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延安时期林伯渠“三大作风”的实践

2022-11-25唐颖文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林伯渠陕甘宁边区边区

唐颖文

论延安时期林伯渠“三大作风”的实践

唐颖文

(湖南常德市委党校,湖南 常德 415000)

林伯渠作为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作为一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尤为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延安时期,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带领边区各级党员干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科学作风”;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倡导“民主作风”;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主张“去腐生新”。通过“三大作风”实践有力地解决了党的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推动了陕甘宁边区党员干部优良作风的形成。

延安时期;林伯渠;作风建设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党内作风最好的一个时期,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特别是在陕甘宁边区党的作风建设中积极探索,提出了一些独到的、有见地的观点。林伯渠认为,“作风是执行政策中整个方向中的枢纽”[1]275,为了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陕甘宁边区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检讨作风、改进作风,真正从人民群众立场出发,为人民群众做事情,也是密切联系群众,改善党群关系的重要举措。林伯渠在1946年12月《贯彻民主作风与科学作风》一文中明确指出,在作风问题上,大家之所以常会出现一些错误倾向,主要是因为我们一些同志在具体工作中还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真正融入群众、与群众建立密切联系,即不善于贯彻科学作风和民主作风。“所谓科学作风,就是实事求是”“所谓的民主作风,就是群众路线”[2]518,林伯渠还主张边区各级党员干部在树立优良作风的同时,“举起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洗脸擦黑,去腐生新”[2]524。

一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科学作风”

林伯渠认为,边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打通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通过调查研究真正了解边区具体情况,使边区的各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与各地实际情况相结合,让政策真正落实下去,也就是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一)深刻阐明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林伯渠在党的七大开幕典礼上作的重要发言,深刻阐明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他说,自己从1905年到1945年近40年革命实践中,前15个年头是为旧民主主义而奋斗,后25年则一直为新民主主义而奋斗。回顾自己多年的革命经历,林伯渠真切地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找到赢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方法,真正解决中国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革命实践,林伯渠认为,北伐战争的胜利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但是大革命的失败,则是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缺乏经验,还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他精辟地指出,“没有马克思主义不行,有了马克思主义不善于掌握和运用仍然是不行的。”[2]472接着,林伯渠高度评价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遵义会议后,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才进入了历史的新局面。最后,林伯渠总结道,毛泽东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出的统一战线、武装农民、革命根据地,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全国人民必须要走的道路。综上所述,林伯渠在党的七大上结合自己四十多年的革命实践和中国革命的经验,经过深入地思考,得出了善于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需要树立科学作风

在主持边区政府工作期间,林伯渠多次对一些干部的不良作风进行了批评。1946年4月,林伯渠在《边区抗战建设的新阶段》一文中指出,一部分政务人员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不联系实际,不深入群众,不了解下面基本情况,习惯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脱离实际,好高骛远;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对待工作不认真、不细致,在实际的工作中追求任务完成的数量,好表面,忽视了工作的质量和内容。为此,林伯渠指出,为胜利地完成各项任务,政府各级党员干部应该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那么,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工作,面临的最大实际是什么呢?林伯渠认为,陕甘宁边区所处农村,党的各项工作主要同农村的大众发生关系,广大农民就是各级党员干部的服务对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虽然较以往发生了根本改变,但是当时边区农村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广大农民受落后的小农经济和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影响大,还存在一定的保守性。要彻底改变边区人民这种落后性、保守性,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因此,这就要求边区的各级干部在开展具体工作时了解和掌握农村的基本情况和显著特点,从群众当前的需求和觉悟出发,因时因地制宜,逐步纠正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不良作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是坚持调查研究

林伯渠认为,树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就要坚持调查研究的方法,用好“望远镜”和“显微镜”。1942年11月,林伯渠在《简政整政问题》一文中强调,领导干部要改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首先必须准确掌握政策,其次要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贯彻政策,最后还要经过深入思考,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他进一步指出,领导干部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来更好地掌握政策;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干部对政策的执行情况,从而指导他们更好地贯彻政策之执行;通过调查研究熟悉掌握工作经验,进而更好地积累和总结经验。因此,要改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都离不开调查研究。那么,怎么做好调查研究呢?林伯渠认为,领导干部要做好调查研究,在实际工作中把各方面问题看得透彻、看得深刻,就要用好“望远镜”和“显微镜”。首先,各级干部要运用“望远镜”,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调查对象。比如,作为乡长,不仅要对自己本乡的事情了如指掌,还要了解与其他乡之间的联系,同区上的关系,把各方面都注意到,用全面长远、联系发展的眼光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发挥“望远镜”的功能。当然仅仅用“望远镜”观察问题,调查研究是不够的,林伯渠认为,各级党员干部还必须用好“显微镜”。“显微镜”可以看到一滴水中到底有多少微生物,透过事物的表象,挖掘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真正地看清事物,了解事物。通过“望远镜”和“显微镜”,我们就可以看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对自己的调查对象有一个宏观上的整体把握和微观上的深入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真正的结合,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不仅如此,林伯渠还是调查研究的典范。他在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期间,多次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听取群众对政府的意见和要求,了解真实的情况,为边区政府做出正确决策奠定了基础。

