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四维逻辑阐释

2022-11-25陈哲郑晗斐

关键词:中国式道路现代化

陈哲 郑晗斐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现代化是一个常谈常新的命题,需要学术界不断总结现代化实践经验并进行理论探索,进而为未来的现代化征程提供指引。在中国的现代化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时代发展趋势,以人民为中心,取得了伟大成就。在新的赶考路上,回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四维逻辑,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关于什么是“现代化”,马克思没有做出明确和具体的界定,但马克思的世界发展观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研究中包含了一定的现代化观点。马克思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揭露,给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提供了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发展观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继承并创新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1],其核心内容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即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虽然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使得世界朝着全球化趋势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社会形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294)由此可见,世界历史的终极追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论为出发点,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树立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又体现了世界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指引

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从比较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发展到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直到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客观规律。[3](P9)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4](P76)事实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其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更完善的生产关系。另一方面,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提高现代化水平。由此可见,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指引,现代化实践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提供养分。

(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借鉴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给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以诸多启示。资本主义现代化在推动社会生产力上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显而易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资本描述为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浸润着“血和肮脏的东西”[5](P871),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对劳动者的剥削,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另外,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力的发展并不匹配。中国现代化的推进既借鉴西方现代化的优点,也力图避免其弊端。因此,中国现代化的推进既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立足于本国国情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发展观、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资本主义批判论为中国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理论养分,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放眼世界的包容性、穿越历史的长远性和立足国情的清醒性等特征。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探索和经验总结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不断总结理论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呈现出鲜明的历史逻辑。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始于近代内忧外患的环境,经历了艰难的历程。从历史的脉络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一致性。具体而言,中国现代化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前提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前的近代社会,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社会的腐败,中国被动地探索国家出路。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发展工业,但其实质是致力于维护封建统治地位,最终以失败告终。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进一步让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必须进行制度上的变革才能拯救中国。孙中山引导的辛亥革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其不能动员广大农民,不能紧密联系群众,最终被篡夺革命果实。新文化运动由于缺乏明确的纲领和政治组织引领,最终停留在“思想斗争”层面。反思近代以来国家出路的探索可以发现,中国要改变国家命运而经历的探索均因某些局限性而宣告失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追上时代步伐的首要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也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历程。建立伊始,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国家出路和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前提是建立一个民族独立的国家。基于此,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就主张把工农兵组织起来,并确定实现社会革命的政治目的,即“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现社会革命”[6](P1)。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所要走的现代化道路与以往尝试并不相同,而是通过社会革命来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二大将这一目标具体化,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即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独立自主的现代主权国家。由此,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走上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意味着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备了政治前提和社会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奠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坚实基础

如何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首要难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并行的总路线。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中国由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化提供了制度基础。1958年,党中央领导人觉察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扭转局势。1964年,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7](P483),四个现代化的提出为中国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提供了战略目标。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社会改造的急促和变化的深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推进现代化的征程中也走了弯路,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但从总体来看,党在这个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从1953年到197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9%,其中工业年均增长11.1%”[8](P638)。基于四个现代化的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继续发展

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历史进程迈进一个新阶段,现代化的概念逐渐清晰,中国式现代化逐渐凸显中国特色。邓小平在1979年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命题,开创性地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主张积极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实现“现代化”。这个命题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从物质文明扩展到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这为现代化事业指明了新的主题和方向。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四大对改革开放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总结,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中国现代化建设由此迈进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五大在世纪之交召开,确定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提出“新三步走”战略,并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要求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明确了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在于人,把视角从“物”转向“人”。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等重大问题作出了回答。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更是包含全领域、高质量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9]的战略安排,给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并开启了向第二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充分肯定现代化的成就,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10]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到从“走自己的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中国现代化新道路”[11],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内涵特征、重要地位和世界意义进行了全面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承认,并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综上,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百年奋斗史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四个历史阶段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积累了经验。

