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专业产学研“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2-11-24杨晨闫薇
杨晨,闫薇
(1.大连外国语大学软件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2.辽宁警察学院信息系,辽宁 大连 116036)
1 引言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深入,产学联盟、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为高校各专业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1]。大连外国语大学软件学院网络工程专业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机制,通过多元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大连外国语大学软件学院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为例,介绍产学研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探索情况。
2 产学研多元融合协同育人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调整,社会对于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学校需精准对接行业企业对新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进一步提高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网络系统规划与建设、网络维护与管理、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和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解决企业用人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企业是高校人才的需求方,应该积极参与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指导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岗位工作的生产力,从而使企业获得最大效益。科研结构协助高校拓宽人才培养的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科研平台,助力高校建立高水平的教师科研团队,提升新工科人才的科研创新能力[2]。
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产学研多方融合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坚持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技术支持等多方面协同合作,明确复合型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的一致培养目标。
3 产教融合,双导师制创新网络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双导师制创新网络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实施双导师制度,共同设计和指导实践项目,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形成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管、共享、共赢”的良性运转机制,建立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积极参与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共同设计培养方案,校企双导师共同设计和指导实践项目[3-4]。与世界500强思科企业合作开展了企业人才孵化“定制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锐捷网络、中锐网络、湖南合天智汇等企业联合开展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研究,形成了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毕业生得到了行业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基于社会对于国际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了“IT日语”微专业,包含基础日语视听说(1、2)、IT日语(1、2)、商务日语等课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日英双语运用能力、外语沟通交流能力、阅读理解能力、IT翻译能力。学生考试合格后可以获得“IT日语”微专业证书,在证明学生自身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就业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秉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及创新意识的“网络工程+日英双语”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实行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人才培养。因此,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要求如下:学生必须完成大学通识必修课、大学通识选修课、网络工程专业必修课、网络工程专业限选课、外语强化必修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达到毕业的最低要求。为满足不同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需求,设置网络工程专业选修课、日英双语强化选修课两个个性化课程模块。其中,对专业能力提升具有需求的学生,可以选择专业选修课模块中的课程;对外语能力提升具有需求的学生,可以选择外语强化选修课模块中的课程,通过获取外语选修课程的学分来置换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置换学分最多为7学分;对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提升同时具有需求的学生,可以同时选择专业选修课、外语强化选修课模块中的课程。
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指导,邀请企业高级工程师和校内导师共同进行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进行多样化改革,网络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除了网络规划与建设类、网络管理与应用类、网站设计与开发类题目外,还可以是移动网络软件开发类和分析研究类题目,从而满足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培养的要求。同时,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和多样化改革对专业教学具有反拨作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学术论文、行业技能认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全国性相关技能竞赛奖项等多方面成果的产出。
4 产出导向,重构网络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依托学校和行业资源优势,产学联合、产出导向,重构网络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结合现代网络技术,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复杂的行业工程问题的能力。产出导向,优化了网络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外语优势,增强办学特色。在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六个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网络工程课程模块、信息安全课程模块、网络应用软件开发课程模块和日英双语强化课程模块。各课程模块的建立对应培养学生不同的专业目标能力,加强了课程之间的联系,专业课程模块包含的具体课程信息如图1所示。
图1 特色课程模块
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强化竞赛实践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中国计算机大赛、行业竞赛、知名企业大赛等相关学科竞赛,通过竞赛促进专业建设,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拔尖人才。开设了Python竞赛强化实践、程序设计竞赛强化实践、数据结构竞赛强化实践、Java竞赛强化实践、网络技术挑战赛强化实践、移动应用创新赛强化实践等选修课程。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学分比例由31.2%提高到41.3%,强化学生分析解决行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突出现代新工科人才多元素质要求,助推应用型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支撑了培养目标的达成。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发展观、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科学素养等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内容相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认真思考课程设计环节,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及实践课程中,学生了解到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出“工匠精神”,对专业的内容和今后的人生规划有清晰的认识,实现思政目标和专业目标的融合统一。
5 学生中心,强化实践和素质提升的培养过程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重点推进课堂教学思想、方法、方式的深刻转变,实现了理论课堂基础理论运用训练导向,专业课堂研究性教学导向,实践环节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导向,通识课程主题引入、问题切入、兴趣导向,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5]。以学生为中心,改进网络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推进分层次教学改革,在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课程中开设了拔尖人才班,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和学校选拔相结合的方式,将学有余力的学生汇聚到拔尖人才班,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均超过普通班级,实现差异化人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全面提升,毕业生表现出具有行业支撑引领的卓越潜质。推进传统讲授理论知识的课堂向提高实践能力的课堂转变、单方面灌输教学内容的课堂向灵活多变研讨的课堂转变、期末单一闭卷考试向多样式综合评价的转变、对所有学生的共性培养向因材施教差异化培养的转变,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推动了传统教学观向现代教学观的转变。
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推动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教师“满堂教”的形式,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鼓励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积累,根据企业对专业技能的新需求,优化教学内容,补充实践案例,融入思政元素,出版适合本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解决传统课堂“一刀切”问题,提倡教师分层次教学,制定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案。利用中国慕课平台、中国知网学习通、智慧树等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空间。
6 持续改进,构建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
通过学生评教、走访企业、毕业生调查、行业协会座谈、学生家长反馈等多方面评价,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为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对网络工程专业产学研多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进行持续改进,逐年提高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和企业满意度。学生培养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有力支撑了网络信息行业快速发展对新工科人才的全新需求。建立学校、企业、学生、行业协会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取得满意的质量评价效果,如图2所示。
图2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为了促进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发挥专业的引领、服务和辐射能力,从政策、制度、人员和资金等方面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管理制度保障体系,以加强网络工程专业的内涵建设。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网络工程专业坚持常规检查制度,开展学期前、学期中和学期末的教学检查,学期初重点检查各课程教学准备情况以及课堂教学秩序,学期中重点检查各课程教学过程的质量,学期末重点检查结课及相应考风考纪等情况并及时通报[6-7]。网络工程专业一直保持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定期深入教学一线进行听课评课,尤其对近三年新入职的教师进行随机听课,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突出教学工作在学校中的核心地位。网络工程专业在各年级每个班级均设置了学生信息员岗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由信息员及时反馈学生对课程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意见,便于持续改进,加强学生与教师及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在管理制度保障体系中,由多个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专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国家财政支持专业发展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国家财政支持专业发展项目考核办法》等相关制度,加强监督检查。
7 结束语
产学研多元融合育人模式是为了满足新工科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新工科建设的需要。网络工程专业以行业需求、产业发展为导向,深度挖掘高校和企业的育人优势,协同育人目标,重构课程内容,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多元化评价,保证培养质量,促进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