二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倡导“民主作风”

林伯渠认为,政府是人民自己的政府,政府中的党员干部是群众的一部分而不是特殊阶级,对于一切不符合党和人民利益的、脱离群众的工作作风必须给予无情的批判和切实的纠正,以便更好地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发扬民主作风。

(一)系统阐释密切联系群众的必要性

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根基所在。林伯渠曾形象地指出:“什么是我们的脚跟?我们的脚跟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我们应该更加站稳我们的脚跟”[2]594。他充分认识到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没有群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是站不住脚的。林伯渠强调,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任何工作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得到群众的支持,能否发扬民主的作风。但是,陕甘宁边区各级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脱离群众、民主作风不足的情况。比如,有的党员干部喜欢站在群众之上看待问题、发布命令,官僚架子十足,不善于站在群众之中和群众打成一片,启发群众等等。这些不良作风,严重损害到党的形象,影响到党和群众的关系。为此,林伯渠一再强调,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与群众脱离,要虚心向群众学习,“勿做‘钦差大臣’,要甘当‘小学生’”[3]256。林伯渠根据陕甘宁边区实践工作经验总结到,只要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实际需要出发提出的任务,符合群众的共同利益,群众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就会不断提高自身觉悟,调动自身积极性,从而涌现出新的社会力量,新的模范人物与新的工作方式,更好地促进任务的顺利完成。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许多任务的完成,以及新政策的制定与推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首先创造出来,取得一定成效后,再总结经验,集中研究,然后上升为政策,推广实行,不断完善的。比如,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就是在群众中产生,被群众推拥出来的学习典范;还有流行一时的变工队和合作社也是群众自愿联合,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劳动互助组织。这些对提高群众生产积极性,发展农村生产力都曾起到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林伯渠在看到群众强大力量充分肯定其在历史发展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看到其落后性的一面,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领导艺术,发扬群众的先进性,克服群众的落后性。

(二)坚持密切联系群众需要发扬民主作风

林伯渠认为,要搞好党的作风建设,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就要充分发扬和贯彻民主作风。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林伯渠主持下的陕甘宁边区坚持把民主作风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使边区人民既能过上民主生活,又能充分行使自己手中的民主权利。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发扬民主作风的一个具体的方法就是健全各级参议会,由人民选举自己的政府,选出真正帮自己做事情的党员干部。根据边区政府公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陕甘宁边区境内的人民,除三种特殊情形外,只要年满18岁就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广大边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普遍、直接、平等和不记名的选举制度,充分发挥自己的民主权利,选出各县参议员,被选出的参议员再召开参议会选出各级行政人员组成边区各级政府。当时陕甘宁边区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普选,群众不仅出来说话、开会,提出自己的要求,还利用民主权利来检查党和政府的工作,发现了很多兴利除弊的实际问题,又自由选举并彻底讨论候选人,淘汰一些渎职与不称职的干部,选举出为人民信任党员干部。有数据显示,在1941年陕甘宁边区进行的第二次大规模自下而上的普选活动中,延安县乡政府委员中超过半数以上的干部是群众重新选举出来的。通过选举,群众建立了自己的参议会,他们更普遍、更切实地起来管理政权,提高了人民的参政热情。同时,群众在参与政权管理的过程中,思想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认识到自己才是边区的主人,民主作风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正如林伯渠所说,当时判断边区各级党员干部好坏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与群众联系的程度”[2]199。

(三)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是给群众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林伯渠认为,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根本是改善群众的生活,给群众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940年12月25日,林伯渠在《政府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一文中指出,在边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的切身利益和政府的利益是分不开的,而政府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赋予了我们战胜任何困难挑战的伟大力量。林伯渠认为,我们不仅需要向群众伸手,得到群众的帮助来巩固边区政府,还需要经常从自己手里把群众所需要的东西分送出去,维护群众的利益,给群众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延安时期,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林伯渠带领陕甘宁边区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精兵简政、减租减息等政策;同时在边区推行各种奖励政策,帮助边区人民解决实际困难;推广各种合作政策,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等等。随着这些政策和具体措施在陕甘宁边区各地的实行,人民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收入逐年增加。以全边区每年实际收获的粮食总产量为例,1941年为163万余石,1942年为168万余石,1943年为184万余石,1944年约200万余石,而救国公粮的征收自1941年之后基本是逐年递减。由此可见,边区人民手中的粮食越来越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仅如此,林伯渠还在边区大力兴办教育、重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群众艺术等等,边区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得到极大丰富,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也越发密切。就像林伯渠说的一样,同以往任何政府相比,边区政府的各级干部与人民的密切联系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巩固边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主张“去腐生新”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加强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重要武器。延安时期,毛泽东为解决党内出现的矛盾问题,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在党的七大上正式把批评和自我批评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林伯渠十分拥护这一优良作风,在他的诸多著作中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他还主张充分发扬民主监督,接受党外批评,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为边区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营造了边区良好的政治环境。