三、实践逻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遵循

实践逻辑既是历史的具体实践,又是经过反复实践检验而形成的科学论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源自于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是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经验并形成的科学论断。反过来,现代化理论又指导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总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闪光之处,还在于其鲜明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12](P282~298)的实践特征。实践逻辑为中国继续推进现代化事业提供根本遵循。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善于根据现代化建设实践总结经验并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能有效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落实现代化政策。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保障。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具有自我革命的勇气和立场,能保持党内的风清气正,从而具备自我调适以满足现代化建设实践需要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的治理能力体现出强大的治理效能,可以有效地完成现代化进程中的任务。历史的实践反复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治理能力能有效推进现代化进程。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九大相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三步走”、新“三步走”、新“两步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等概念,不仅回答了现代化“是什么”,更可贵的是提出了“怎么办”的实践路线。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的方式发挥着总揽全局的作用,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价值追求上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始终不懈地坚持发展生产力。由此可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始终。在发展生产力上,邓小平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3](P89)的重要论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创新,所以中国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把中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在经济制度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这一新的概括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加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也更加坚定。其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反映了生产资料的归属关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受所有制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总体而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也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实践也证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坚持发展生产力,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跃上了新的台阶。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是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10]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推进现代化的实践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围绕“人民”这个主题努力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实际亟待解决的难题放在第一位,并通过切实的行动加以解决。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在贫困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开展精准扶贫,确立“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创造了人类减贫的奇迹。在应对重大风险问题上,中国坚持人民生命安全第一的宗旨,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道路,在实践中为人民谋幸福。

(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关系的界定决定了现代化道路的物质基础坚实与否、可持续发展的时间长短。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中,其环境治理通过产业转移、洋垃圾出口等方式,造成西方国家摆脱环境困境、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显然,这种方式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立场并不相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致力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社会。中国现代化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经历了逐步调整的历程。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将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列入了宪法;1983年,保护环境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作为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强调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新发展阶段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由此可见,中国在现代化的实践中坚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摒弃了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力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的良好绩效。

(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和平发展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能否正确处理好自身发展与其他文明发展的关系对于人类发展和共同繁荣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潮流,更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从历史传统而言,中国自古就有“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和平观,和平是中华人民的内在基因,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文化底蕴和哲学理念。此外,追求和平、避免战争更是近代中国人民苦难的经验总结。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因此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于此,在现代化征程中,中国强调走不侵略、不称霸的和平发展道路。但是,一些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推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局部地区和国家导致了武装冲突甚至战争,给世界繁荣与和平造成极大的干扰和破坏。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路。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许多国家提供了物资援助和医疗支持,这不仅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实践证明,中国走出了一条摒弃冲突的现代化道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了引领性贡献。

四、价值逻辑:可被借鉴的人类文明新

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后发赶超型国家“跨越式”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样态,创造了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所展现的历史成就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借鉴。

(一)打破了“历史终结论”的谬误,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看,现代化是人类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基于不同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理念,不同国家会选择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并形成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多样化图景。其中,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是现代化的最早模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资本主义现代化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P284),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取得胜利的趋势规律。此外,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历史实践也证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苏联率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并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单一的经济体制、僵化的政治体制等原因导致了苏联解体。随之发生的东欧剧变使得社会主义阵营发生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福山的“历史终结论”[14]粉墨登场,宣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失败,并因此认定资本主义模式才是世界发展的终极模式。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推进现代化的模式不同,与苏联的现代化体制也不同,中国自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中国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化模式中的优势、吸取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中国始终坚持立足本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开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征程,充分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政府执政方式的科学性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先进性。这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具有生机和活力,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丰富了世界现代化道路图景。

(二)突破“西方现代化”模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路径选择

西方发达国家最早开启现代化,属于先行现代化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现代化模式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照搬的模板。但事实证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有的国家甚至深陷西方现代化模式的陷阱。由此,后发国家如何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重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答案。

中国现代化道路成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典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现代化模式具有独立自主性。全面学习和引进西方模式具有依附性,也可能与本国国情并不匹配,甚至与本国政治基础相冲突。中国式现代化立足本国国情,没有完全照搬其他国家模式,自主性程度较高。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霸权崛起”的西方模式神话。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立场不动摇,不会重现闭关锁国的历史;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推进不会以他国的生态环境恶化和经济恶化为代价。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4](P437),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的主张和立场。第三,中国现代化是并联式发展。西方式现代化的是“串联式”的发展,中国要赶超这“二百年”,必须走“并联式”发展道路。在赶超发展理念指导下显示出后发优势,才能快速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中国改革开放后四十多年里经济保持持续发展,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中国用实际行动为赶超型国家提供了示范样本。

(三)开启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提供了中国方案

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人类文明不断生成、演进、衰落、更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受社会制度变革、生产力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启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科学地回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类文明该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人类文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吸收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和平等性,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被高度概括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首次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11],并认为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文明。具体而言,“物质文明”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其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政治文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精神文明”强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社会文明”重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文明规范,追求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总体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中国的接续发展,为人类文明向何处去指明了方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五、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中国道路的经验总结。回顾历史,总结历史,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在学理阐释上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四维逻辑,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走自己的路”,为未来的新征程提供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中国式道路现代化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道听途说
中国式民主
运筹70年,中国道路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