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课程思政库建设研究
2022-11-24杨玫杜晶吕洁
杨玫,杜晶,吕洁
(海军航空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1)
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就十分重视德育的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人才培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大致经历了政治与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这几个阶段[1]。
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最早由上海提出,课程思政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育与综合素养课、专业课的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挖掘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2017年12月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在其1804年的《论对世界之审美描述是教育的首要工作》中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标,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2]。”课程思政不仅体现了这一教育观点,而且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课程思政“主力军”的教师应承担好育人责任,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积极挖掘思政元素,主动开展思政教学。
1 课程思政的几点认识
1.1 课程思政的实施是隐性的,非显性的
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将高校所有课程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属于隐性课程,它更多的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隐性不代表不能直接表达,所以在具体实施课程思政时,要根据教学情境合理设计。例如,在学习Python语言前一般会介绍Python语言诸多优点,但是课前调查发现学习过编程语言的学生很少,此时告诉学生Python相比其他编程语言的种种优点,意义不大,无法达到提高Python语言学习兴趣的目的。我们的做法是播放百年海军现役军舰吨位排行榜视频,笔者多次观看视频依然感觉十分激动和自豪,学生首次观看必然触动极大,这时教师告诉学生用Python就可以实现这样的功能,然后教师只需要表达出自己同样激动和自豪即可,无须更多言语表达,从学生闪光的眼睛可以想象当时他们有学习Python的强烈愿望。
1.2 课程思政的范围是全方位的,不仅限于课堂
提及课程思政,很多时候都是在讨论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思政,实际上作为育人的一部分,课程思政是全方位的、多维度的,不仅仅局限在课堂45分钟以内,理应辐射课程教学全过程。从接受课程教学任务开始课程思政便开始了,课前的每一次备课、上课前的每一次准备、课间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课下与学生的每一次接触、每一次布置和批阅的作业和考试等,只要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一切都可以思政,都在育人。
1.3 课程思政的效果是长期的,而非短期的
课程思政不同于知识传授,知识点是否掌握和应用是立竿见影的,一节课、一门课程结束通过作业和测试就能看到教学效果,但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思政,其效果在短期内是很难看到,所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很难用作业和考试这些形式来衡量和评价,可能需要通过对学生未来若干年的持续跟进才能获得。
1.4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不仅要关注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部分,也要关注知识传授之外的部分。观察相同课程不同教师任教的平行班,会发现一些现象值得深入思考。以Python语言程序设计为例,不同班级之间的学生编码思路可能差别较大,而相同班级的学生编码思路差别相对小一些但跟任课教师的思路比较一致,这就是因为学生的编程思路受到了教师的影响。教师对课程的态度基本就是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因为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直接受来自教师言语、态度、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影响,所以课程思政首先应该是教师对自己的思政,然后才是对学生的思政,教师的言传身教就是学生最好的思政元素。
2 计算机类课程思政库建设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提出针对课程类别和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海军院校,课程思政内容理应增加热爱军队、热爱海军等强军梦教育。
计算机类课程可分为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类课程和面向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比如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属于公共基础类课程,而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编译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则属于专业课程。虽然面向的学生专业不同,但是课程体现的计算机学科知识本质是相同的,只是侧重点和深度略有不同,可以共享课程思政元素,针对计算机类课程建立思政库是可行的。
课程思政元素可以相对固定,但具体思政内容具有时效性,发生在教师或学生身边的事情比别人的事情更有意义,刚刚发生的事情比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更有意义,所以课程思政内容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一劳永逸的想法不可行。
建设计算机类课程思政库时,首先按照知识点类别梳理思政元素。计算机类课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某项技术,技术发展史的介绍很有必要;众多技术必然包含大量概念和术语,应用技术的前提是正确理解相关的概念和术语;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建立在二进制和信息表示等基础之上;计算机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上机实践必不可少。表1从技术发展史、概念和术语、运算基础和上机实践四个方面,挖掘思政元素。
表1 计算机类课程思政库-按知识点类别
计算机学科按知识点大致可以分为程序设计、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人工智能等领域[3-8]。表2从以上6个方面进行梳理,挖掘思政元素。
表2 计算机类课程思政库-按知识点
3 计算机类课程思政库应用
上述构建的课程思政库是一个思政教学设计的框架,只有真正落实到具体课程的具体某次课时,才有具体的思政教学实施方案。下面以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应用前述构建的课程思政库开展课程思政,给出具体思政设计方案和思政课例。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习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包含微处理器、存储器、总线和输入输出接口以及几款典型可编程接口芯片的应用。课程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10学时。课程思政设计方案详见表3。
?
2020-2021上学期,笔者在任教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班次利用上述思政设计方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学生给出的反馈是很多概念理解起来比自己看书容易了很多,而且因为思政,课堂变得更生动了。
4 总结
课程思政是近几年教学改革很重要的一方面,笔者通过对计算机类课程内容特点进行分析,建立课程思政库,为计算机类课程思政提供了一个思政框架,然后在该框架基础之上,以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并加以实施验证,取得一些经验。但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个别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内在联系挖掘不深入,课程思政案例不够丰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