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医学导师制在卓越医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1〕

2022-11-25高颖孟彩霞李燕平毅郭亚琴冯毅高敏许晓莹张婷婷

临床医药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导师制本科生

高颖,孟彩霞,李燕,平毅,郭亚琴,冯毅,高敏,许晓莹,张婷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1)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原有的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已明显滞后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人们对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为培养符合21世纪需要的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必然要求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模式发生变化。本科生导师制诞生于14世纪的英国,率先在剑桥和牛津大学推行,一直被认为是这两所大学成功的关键。后来美国的哈佛大学、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纷纷效仿,并都以培养出众多高质量的人才而闻名世界[1]。1937年,浙江大学竺可桢教授将“导师制”引入我国,之后一直应用于研究生教育[2]。2002年北京大学将“导师制”用于本科生教育。200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后,我国多所高校先后尝试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2]。2011年底,教育部和卫生部对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整体设计和系统布置。2012年5月,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同发文,正式启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其建设内容“关于开展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中讲到“开展五年制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推动高等医学院校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医学生医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医教结合,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严格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3]”。我校从2016年在2014级临床本科卓越班开始实行导师制,2017年将导师制推广至全体本科生。本研究观察总结导师制在本科生实行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办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从2016年开始在2014级“卓越医生培养试验班”进行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实行首批导师制。2014级两个试验班共60名学生,2016年第二学期开始每六名学生配备一名高级职称导师。2017年10月,我院在所有临床医学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聘任导师267名。本实验对2014级卓越班和所有在读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导师制实行过程进行观察研究。

1.2 调查方法

观察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收集学生的研究成果。

2 结 果

2.1 试验班

试验班学生在早期临床实践中,培养了较好的人文素养,而且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参加国际项目交流4人,申请省级以上项目17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25项,发表1篇省级以上论文。较未实行导师制的普通班有很大提高。

2.2 全体本科生

2017年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在所有临床医学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近两年发现部分导师与学生沟通密切,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早期临床实践和早期科研活动,已获得较多的科研立项和成果。仅2018年获校级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14项;获山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7项;入选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3项;“建行杯”第四届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入围第二届“互联网+”智慧模拟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复赛,获得优秀奖;仝玉杰同学参加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神经与认知科学暑期培训班”,被评为优秀营员,并在北京大学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习一个月;尤其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我院学生的“医纽恩—风湿病免疫调节诊疗新方案”获得银奖及最佳人气奖,刷新了山西省高校该项目的最高记录。与往届未实行导师制的临床本科生相比,实行导师制后,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在教育改革、临床技能操作、治疗方法思考等方面有显著提升。

3 讨 论

传统的导师制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学校即给学生指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指导他如何取得进步。教师与学生之间实行的是一对一、面对面的个别辅导,教师与每个学生共同制订个性化的教学计划[4-5]。以上是传统的导师制形式,也是目前我们绝大多数实行导师制采用的模式。由于医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学专业的严肃性、医学教育的系统性和医学学习的艰苦性,使医学的教育教学仍需以精英教育为主。因此导师制的实行能够满足医学教育的需求,但是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生一入学即指定导师的模式,在绝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实行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第一,医学是一门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在缺乏最基本的医学基础知识情况下,学生想与导师交流是十分困难的。由于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专业思想及专业方向,导师也难以在专业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第二,绝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教师在附属医院肩负着繁重的临床工作,附属医院的运作和学校的运作,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差距,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与导师交流的困难。

我院响应国家政策,在2014级“卓越医生培养试验班”进行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建设。例如,孟彩霞等[6]在研究培养卓越医生临床技能的有效途径中发现,临床技能的提升应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机会等途径实现。2016年在试验班课程设置改革基础上增加了导师制,学生们的申报项目数、发表论文数较普通班有明显提升。2017年将导师制在全校医学本科生中推广后,增加了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较早启发科研思维,取得喜人成果。我校将教学改革与导师制相结合,使学生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跟随导师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减轻了导师的指导负担,摆脱了传统导师制的弊端,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在导师制实行过程中,我们也观察到部分学生与导师互动较少,分析可能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第一,我校本科生在榆次校区生活、学习,与导师所在医院距离较远,交通不便,对师生的接触有些影响;第二,导师平时临床、科研任务繁重,指导学生的时间较少;第三,学校和学院对本科生导师没有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只有责任和义务,导致有些导师 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是很高。针对以上原因,我院将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出台导师遴选标准。选择品德高尚、业务能力强、关爱学生的医师为导师。同时考虑到医院高年资医师工作繁忙,可将高年级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纳入导师队伍中,在科研方法、病历书写、技能操作等多方面给予本科生帮助,减轻导师负担[7]。第二,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医院,方便师生交流。鼓励学生与导师进行网络、电话沟通[8]。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导师制的实行完成极为重要。导师与学生关系的建立很大程度决定于教育管理层、项目领导和导师,是自上而下的,但这种关系的维持和良好运行更多则依赖于学生,是自下而上的[6]。第三,出台导师制激励机制,鼓励导师与学生的交流。第四,开展导师培训,使导师平素工作所得经验更系统、更专业,以便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导师制最重要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导师的技能必须是多种多样的。近几年美国许多大学专门开展了导师技能培训,使导师可以根据被指导者的不同心理状态、阶段等具体情形,有针对性地正确应用,从而达到与学生间的“化学反应”[5]。第五,充分行使师生双向选择的权利,允许学生或导师在某个时间点提出更换申请[9]。第六,探索更多的导师制方案。医学教育在本科阶段是多系统并重的,单一的导师容易引起学生“偏科”,将不同专业的导师组合成导师组,利于本科生的全面发展[10]。

导师制是卓越医师培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导师制在本科教育中的应用处于探索期,有许多问题尚需解决,我们将不断对其进行调整完善,总结出适合我院学生的系统方案。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导师制本科生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重大突破!我国医学教育认证质量获得国际认可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