主人、愚蠢与明智,货币也能使冰炭化为胶漆,无所不能。人们对货币是狂热的崇拜,而创造财富的劳动者却被迫又退回到被文明的污浊毒气所污染的洞穴中居住,在洞穴中也朝不保夕,怕付不起房租可能被赶走,必须为这停尸房支付租金。光、空气甚至动物最简单的爱清洁的习性,都不再是人性的需要了。肮脏成了工人生活的要素,他的任何一种感觉不仅不再以人的方式存在,而且不再以非人的方式因而甚至不再以动物的方式存在,这种劳动伦理何其不公!
四、《手稿》中劳动伦理思想的时代价值
《手稿》虽然成文于一百多年前,还不算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但是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劳动伦理思想对我们不断调整和完善今天的社会主义劳动伦理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让劳动者体面地、有尊严地劳动
劳动神圣、劳动平等,尊重并努力让每个劳动者过上更好的生活是社会主义劳动伦理的应有之义。一个向上发展的社会必然是崇尚劳动的社会。劳动者创造世界、创造劳动产品,理应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尊重劳动和劳动者是社会主义基本劳动伦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突破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对立形式和狭隘界限。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并依据所提供的劳动的质量和数量获得分配份额。社会主义是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心全意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谋利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党和国家的神圣职责。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劳动是人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条件,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尊重劳动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8]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9]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让劳动者体面地、有尊严地劳动,社会崇尚劳动,是新时期劳动伦理应有的重要内涵。
(二)坚持生命至上
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理论、中国当下的经济事实和社会关系变化,应不断完善新时期社会主义劳动伦理。人和人类社会的幸福生活不是神赐的,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每一个鲜活的劳动生命在劳动中创造的。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坚持生命至上是社会主义劳动伦理的核心内涵。
生命至上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伦理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伦理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社会坚持劳动者的生命权是最大的人权,生命高于一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劳动伦理的重要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践行生命至上的理念,为改善劳动环境、改进劳动条件、加强劳动安全措施而不断努力,通过出台各种安全法规、安全条例来保障劳动者安全,真正把保护劳动者的生命放在最高位置。
在社会生产中,中国共产党也一直把人民生命权放在首位,2019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国家公共卫生体系、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大考,也是对劳动伦理的考察。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一直坚持生命至上的理念,疫情不控制,坚决不开工,宁可牺牲经济发展的速度,也不能把人民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反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资本利益,罔顾生命,以“自由”为口号,在疫情肆虐情况下,强行复工复产,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在安全生产上,中国共产党也一直在努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生产安全事故不仅使社会经济蒙受巨大损失,而且使许多劳动者付出了生命代价。安全生产旨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持以安全生产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始终把劳动者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绝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谋求经济利益,生命至上是社会主义劳动伦理的重要价值取向。
(三)注重劳动公平
公平的劳动是人类劳动自由与劳动伦理永恒的追求,既是劳动伦理的核心内容,也是劳动伦理的本质要求。公平劳动表现为就业机会均等,没有性别、民族、年龄等歧视;劳动付出与回报相等,劳动者同工同酬。劳动公平还要求每个劳动者都有劳动的权利,从这一观念出发,劳动权已被视为基本人权,是劳动公平的重要内涵。
对于我国社会而言,劳动公平仍是一个重要课题。计划经济时代,把劳动人群分为全民、集体、个体、乡下人等三六九等所产生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不同群体在迁移、上学、就医、福利、社保等关系劳动者利益的领域享受的公共资源还有较大差别。实现劳动公平仍要继续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赋予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发展权与劳动权,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从体制和机制层面消除劳动不公的因素。充分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劳动权,尊重每个劳动者,使每个劳动者都能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务,都能体面地、有尊严地劳动,这是新时期劳动伦理的不懈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领域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公平也不断推进。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体系的逐步完善,使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更加均等,这都是新时期我国不断追求劳动公平的写照。消除绝对贫困,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无疑是对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也是对劳动的新解放,同时也是体现劳动公平正义的重要一环。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消除绝对贫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维护公民劳动权的重要举措,是劳动公平的重要诠释,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劳动伦理公平内涵不断追求的体现。
(四)正确处理“异化劳动”问题
异化劳动不仅仅存在于私有制,原始社会的人们常常食不果腹,必须在合作劳动中获取食物才能维持生存,这样的劳动目的指向底线分工,如不合作将难以果腹与生存,这也是异化劳动,只不过是公有制下的异化劳动。劳动异化的伦理本质在于劳动者个体生命的压抑和痛苦,只要在劳动中受到强制,只要劳动不是自己的完全自觉自愿,只要存在劳动与人相分离的情况,就存在劳动的异化问题。只要还没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只要劳动过程处于一定的外在和内在压力下,劳动异化就会存在,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然也存在“劳动异化”的问题。
社会主义的“异化劳动”既不同于私有制,也有别于原始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是社会的主人,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自主择业自由,劳动者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奋斗。但是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依然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依然具有谋生的性质。尽管这种谋生不同于以往的“谋生存”,而是为了“谋生活”“谋更好的生活”,但人们的劳动依然摆脱不了“谋生”的时代特征。“打工人”的社会心态、“996”、“五加二”、“白加黑”、频繁辞职跳槽、职业焦虑等都是当前“异化劳动”的写照。
要正确看待现阶段的“异化劳动”问题,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的“劳动异化”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的特定产物。当今社会的劳动异化问题,仍要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来加以解决:一是经济要不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进步,才能从根本上为每个劳动者都提供更好的发展基础。二是劳动者权益保护要不断加强,使劳动者各种权益能够受到法律保护,同时做好对企业的劳动保障监督,保障劳动者各种权益,使劳动者能够安全进行生产,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三是社会保障要不断完善,为失业和失去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使其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