(一)深入阐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

林伯渠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能够提高党的威信,加强党的纪律,巩固党的团结;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利于党中央正确路线和政策的制定,有利于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林伯渠曾在多种公开场合极为诚恳地说道,任何事物都是有缺点的,人也会犯错误,因此,我们要避免将来再犯类似错误,获得新的更大进步,“要去掉前进的障碍,必须敢于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2]459。林伯渠号召各级党员干部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洗脸擦黑,去腐生新,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更好地向前发展。当然,林伯渠也在实际工作中看到,一部分党员干部不善于使用这一武器,他们既不敢批评别人,也害怕批评自己,这样错误就像污浊的灰尘一样,生在脸上,堆在地上,因为不敢洗扫,越堆越多,久而久之必然限制了自己的进步,影响自己的发展。那么,怎样更好地开展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呢?林伯渠认为,实事求是、与人为善是各级党员干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遵循的基本原则,坚持去腐生新,使这一武器的发挥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党内的团结。

(二)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需要发扬民主监督

1943年1月,林伯渠在《中共西北局高干会议上的闭幕词》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不怕自我批评的,而且我们也非常欢迎、虚心接受党外人士和广大群众对我们的批评监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可以做到如此呢?林伯渠进一步指出,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个党员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清晰的目标指引,中国共产党是为劳苦大众、为中华民族、为全人类的解放而不断奋斗的政党,我们一贯抱着光明磊落的态度,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我们不会掩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所以,为了保证边区党的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巩固发展边区各项事业,中国共产党欢迎一切正确的批评与建议。延安时期,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林伯渠首先在陕甘宁边区探索了民主监督的特殊形式——“三三制”民主政治。“三三制”民主政权,给予了非党进步人士和中间分子参与政权建设的机会,同时,非党人士和中间分子在“三三制”民主政权中对共产党员也能起到良好的监督和批评作用。不仅如此,林伯渠主持的陕甘宁边区始终诚恳地接受人民群众对自身的监督与批评。林伯渠提倡边区各级政府要积极发动群众起来批评自己,虚心接受群众的正确意见,因为这不仅是作为人民公仆的应尽义务,也是提高党在群众中威信的重要举措。延安时期,在林伯渠主持下的陕甘宁边区还通过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来保障群众的监督、批评权利得到真正落实。比如1942年1月,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等规章制度颁布施行对于保证边区人民的监督权力,提高边区人民监督的积极性,促进边区良好作风的形成,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率先垂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延安时期,林伯渠不但重视加强对边区各级干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教育,虚心接受党外批评和群众监督,而且始终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1941年9月,林伯渠参加了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并在大会上做了自我批评。他深刻地剖析自己,指出自己在边区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中,存在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倾向,同时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喜欢沿用过去的一套知识和方法,缺乏创造性。1942年12月,林伯渠在陕甘宁边区高干会上就财政经济问题进行了自我批评。他讲到,自己过去在不同时期都从事过财政方面的工作,比如在辛亥革命后主持过地方财政,在国民党中央、南昌暴动、中央苏区都做过财政方面的工作,正因为这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老一套办法很多,所以在当前的财政工作中容易产生依赖、保守思想。这种保守思想表现在为财政而财政,只着眼于那些财政数字,在财政数字上来打圈子,却不能看到问题的本质,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好财政的来源问题。林伯渠语重心长地说道,边区各级干部,特别是财政干部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在发展边区经济,解决地方财政问题的时候,这种依赖老经验、老办法的保守观念是不能完全解决边区实际问题的,也不适合边区新民主主义经济和财政的发展。只有着眼于大力发展边区经济、发展生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边区财政问题。林伯渠在自我批评时毫不留情,其虚心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改正的决心为边区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对在边区党员干部中营造优良作风,密切党群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林伯渠还大力倡导边区各级干部发扬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作风。他认为,边区的各级政府人员在不发薪金,实行津贴制度,收入水平也不高于普通工人工资的情况下,却能积极工作,主动作为,在群众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而且政府也会想方设法把从人民手里拿来的每一文钱都用在发展边区事业、改善人民生活、保卫边区等方面。为什么我们可以做到如此呢?林伯渠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一贯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恪守廉洁奉公的品质,所以边区政府各级干部能够不计较个人报酬,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边区的事业及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综上所述,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辉煌且极为重要的时期,也是党加强作风建设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时期。林伯渠在长期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期间,积极汲取了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在革命实践中进行作风建设的宝贵经验和丰富思想,并通过自己深入地思考提出许多独到的、有见地的思想和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不仅如此,林伯渠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改进边区党的作风建设进行了宝贵的探索,对在边区党员干部中营造优良的作风,密切党群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候,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对加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郭林,阎树声.林伯渠与陕甘宁边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2]林伯渠.林伯渠文集[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6.

[3]《林伯渠传》编写组编.林伯渠传[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6.

2021-07-20

湖南省社科评审课题“延安时期林伯渠党的纪律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XSP22YBC490)。

唐颖文(1987-),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常德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A85

A

1673-2219(2022)01-0018-04

(责任编校:周欣)

猜你喜欢

林伯渠陕甘宁边区边区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林伯渠家风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林伯渠的红色家风
林伯渠无条件执行组织决定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斗争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