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累·品析·运用

2022-11-24邵芹飞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9期
关键词:品析积累运用

邵芹飞

[摘 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从积累语言、品析语言、运用语言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引导,可以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为学生今后的语言运用与建构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感能力;积累;品析;运用

[中圖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25-0042-03

语感即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阅读教学中,具有一定语感的学生不仅可以快速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那些语感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许仅能领会语言文字内涵的一鳞半爪,甚至会曲解其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积累语言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础

没有丰富的积累,学生的语感很难得到真正的提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情况,为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打好基础。

(一)通过课内积累,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的核心要素是直觉思维,也可以说直觉思维是语感的基本特征。在语文教学中,直觉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语感具有整体性与直接性的特点。直觉思维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逐渐形成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不断地积累中形成语言直觉,获得语感能力的提升。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民间故事单元,在学生读完《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两篇课文后,教师可这样进行引导:“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并流传下来的,具有口口相传、情节夸张、充满幻想等特点,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那么,在这两篇民间故事的阅读中,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其情节夸张、富有幻想等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重新回到课文内容中,展开分析,认为:《猎人海力布》中,宝石含在口中就能够听见动物说的话、海力布变成了石头,这些情节都是超自然的,充满着幻想的味道;《牛郎织女》中,老牛会说话、织女下凡、鹊桥相会等情节都带有夸张的成分。这样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可以让学生明白隐藏在民间故事里的丰富信息,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感就要让学生多品味、多积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诵读与品析,这样学生对文本内容及其表达方式会有更丰富的理解与感悟,从而逐渐形成语感。

(二)通过课外积累,培养学生语感

关注学生的直觉思维,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语言,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但是,学生直觉思维的形成仅仅靠课内阅读是不够的,还需要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有力支撑,使学生在海量的阅读中获得语感能力的整体提升。

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匆匆》一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经典作品。这篇散文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以及规劝人们要珍惜光阴的愿望。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一方面,阅读积累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在从无意到有意的积累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对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有深入的了解与认识,自然形成对朱自清作品的直觉认知;另一方面,阅读积累跟时间有关的金句或者经典的段落。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搜集跟时间有关的经典语句进行积累,如“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等语句。这样进行有目的地阅读与积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可以使学生对珍惜时间、珍惜光阴产生更深刻的体会。

在《匆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积累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以及与珍惜时间有关的佳句。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品析语言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

语感即语言感知力,这种感知力只有在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揣摩感悟中,才会变得更敏锐。教师借助比较、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提升。

(一)在比较中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具有感性与理性的特点。学生语感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一定的积累作为基础,还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品味感悟,这样才能获得对文本语言的真切感知。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好方法。统编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名家名篇或是编者精心选编的,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教师采取比较阅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文中有这样的描写:“……闪在青石边……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关于武松打虎的动作描写,作者接连用了几个“闪”字。在对这些动词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用“躲”来替换文章中的动词“闪”,说一说这个地方用“闪”和“躲”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换词比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经过对比阅读和揣摩感悟。学生发现,虽然从表面上看,“闪”与“躲”的意思相近,但是它们在语言表达效果上是截然不同的。一是用“闪”可以充分凸显出作者用词的准确。武松在毫无防备下遭受老虎的攻击,“闪”是最本能的动作,它可以有效防御老虎的攻击。二是用“闪”可以更好地刻画出武松机警、敏捷的特点。三是“闪”可以把武松主动地躲避老虎的经过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凸显出武松有勇有谋的品质。如果换成“躲”的话则会显得武松打虎的动作是非常被动的,是没有办法、无可奈何的表现,也有着畏惧老虎的意味,这显然与武松的形象是不相符的。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和品味分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在这里一连用了几个“闪”字,并不是毫无意义的重复,而是作者扎实语言功底的体现,凸显了作者在描写人物动作、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

在《景阳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抓住武松打虎时的动作进行品读,重点就“闪”与“躲”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促进了学生对武松人物形象的感知,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采取替换比较的阅读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文学作品在语言表达上的精妙,唤醒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真切感知体味,从而使学生的语感得到提升。

(二)在想象中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

有些语言文字单靠阅读学生是很难感受到其中滋味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想象中品味语言表达的精妙,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真切感知体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提升。

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奇美。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感受自然之美”。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是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领略语言美的有效途径。教学时,教师可以从钱塘江大潮的“奇”入手,引领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钱塘江景色的神奇。如“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句话,体现了钱塘江浪潮十分的高。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两丈多高”就是两层楼那么高,这么高的浪潮铺天盖地卷过来,那种场面是何等的壮观。又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句,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这个句子想象千万匹马浩浩荡荡而来的壮观气势。再如“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通过夸张的想象,凸显了钱塘江潮水声势浩大的特点。作者从潮声、潮色、潮行、潮势等方面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进行了描述。教师在引导学生想象时,可以把学生快速带入文本意境之中,在深入地语言感知和情感体验中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教材文本的语言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教师引导学生凭借阅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以有效实现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与把握。可见,想象在阅读中尤为重要,学生通过想象进入作品的意境中,语感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运用语言是提升学生语感的保证

积累语言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础,品析语言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当学生经过积累、品析两个环节之后,对语言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感受,这时,教师鼓励学生迁移运用,是讓学生语感能力进阶的有效途径。

(一)在段式模仿中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有助于学生理解与创造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遣词造句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选取文本中恰当的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仿说或者仿写,以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让学生学会更好地思考与表达。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教师可以抓住关键语段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部的结构关系,并模仿文本的段式结构进行写作,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提升语感。以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为例,教师首先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又是如何表达的。学生思考后认为:“这段话主要是写画上的街市非常热闹。为了表现出街市热闹的特点,作者分别从街市上人的形态大小以及他们的行为等方面进行了描写。”在学生对这段话的构段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让学生仿照着这样的构段形式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一处集市的情景:“集市上是怎样一幅景象?都是卖什么的?人们的语言、动作、神态是什么样的?在集市摊前围观的顾客呢?他们又是什么样的形态呢?还有来来往往的行人呢?”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有学生仿照着课文中的样子写道:“又是一年三月三,也是我们这儿赶集的日子。集市上可真热闹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小摊小贩的吆喝声、顾客购买时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一位卖玩具的,他一手拿着一个……有卖……还有……”学生照着课文的样子,把集市的热闹描写得精彩极了。这样,学生在仿写中内化语言,在段式再造中获得了语感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品析与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模仿运用,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特点的归纳与总结,帮助学生习得文本段落结构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运用。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与语言运用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在理解运用中培养学生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情况,引导学生想清楚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最合适,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从而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在运用中得到提升。

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第二自然段主要以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五位战士与敌人斗争的经过。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从表达的视角引导学生体会点面结合的好处,然后让学生运用这种表达手法写一写课外活动时操场上的情景。在学生仿写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先想一想,课外活动时操场上的场景整体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从面上进行思考与表达;然后想一想部分同学活动时的情景,再从点上进行描写;最后用点面结合的形式展开描写。有了深刻理解作为基础,学生积累了相应的语言,在进行仿写运用的时候,就会显得更加娴熟,在运用中提升了语感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学生必然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知识。教师结合具体语段,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语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从语言的积累、品析、迁移三个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符合学生接受、认知事物的特点,有助于学生语感能力的全面提升。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品析积累运用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品析人物语言,感受美好情感——《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